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娜
[摘要]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是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新文科背景下,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适应新闻传播学科数字化转型的需要,革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考评体系,构建了基于教学目标设计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其近五年在量化考核和质化测评方面的教学实践反馈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传播学研究方法;新文科,教学改革;课程教学
研究方法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否具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已成为判断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传播学研究方法成为大部分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基本课程,表明学生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已成为学位论文写作的要求之
一[1]。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以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在新闻传播领域发现问题、分析设计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提升传播学研究的理论修养,也对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在全媒体环境下,基于大众媒体语境产生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已明显滞后,接力传播、关系传播和情绪传播等新的传播现象促使全媒体特别是以社交网络为中心的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成为现实所驱[2]。
一、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传播学研究方法是兼具理论思辨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双属性”课程,它更强调知识的循序渐进、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要求教师不但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研究方法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笔者所在的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法制新闻、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四个专业均开设有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与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基础课衔接;在教学模式上,实行“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深化、以项目驱动教学为提升”的方案,并通过设置学年论文训练学生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能力。在该教学体系下,学生对传播理论的理解有所增强,对传播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撰写研究论文、完成毕业设计奠定了基础。但是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教学和调研分析,发现现阶段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模式有待优化。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知识讲授模式,导致课堂活力不足,缺少实践操作环节;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模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只能做到形式翻转,无实际翻转效果。两种教学模式都存在缺乏教学互动、学生主动学习意愿不强、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缺乏层次区分和专业细分。传播学研究方法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包括方法论、研究方法与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三个层面,而在教学中,教师仅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概念和技术进行简单讲解和操练,导致学生在应用和研究实践中存在方法误用、错用等现象。最后,教学质量评估手段单一。现有的评估方法仅统计学生的到课率、期末考试成绩等指标,导致能够反映学生真实学習状态、过程、效果的指标未能反馈到教学评估环节。
二、新文科对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提出新要求
(一)新文科与课程教学改革
新闻传播教育与传媒业的发展变革紧密联系,其对技术变迁、社会转型的敏感度很高。而传媒业的革新牵动、引导和推进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3]。新文科理念的提出为新闻传播学的课程教学注入了新活力,提出了新要求。
课程教学是教师教学思想的体现,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课程质量及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课程教学改革,主动响应新文科建设,与全媒体、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协调,将新文科建设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从而促进课程提质。
(二)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创新理念
1.教学实效的改善与提升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以“强化实践”的教学思维创新教学理念,充分引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其要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将师生教学互动、互评作为学习过程的激励和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反馈,可以有效解决“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讲授课堂活力不足,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质量不高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学实效。
2.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以“新文科”为引领,促进文理交叉融合,以数据教育为抓手,在巩固传统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适时追踪业界最新成果及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层级区分、专业细分、整合强化。该课程要加强问题导向和任务导向,以科研促教学,通过项目制实践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引导,激发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团队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与研究的能力。
3.教学数据的采集与评价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数据采集和教学记录跟踪,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实现教学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另外,教师要根据跟踪记录的学情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调整。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笔者根据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学实践,针对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设计了分级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考评的教改思路。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创新实施路径
