融媒体设计课程的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2023-11-25 21:01张旭郑爱宇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1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张旭 郑爱宇

[摘要]当今的高等教育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因此在專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也作为一种核心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然而,如何实现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以达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育材目标是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以融媒体设计课程为出发点,对融媒体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现状展开分析,概括了课程思政融入融媒体设计的必要性,从重新制定课程思政路径、探索融媒体的制作案例和实行专业赛教模式方面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融媒体设计的教学实施路径。文章旨在通过融媒体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提高专业人才素质,为其他学科思政教育的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融媒体设计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融媒体设计课程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融媒体设计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技术能力,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然而,单纯的技术培训往往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高校将思政教育与融媒体设计课程相结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价值观的专业人才。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等[1],由此课程思政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提出了对应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针对艺术类学科,《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创作观。融媒体设计课程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应以《纲要》为指导意见,合理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

融媒体设计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媒体工具,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通过学习融媒体设计课程,学生可以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融入视频制作、网页设计、动态交互的建立中,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同时,融媒体设计课程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理解社会,提高和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观点,牢牢把握时代主题;教导学生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融媒体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现状

(一)思政融入形式单一,与实践环节联系薄弱

融媒体设计课程的思政融入形式相对单一。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融媒体设计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注重相关理论的讲解,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某知识点后展开思政内容的宣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显得生搬硬套,与知识点融合不紧密,使学生难以共情。因此,教师应当形成发散式的课程思政建设思维,将思政内容同课程知识点有机融合,而不是固化地完成某个思政点的宣讲。

此外,融媒体设计课程作为一种讲练结合的课程,实践环节相当重要,但大部分教师在实践环节反而面临思政融合困境。一是由于融媒体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更注重技术性和操作性,而教师在授课时以技术步骤的讲解为主,技术步骤本身同思政内容的关联性相对薄弱,故此很容易形成“两张皮”的课程思政效果。二是融媒体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实际上是对学生未来工作环境的一种模拟,也可以被理解为模拟职场环境。事实上,学生在职场上所需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为人处事的原则与理念是完全能够和思政内容进行深度融合的,但是部分教师本身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导致其无法有效呈现这些具有实践属性的内容。

(二)缺乏管理和激励机制,难以调动教师积极性

融媒体设计课程的思政建设需要整合多种媒体技术,因此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来统筹各个环节,甚至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融媒体设计课程的管理和激励制度上存在不足。

在管理制度方面,一些高校未形成专项的课程思政管理方案,依旧依赖传统教学管理机制对课程思政管理采取感性的处理方式。这不仅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教师对融媒体设计课程思政的脉络把握、导向规划、工具设计。

在激励制度方面,一些高校也往往处于缺失或者欠缺状态。除了调动教师的思政建设积极性,激励制度也是规范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它能引导管理制度与国家方针、地方发展建设等进行深度拟合,同时促进融媒体设计课程思政的科学健康发展。

(三)专业教师思政建设能力不足,且未形成思政建设生态

目前,部分高校教师的思政建设能力存在不足。首先,教师的专业背景和能力不够全面,缺乏对融媒体设计领域和行业的深入了解[2]。其次,教师的思政教学方法和相关教学资源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融媒体设计课程的需求[3]。最后,一些高校课程思政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单一且有限,缺乏专业化、多维度的培训计划和发展机制,因此无法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设计水平和能力。

对任何一门课程来说,建设存续良好的课程生态是非常重要的,这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交流与发展。而对课程思政这一相对新鲜的事物,高校对其各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以独立的教师个体为单位展开经验式研究,还不能形成贯通流畅的课程生态。因此,对融媒体设计课程的教师来说,融入课程思政是一项从零开始的工作,而受教师个人能力的限制,融媒体设计课程思政融入的效果也存在优劣。

二、课程思政融入融媒体设计课程的必要性

融媒体设计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对教育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融媒体设计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能够全面提高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实现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价值观点的协同统一[4]。

(一)培养高素质人才需求,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随着数字媒体科技的不断进步,融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传播信息、共享信息、保存信息的重要渠道。融媒体设计课程涉及多种知识领域和技能,包括创意思维、传媒技术、艺术表达等,构成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导致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多,因此,培养具有融媒体设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为了提升人才素质,融媒体设计课程应当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可见思政教育对专业课建设的重要性。高校通过将思政教育与融媒体设计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融媒体设计课程的过程中,不仅仅掌握技术知识,还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融媒体设计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而学会正确传播信息,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维护社会公正和道德。

