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谈
摘要:在“雙减”政策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推进语文教学模式的发展和教育状态的重塑,从传统课堂结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课堂体验和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本文讨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应落实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劳动活动,充分发挥出劳动的教育意义,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 小学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
引言: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劳动意识的教育,注重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利用好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向学生渗透劳动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导向,并通过丰富语文阅读素材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生活认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这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要求,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一、深入挖掘课本,合理利用劳动渗透教育素材
想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保证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突破阅读教学和写作引导的固定思维,深入挖掘课本内容,利用多种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1]
在学习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课文,邓小平爷爷身体力行,做出榜样,引导全民积极植树,鼓励所有人都能行动起来,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教师可引导学生在3月12日植树节这天亲身体会种树的过程,亲自动手和实际参与,为学生带来真实的劳动体验和丰富的阅读感受,回过头来阅读课文时,能够更好地体会亲身参与劳动后看到成果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为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在植树节前后自由绘画手抄报,或是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制作黑板报,强化劳动精神的渗透教育。
二、丰富阅读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劳动意识
教师可以教材中的选文为主题,拓展阅读范围,引入更多同类型的阅读素材,传授给学生更多语文知识和生活技巧,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
学习二年级上册的《田家四季歌》时,教师总结该篇文章的教育主题是劳动可创造美好生活,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鼓励学生阅读《劳动最光荣》,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内容,感受他们对社会建设的贡献,体会作者在文章写作中蕴含的劳动情感,教育学生树立不怕辛苦、努力奋斗的劳动价值观念。同样的,在学习《鲁班造锯》课文时,教师教育学生增长创造性的劳动智慧,应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有效解决问题;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小说节选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鲁滨逊即使希望渺茫,仍然凭借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改变自己生活条件的劳动精神。
三、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劳动写作,拓展教育途径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注意减少书面作业量,采用实践劳动的形式,既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身体,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习惯。同时,教育学生将自己的劳动经过和感受记录下来,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2]
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多样化劳动实践作业,可先从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开始,自己洗漱、叠被子、穿衣服、自己阅读或玩耍等,逐渐引导学生帮助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刷碗、拖地、洗衣服等,减少家人的日常家务负担,创新作业形式,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同时又对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促进家庭和谐,营造良好生活环境。还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余时间参与到生活实践中,进行一些义务劳动。例如,在过马路时可帮扶老人过马路、沿着街道清理垃圾等。或是以学校为组织单位,去到种植园体验除草、杀虫、采摘等劳动,带给学生不同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劳动感受为依据,开展写作和交流,可以体现出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生活实际中开展劳动教育,可让学生学到在课堂和教材中学不到的知识,获得一些珍贵的收获和体验,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结束语:“双减”背景下,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可深入挖掘课本资源,合理利用劳动渗透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基础劳动意识;丰富阅读书籍和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生活劳动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劳动感受记录下来,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拓展教育途径,丰富学生劳动体验。合理规划教学任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创新教育方式,深化劳动教育对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梁世绒.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力[J].好作文,2023(17):68-69.
[2]于爱玲,李淑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9):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