(一)“基础—前沿—高阶”的层级式教学内容创新
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级和细化,按照“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思维提升”逐级递增的层级式思路组织教学内容,以社会科学研究相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等知识内容为基础,以数据科学、媒介技术等实践内容为拓展,以传媒业典型应用为牵引,对原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为:教师要系统组织理论基础内容,包括大众传播的基本概念、原理、过程等;优化完善前沿性内容,包括全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研究对象的转向,传播学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研究范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等;设计整合高阶应用内容,包括传播学研究方法在经过媒介重构的社会组织中如何做出调适等。教师通过组织不同层级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维提升设计不同类别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形成一套完整的“基础—前沿—高阶”的系统性教学体系。
(二)基于超星“一平三端”互动式教学方法创新
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发挥其交互性、动态化和实时性的特点,使教学活动突破教材、教师等资源和时空的限制,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个性化和随机性问题。超星泛雅平台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室端、移动端、管理端共同参与的“一平三端”教学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将网络教学平台与各终端相互关联,实现师生数据共享和实时反馈,同时整合校内外优质网络资源,形成网络教学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智慧教学系统[4]。
在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超星泛雅平台在管理端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和维护,同时进行教学记录的跟踪和教学数据的采集。教师在教室端组织丰富的翻转课堂学习活动,如学生串讲、讨论提问、选人答题等。学生使用移动端在面授课堂和线上课堂参与教学活动,如随堂测验、抢答投票、作业提交、小组讨论等。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课前由教师通过管理端进行资源推送、预习指导、要点提示等,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上教师根据预习的学情反馈,在教室端组织学生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如知识串讲,以教促学的费曼式输出,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促进知识的内化与理解。学生在移动端通过评论或弹幕等方式进行,实现活泼、有趣的师生、生生互动。课后教师通过管理端推送巩固练习,检查学生在网络课堂的学习记录,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鼓励、督促,做到因材施教。
“一平三端”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上互动学习、课后总结复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建构知识体系的平台,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布学习指导、评价学生学习行为、跟踪学习效果和反思教学活动的平台。
(三)全过程多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创新
随着教学目标更多地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培养,教学效果评价也不能停留在知识层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和考核[6]。
在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考核中,除了常规的期中期末考试,教学效果评价还包括对整个学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和考核,从知识、能力、思维和思政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的参与度、获得感和满意度,考查学生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的实践效果,综合做出全过程、多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
开课之初,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和考核将在网络课堂和面授课堂开展。网络课堂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完成情况,包括视频知识点完成度、文献阅读、单元作业与检测等,学生也可以上传自己的预习思维导图、疑惑思考等学习片段,或者通过私信、班级消息向教师提问。面授课堂学生的表现包括串讲展示、课堂互动等方面。学习通平台的统计功能对上述学习活动均有详细记录,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和频率给出评价成绩,作为学习过程考核的依据,具体构成为:线下期末考核成绩占60%,学习过程考核成绩占20%(课堂参与占10%,出勤占5%,实践占5%),网络课堂学习记录占20%(视频资源学习占5%、作业提交占5%、单元测验占5%、资料阅读占5%)。
四、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创新的初步成效
笔者通过对传播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改实践,使课程教学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方面,关于期末考试成绩的定量考核,笔者所在的五个班级的教学数据显示,优秀率(89分以上)和良好率(79—89分)有较大程度的提升,未通过率逐年递减。另一方面,从定性的能力提升方面看,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有所增强,能从现实传播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对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有很大提升,多数学生能在学年论文的写作中较为规范化地使用一种研究方法,并使用T检验、回归分析等推断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从西北政法大学教务机构组织的学生评教数据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等方面的认可度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对课程学习的参与度与获得感也有所提高。
五、结语
新文科建设有效解决了理论和现实中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时代进步不相适应的问题,新闻传播学科正面临在提升知识广度、理论深度、学科差异性和对现实支撑性方面做出调整和改进的挑战[5]。现今,大数据环境和人工智能技术从各个方面影响学科体系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新闻传播学也处在数字化和媒介化变革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突破专业疆界、融入数字化浪潮、与社会融合共创。这种转型是对新文科建设的回应,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力丹.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學报),2011(04):23-29.
[2]李彪,卢芳珠.从属性数据到关系数据:社群时代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转向[J].编辑之友,2020(09):49-55.
[3]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EB/OL].(2020-
11-03)[2023-09-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4]闫慧君,李思龙,蔺彬彬,等.基于超星“一平三端”的有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23(04):96-100.
[5]刘珍,赵云泽.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与发展思路[J].出版广角,2021(06):23-26.
[6]熊庆旭.教学创新的基础、特点和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08):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