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珍 张杜娟
一、调查的背景及目的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种子”,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语文学科占总课时比例的20%~22%,语文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阅读更成了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新课标对7至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每学年阅读两到三本名著,探索个性化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主题探究,建构阅读全书的体验。感受经典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为了了解初中学生真实的阅读现状,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学会阅读,高效阅读,同时也为我们的课题《“双减”背景中学语文大阅读聚力提质》提供有力的实践准备,我们在我校的七八年级做了“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问卷”,旨在以此探索研究,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使学生学会阅读、高效阅读。
二、調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济水一中济水校区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
(二)调查方法
网上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项目
阅读书籍的类型及范围、时间长短、数量、阅读书籍来源、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
(四)问卷情况
本次采用网上问卷调查,该问卷共有15道题,共收到答卷547份,其中七年级338份,八年级209份。(注:后附调查问卷一份)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不多
学生课外阅读的量较少,调查显示,每年的阅读量在3至5本的学生占34.19%,有12.07%的学生每年阅读量只在1至2本,也就是说,这些学生,连课标和老师要求的必读读目都没有读完。
(二)部分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窄,阅读范围不够广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趣味阅读,调查显示,只有3.29%的学生不喜欢趣味性阅读,学生的阅读大部分都局限在童话、科普、学习辅导用书、故事类这些方面,阅读名著、古诗文、科技、历史读物的很少。
学生不仅喜欢趣味阅读,并且花在趣味阅读上的时间也比较多,其中每天花30~60分钟的学生就占40.95%。
从长远来说,少量的、狭隘的阅读会使学生走入到闭塞的“信息区域”中,容易形成偏狭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成为阅读中的“井底之蛙”,而他们或许沉在井底尚不自知,更不知外面天空的宽广与美好。
(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每天读书的阅读习惯
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坚持每天阅读15~20分钟,基本不读的占10.96%。新课标对7至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每学年阅读两到三本名著,而学生中,除了课标要求的必读书目之外,有7.13%的学生是不读课外书的,读1~2本的学生也只占到了35.28%。
学生每天花在整本书阅读上的时间也很少,半小时以上的只占34%,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不想读名著,不想读整本书,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属于是碎片式阅读,随意性比较大,拿到什么读什么,手边有什么读什么,只想读自己感兴趣的、轻松搞笑的内容,读得零散、无序、低效。
阅读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只有让阅读伴随在自己的晨起暮睡中,才能愉悦心灵,受益终身。
(四)学生的课外阅读无计划、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知道,阅读需要泛读,也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读。调查中得知,有34.92%的学生是只读不动笔的。大部分学生或没有精读的意识,或没有精读的意志,或不懂精读的方法,或没有养成精读的习惯。一味地泛读,这会给学生留下多少有价值的“阅读精华”呢?那么多可吸收可利用的宝贵的“文中财富”往往就在泛读中“烟消云散”,“飘然而去”了,何其可惜啊!
(五)阅读的随意性、无序性
调查显示,学生在老师要求时才读的占32.36%,为了寻找需要的信息读的占30.35%,一般只读那些好玩的书的占23.03%,认为作业那么多,没有时间读课处书的占10.79%,甚至还有8.04%的学生无法连续几分钟安静地坐着看书, 2.01%的学生认为阅读是浪费时间。
有些学生读书往往不大注意书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他们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探得书的精髓,也难以陶冶性情,培养气质。
中学生偏向于读那些情节简单轻松、人物有趣的休闲书,因为读休闲的书比较轻松。中学生在一起不大喜欢谈论名著。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是拿到哪本是哪本,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一点,特别指的是在家中的阅读情况。在家中,由于不像在学校有集体阅读的氛围,有老师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能有较强的意志。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坚持每天阅读的意志比较薄弱,常常是为老师要求而读,为完成任务而读,或者纯粹是为了应付眼前的学习任务而读。
很少有学生为喜欢而读,为愉悦而读。
(六)学生阅读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
学生最常用的读书方法是摘抄好词好句、写批注,或者为了完成老师要求写读后感,采用摘抄好词好句的学生最多,占59.23%,甚至有34.92%的学生是只读,不动笔。即便有的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写批注,也往往是被动的,就是老师要求必须摘抄批注,要检查摘抄批注时才去做,很少有主动摘抄批注的,同样的,能够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比如能将泛读、精读、速读、跳读、通读、略读、以及精读和跳读相结合法等这些阅读方法,灵活运用在不同文章的阅读当中,实现高效阅读的,实在是非常少。
四、对策及改进措施
(一)营造读书氛围、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校内开展读书实践活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读会、故事会、演讲比赛、戏剧节、课本剧表演、读书竞赛、读书心得交流、读书成果展示,分享阅读经验,开展好书推荐活动等,营造读书氛围,培养读书兴趣。当然,也可以利用家长会、请专家讲座,宣讲课外阅读的必要性、重要性。
校外在家,学生和家长共读一本书,与家长交流读书体会。这样,校内引导、校外延伸,让浓浓书香萦统校园和家庭。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
在全面贯彻“减负”方针的同时,要提倡扩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全方位汲取知识,拓展视野,就必须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及线下沟通,加强家长、学生、教师、学校的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促进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促进终身学习理念的养成。
(三)让学生坚持阅读、学会阅读,必须完善“落实”机制
1.时间落实
学校安排的阅读课要落实,保证每周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专时专用,不能挪为他用;对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减少机械性抄写作业量,增加阅读时间。
2.指导落实
学生阅读还需要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加强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书目选择、阅读规划、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并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外阅读观念,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阅读指导要有梯度性,可以分层指导
比如,对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进行积累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指的是对字、词、句等的语言表达进行积累,让学生养成摘抄好句好段的习惯,让学生不仅简单地理解了基本的语言知识,还要理解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由模仿到独立、由单项到全面、由浅近到深刻。
对已经有了一定语文基础,能够流畅表达的学生,可以引导其进行比较性阅读和扩展性阅读。比较性阅读指让学生读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作品,或者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等,都可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性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去鉴别、探究、欣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一个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正迁移。扩展性阅读是指以某篇作品为阅读基点,向有关方面逐步扩展的阅读方法。扩展阅读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展阅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确定好阅读基点,另一方面是确定扩展方向。阅读基点部分要精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内涵,对于扩展性阅读则可根据阅读的目的、层次、基础等因素略读。可以某篇名作为基点,向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也可以引某篇作品的引文为基点,向引文原作扩展等。
对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可进行评价性阅读,这是引导学生能对阅读作品进行评价,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到这个阶段,才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
(2)要教给学生阅读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各种策略,指导学生能够根据读物的内容及自身的阅读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浏览、精读法、略读法、跳读、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等。
如阅读《骆驼祥子》,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法;阅读《海底两万里》,让学生学会略读法;阅读《西游记》,让学生学会精读和跳读想结合;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让学生学会纪实作品的阅读;阅读《昆虫记》,让学生学会科普作品的阅读;阅读《水浒传》,让学生学会古典小说的阅读、学会思辨性阅读……
初中各个年级的各个阶段,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梯度性阅读,并分层指导,让学生学会阅读。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总之,要想让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真阅读、高效阅读,需要学生、老师、家长、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坚持不懈,才能使阅读真正地润泽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生命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