(二)培养健康审美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艺术观

融媒体设计作为一门与艺术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其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融媒体设计课程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融媒体设计领域中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作品,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意识。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信息数字化的艺术作品由于其传播方式的便捷,对社会风向具有一定的导向影响[5]。融媒体设计课程通过思政教育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使他们在融媒体设计过程中注重作品的价值内涵,追求积极向上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设计中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

(三)丰富育人方式,创造多渠道培养形式

融媒体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传统的思政教育也主要以思政知识点的显性教育为主,对学生采用灌输意识形态、个人价值的方法讲授。前者使学生缺乏一定的道德素养,后者则让学生难免会有消极倦怠的情绪。因此,打破两种传统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入融媒体设计课程的课堂中尤为重要,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从感性转变为理性[6]。

三、课程思政融入融媒体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施路径

(一)重新制订课程思政路径,将其有效纳入课程标准

将思政教育融入融媒体设计课程教学是新的教育模式,高校应当重新制订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将思政教育全方位纳入其中。高校需要明确融媒体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课程定位等,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形成科学的思政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合理融入融媒体设计课程教学中。

融媒体设计课程的课程标准应明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养为双重目标。首先,在专业技能方面,课程应涵盖二维图形设计、动画制作、音频处理、视频编辑等融媒体设计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在思想道德素养方面,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念和公民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该课程标准应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融媒体设计的实践相结合。教师通过融媒体设计案例分析、讨论、项目制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思想道德相关的问题,如社会公益、公共道德、国家发展等。此外,学生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能够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融媒体设计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使其能够运用融媒体进行创作,在作品中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义。最后,该课程标准还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对学生的融媒体设计技能和思想道德素养进行评估和反馈。教师通过作品评价、小组讨论、个人报告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二)探索融媒体的制作案例,深度挖掘思政要素

教师可以根据《纲要》中对课程思政实施重点内容的阐述,深度挖掘能够利用融媒体设计表达思政主题的具体案例,在知识点梳理的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对应的专业知识点,使融媒体设计技能知识点与思政内容一一对应(如表1)。教师选择典型性较强的案例进行技术与思想价值的讲解,使学生能够产生思想道德价值的思考[7]。比如,教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制作相关案例,在教授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导向与思想价值理念。

表1 融媒体设计技能知识点与融入思政内容对应表

案例制作 融媒体设计技能知识点 融入思政内容

“垃圾分类”交互页面 帧动画、遮罩动画、行为与触发控制、进度动画的制作、媒体的播放控制、图片声音与源文件的导入、幻灯片的添加 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观

“最美劳动人民”宣传界面 翻页设置、预置动画制作、点赞应用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探索三晋—山西博物院展览”虚拟现实展馆 翻页设置、加载页面的制作、关键帧动画、变形动画、虚拟现实添加 学习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教育

“中秋佳节”宣传页面 擦玻璃应用、点赞应用、表单的制作、行为添加 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介绍我的家乡—乡村振兴”交互动态海报 交互效果综合应用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三)实行专业思政赛教模式,实战感受思政文化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参加各项设计比赛无疑能体现个人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与创造意识,这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8]。在融媒体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比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制作和思政相关的主题融媒体项目,使他们直观地感受思政文化的力量。思政教育由传统的“说教模式”转向新兴的“实践模式”教学,能够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课程思政教学的魅力[9]。例如,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的公益类主题“让青春在创新中铸就梦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主题,提炼其中的思政要素,从而确立“青春、创新与梦想”“争做时代先人,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成就梦想、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等主题,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融媒体设计的创作,合理排版,最后加入各项交互元素。“赛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思政案例,向大众提供有益的信息。

四、结语

课程思政的建设与融入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措施,也是教学改革目标之一。融媒体设计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价值观。融媒体设计课程思政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融媒体设计技术,创造出具有艺术性和社会意义的作品。课程思政融入融媒体设计的教学实施路径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融媒体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与思政相关的案例、讨论和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思考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复合型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纲要 所有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EB/OL].(2020-06-06)[2023-08-28].https://www.gov.cn/xinwen/2020-06/06/content_5517582.htm.

[2]黄彦菲,张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宿舍的实践与路径:以中国人民大学住宿辅导工作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1(04):37-40.

[3]原大炜,李健.“赛教+思政”融合下广告创意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3(09):138-140.

[4]杨军武.课程思政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05):94-96.

[5]李倩雯,李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以“分镜头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22(18):141-143.

[6]王斐.思政教育融入“数字媒体动态表现”课程的实践与探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03):113-116.

[7]陈小燕,耿飞.《交互融媒体设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22(15):207-209.

[8]谭坤,唐芸莉,陈金梅.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06):119-121.

[9]高雪,张伟.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职美术教育的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25):151-154.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