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晓丽
摘要:小组是一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班级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班级的各个小组就好比人体的各个器官,只有各个器官通力协作,一个人才能正常行走。而我们班主任和老师就是要把各个器官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以达到高效配置的作用。
一、班级小组管理的概念
班级小组管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主任在对全班学生进行多方面考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小组成员一起从事学习、活动、班级管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发展目标的一种班级管理的方略。
小组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依靠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能够管理好自己,相信学生能够发展好自己。我们老师所做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教育管理的手段和措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小组制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一)制定合乎班情的制度
每接一级新生我都会利用开学的前三、四节课,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的考核制度,我们管这个叫“我们的约定”。我会提出大的框架,要求学生从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结合自身和以往班集体中遇到的情况,具体细化制度。比如:课堂作业未完成怎么处理?违反课堂纪律怎么办?学生给出不同的方案,全班学生表决,征得绝大多数同意,就确定选用此条制度。既然是大多数学生赞成的,是约定好的,在后期的执行中就能有章可依、有例可循,大家都会自觉遵守。
当然制度建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别制度难以实施,或者某条制度涉及的情况学生从不出现,而有些情况出现却没有针对性的制度,那么这时,就需要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及时调整制度,与学生实际切合。
(二)组建各方面均衡的小组
我采取两种方式,即老师直接组建与小组互选组建。
以我带的班级为例,先说说教师如何直接组建小组。一年级第一学期,我班有54人,刚开学,我并没有马上组建小组,而是先与学生们一起制定了小红花积分制度,两周后会依据学生们的平时表现结合他们的性格特点组建小组。这两周的时间,我主要用来观察了解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学习状态等,按照三三三排列的课桌,我把54名学生分成了9组,每组6人,先选出9位责任感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然后将全班同学依据学习情况划分成5个层次,每个层次每小组分一名学生,具体分配时要兼顾小组内成员的性格特点、性别特征。因为我班男生多女生少,因此每组至少有3名男生。小组一旦成立,学期内最多微调一次,一般不做大的调整。
一般情况下,到二年级时,我会结合学生在本学年的整体表现,将学生分成适当的层次,先确定组长,再让组长组员互选,明确互选原则:1.提前明确每组男女生的比例;2.每个层次每个小组只能有一名学生;3.组长选组员时要保证组员服从组长的管理,支持配合组长的工作,组员选组长时,一定要保证自愿接受组长的管理。这样的双向奔赴,利于组长的管理和小组的团结协作。
(三)激发小组间的良性竞争
没有评比就没有竞争,要想每周本组的得分最高,人人都得参与其中,维护小组荣誉,组员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合作,这样在组内形成合作的氛围,能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小组之间的竞争及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提高自我、改变自我的状态;同组组员之间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组员完成学习或其他任务,小组成员间齐心协力,为本组争光。这种合作、齐心协力为本组争光的意识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能非常自然地迁移到每个学生对待班集体的态度上来,从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增强。通过评价体系的完善,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这是班级自主管理走向高效发展的关键所在。规范评价体系,制定量化细则,构成量化网络,形成评价数据。
小组量化包括纪律、卫生、学习。纪律由纪律班长监管量化,卫生由衛生部长监管量化,组长同时又对组内每人负责的事务完成情况量化,凡是完成不及时或检查不合格的都扣分。学习方面又分老师的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两个部分,由各小组的学科组长负责量化。学习部长对学科组长又有量化。这样环环相扣的量化,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管理量化网络。每日一汇总,公布个人及小组量化情况;每周一评比,评出优胜小组;每月评出的优胜小组上报年级,年级进行月表彰;期中、期末结束后评出优秀管理小组、优秀学习小组、优秀学科组长、优秀组员、小组优秀帮扶标兵、小组进步之星等。最终通过精神的激励,形成小组奋斗向上的内驱力。公平公正的竞争,能促进班风班貌积极向上。
三、让学生学会小组管理
(一)教给学生合作管理技能
小组管理作为一种班级管理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管理的方法上难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各抒己见,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跟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管理,作为班主任,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分工管理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任务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二)发展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教育教学方式,其中自主应该是基础。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个人合作开办公司,每个合作者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能力基础,也就是他们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小组管理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管理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无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管理,我们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功在平常,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综上所述,实行分小组制度管理模式后,化整为零,分块管理,小组内要争取优越,组员间一定要共同努力,扬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商议,形成一种团结、合作、进步的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小组制度班级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主体的平等性,强化了群体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在自主管理中增强自我约束,充分挖掘了人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创造,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