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毅
小学生年龄小,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班主任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重要的管理者,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班主任需要具备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策略,以便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密切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很多时候都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容易造成师生、生生之间的矛盾。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教师和班主任要密切关注观察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比如,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效果不佳、不认真听讲、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后,教师要在平时班级管理中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行为变化和心理变化,一旦发现存在不良心理情绪时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指导家长正确引导学生。那些学习水平不佳、经常犯错、与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的学生,往往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的分析,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1]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班级文化建设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设计和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班级文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墙、黑板报、公告栏等传播正能量内容,创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班级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班级集体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引导作用。例如,可以举办一些主题班会、主题队会、思政课、感恩教育等活动,让小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班规和班级公约等,让学生在遵守班规和公约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总之,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好班集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心态。
三、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建立一个心理支持系统,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建立心理支持系统时,班主任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能与学生顺利地进行交流。班主任可以邀请班级学生的家长和其他老师共同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样不仅能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还能让其他老师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在平时的工作中,班主任要多和其他科任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其他学科课堂中的表现,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课余时间班主任还要经常找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有学生出现了不良心理情绪,班主任要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帮助。同时,班主任也要让其他老师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多关注,与其他老师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其有能力应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
四、将德育理念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品格养成
将德育理念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小學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将德育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落实品格养成。比如,班主任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尊重他人”的德育理念。首先,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同时,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引入“责任担当”的德育理念。通过引导学生承担在班级、家庭、社会中的责任,让学生学会负责任、有担当。比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策划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班主任将德育理念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落实品格养成。同时,班主任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3]
五、重视实践活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要想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班主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该重视实践活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教学和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小学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人和事,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总之,班主任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班主任还应该积极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因此,班主任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
六、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要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角度出发,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定期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家长了解小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并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实现小学班主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小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并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小学班主任可以通过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健康角、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开设心理讲座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和心理特点,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班级管理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之,小学班主任在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实际需求,制订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合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班主任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小学生创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秀珍.关爱入心田,润物细无声——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策略[J].学生·家长·社会,2022(3):2.
[2]徐菲菲.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路径探索[J].新课程(教研版),2021,000(028):223.
[3]波冯.试分析小学语文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