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生
为期三天的第十四届全国教育名家践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深度解析研讨会小学语文名师课堂观摩活动在郑州举行,十位老师的作课与微报告,令我大开眼界,课堂异彩纷呈,有古诗,有现代诗,有现代散文,有小说,有回忆录,各种文体的教学干货满满,让我受益匪浅。这让我对学生、教师、课堂产生了新的思考。
一、学生
课堂上要多听听学生们说话,引导他们多表达,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果学生课堂上说出的只是个别词语或单句,说明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邏辑思维能力,能够围绕问题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把话说清楚,有条理,用上正确的关联词语去表达,这是体现学生用语言去思维的关键。信心是融入课堂的一剂良药,树信心,使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与所学的内容逐渐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融入进去。
二、教师
精心备课,课上随机调整教学内容。教师要赞赏学生,多夸夸学生,即使学生出现失误时,也要换位思考,更好地去帮助学生。如本次课上,有个学生在读《题临安邸》全诗时,可能由于激动,中间出现好几次停顿,语调较低,不流畅,赵志祥老师及时圆了场,提到学生可能由于体会到本诗感情悲愤而凝重,不自觉地停了下来,尊重了学生阅读古诗的个人感受。
博览群书,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借助各种教学资料和文献,补充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设置悬疑,或“挖坑”,营造前后结果迥异的事件,体现出课堂教学和探索问题相一致的过程。如在《月光曲》一课中,赵昭老师提出来“这个故事是真的吗”这一问题。学生一开始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在老师的一步步证据的出示下,学生改变了之前的看法,很好地体现了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如《浪淘沙》一课,白皛老师设置了支架,用“刘禹锡驻足黄河岸边,凝望着河水,他看到______,他想到______”说话。学生起初说的,与在老师呈现出图片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资料并讲解后说的差别很大,这很好地体现了课堂探究的过程。
深入研究课标,践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不仅要关注新课标中的新变化,也要研究新课标中不变的部分。用赵昭老师的话说,那些新变化的部分就像地图,它是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增减的;而那些被保留下来的部分就像指南针,能够给你指明教学道路中的方向。
不要总想把完美的学生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要把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大胆地展现出来,问问学生怎么想,听听学生怎么说,想想学生会怎么做,引引学生做什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逐步地成长。
三、课堂
课堂语言可以有三种变体,分别是各种教学资源的语言,教师(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言。三种变体逐渐贴近学生的真实语言。如果将各种教学资源的语言组织起来在课堂上教学,我们可以称为第一种教学语言变体;把教学资源的语言转化为教师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我们称为第二种教学语言变体;把教学资源转化为教师语言,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点等方面组织成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为第三种教学语言变体。运用第一种语言上的课是教教材课,使用第二种语言教的课是教教师自己的课,采用第三种语言组织的课才是教学生的课。
课堂要让学生体会到它的“甘甜”。课前,老师准备的“知识”起初应是一剂“苦药”,苦要先让自己细嚼慢咽,吃下去有没有效果,要先替学生去品验,然后逐步调整“配方”,直到研制出“良药”,再把“药”涂上“糖衣”,然后快乐地咽到自己肚子里,慢慢去回味。课中,学生应是无压力、“无任务”的状态,随着课堂的深入,“知识”应像带着糖衣的“药”,学生吃到嘴里时不仅能品味到它的甜,咽到肚里感受不到它的苦,而且能“治病”,“药”入脑入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今后的思维和行动。
真语文,真课堂,不表演,不做作。课堂的节奏应把控好,肖绍国老师说:“课堂到最后就是玩儿。”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营造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爱学生,敬畏几千年的汉字,启迪学生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