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落实语文要素

2023-11-22 03:41吴兰芳
关键词:鹿角寓言道理

吴兰芳

寓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迪。统编教材对寓言故事的编排体现出递进式的特点。第一学段,寓言故事在內容上相对比较简短,教学时重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寓言的特点。到了第二学段,由于学生感知、理解力的增强,寓言故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将寓言故事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进行安排。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寓言,教材提出“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的阅读目标,这也是寓言单元的语文要素。

那么在寓言教学中,教师怎样以语文要素为指引,引领学生快乐地阅读呢?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图画的意思写清楚”。根据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通过丰富、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并将其转成语文素养,可以采用如下一些策略开展本单元的教学。

一、抓好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而且形象生动。要从寓言中概括寓意,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故事形象。本单元的四个寓言故事,都非常适合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寓言情境,体会寓言情感,理解寓言韵味。

(一)抓标点朗读。标点能够传情达意。一个标点的背后,可以有着丰富的含义。教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不可错过标点。如《鹿角和鹿腿》中有以下句子:“咦,这是我吗?”“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学生抓住问号和感叹号,体会鹿心情的变化,内心的自豪和欣喜跃然纸上。

(二)抓提示语朗读。《陶罐和铁罐》是一篇老课文,本文最大特点是通过对话描写展现故事情节。对于铁罐的傲慢狂妄、步步紧逼,陶罐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课文通过提示语进行了鲜活的刻画。教学重点必然放在描写两个角色神态、语气的提示语的朗读上。学生通过读好提示语、添加提示语等方式,走进故事,走近角色,由表及里,读懂故事。

(三)抓动词朗读。寓言故事大多短小精悍,故事里表示言行的动词都运用得非常生动、准确,值得细细揣摩。比如《鹿角和鹿腿》一文,鹿与狮子的追逐过程中,“蹦”“跳”“跑”“奔”等动作充分表现出鹿腿的强健有力,“挣脱”“扯”等动词让双方的角逐充满画面感,一只在绝望中奋起一搏的鹿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狮子的“逼近”“猛扑”更让读者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气氛。抓住狮子和鹿的动词进行朗读体会,对故事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

二、依托特点,体会故事道理

寄托道理是寓言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检验寓言教学成功与否,学生对寓意的把握情况是重要的标准。本单元寓言故事内容浅显,学生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基本上没有问题,而对寓意的理解则需要教师的指导,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找重点词句。大部分寓言的寓意都在故事的结尾处明明白白地写出来,或假借故事中人物的嘴巴说出来。对于这类寓言,学生能较快地得出寓意,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就可以了,

(二)关注人物言行。虚构是寓言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寓言都是在荒诞的言行描写中说明寓意的。比如《守株待兔》中种田人“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免”。学生抓住“释”和“守”两个动词,辨析、想象种田人是怎么做的,思考这样做对不对,再联系上下文,知道种田人把偶然当成了必然,只想不劳而获,所以被宋国人笑话。

(三)进行辨析。有的寓言只讲了故事,没有明示道理,学生读完故事后,一时不明所以,或者领悟、表达不到位,这时教师可以提供情境,降低难度,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得出主要寓意。

三、联系生活,提升表达能力

寓言所揭示的寓意往往是明确的、单一的。如果没有消化这些道理,只是将之简单移植到复杂的生活中,就可能出现问题。所以,揭示寓意后,要让学生把它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进行讨论,加深寓言在生活中的适用程度,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寓言,理解寓意。如《鹿角和鹿腿》一课中,学生通过学习故事,一般都会得出“不能看外表,要看实用价值,鹿腿比鹿角有用”的结论。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此层次,可以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有关鹿角发挥作用的视频,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鹿角也有自己的用处,腿和角各有所长。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明白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由此,对寓意的认知就立体起来了。

综上所述,寓言故事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独特的组成部分,教学时教师要从它的文体特征出发,紧扣语文要素展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的道理,而且要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鹿角寓言道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哪里来的鹿角
Deer’s Antlers 鹿角& Woodchuck土拨鼠
道理
突然头上长鹿角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