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实践与综合运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2023-11-22 22:18:23毛益鸣
教育界·A 2023年29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毛益鸣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能够帮助学生联系数学和生活,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借助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中的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阐述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如何借助实践与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表达能力等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数学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学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愈发重要。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问题情境为主线,以完成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化或主题式学习,着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综合与实践”板块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实践与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一)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要想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就需要提升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而数学抽象能力的提升十分关键。数学抽象能力需要学生忽略非本质的、与数学研究无关的信息,只对有效信息进行研究。很多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弱的原因就在于数学抽象能力不足,很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无法正确提取有用信息,错过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因此,教师应该多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1]。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板块“树叶中的比”时,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布置小任务。任务1:收集10片树叶;任务2:测量所收集的树叶的长和宽,计算出每片树叶长和宽的比值,并计算10片树叶长与宽比值的平均数;任务3:在小组里交流各自得到的平均数,并做好记录;任务4:观察记录单上的测量和计算结果,思考你有什么发现。为完成任务1,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的操场收集树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数学学习资源。任务2和任务3旨在锻炼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和运算能力。任务4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发现规律。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实践探索,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环境,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寻找数学学习资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并通过让学生自主测量、计算和比较,联系计算结果,总结规律,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重要的数学能力之一,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然后直接给出规律或结论,让学生记住这个规律或结论,从而解决相关问题。课堂缺少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学生只是依样画葫芦,一知半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借助实物或者模型提升空间想象能力[2]。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板块“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教师提出问题:“把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5份,再切成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切成的小正方体中,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各有多少个?”教师先引导学生想一想、找一找这些小正方体分别在大正方体的什么位置,再引导学生联想小正方体的个数与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关,推测切成的小正方体个数,以及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并做好记录,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先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大正方体,再在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用尺子和铅笔画出平均的线条,沿着线条用小刀切割大正方体,数一数切成的小正方体个数及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然后与之前的猜想进行对比,验证猜想。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追问:“如果把这个大正方体平均分成6份、7份、8份,甚至n份呢?”通过回答问题,学生继续探究。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展开想象,估计小正方体的个数以及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为后面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猜想做好准备。之后,教师让学生借助橡皮泥制作大正方体模型,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二、借助实践与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提升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质上是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合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迁移思想,让他们更加高效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提升自身的思维迁移能力[3]。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板块“多边形的内角和”時,教师提出问题:“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五边形呢?六边形呢?其他多边形呢?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多边形的内角和吗?”教师为学生提供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纸,先引导学生动手解决四边形的内角和度数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将四边形的内角和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然后,教师利用数学迁移思想,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思考五边形、六边形可以分成几个三角形,分别计算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思考多边形的边数与其内角和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借助数学迁移思想,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还能够提升自身的思维迁移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探索规律能力

借助动手实践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应重视数学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的机会,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综合与实践”板块,教师应该经常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板块,助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4]。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板块“面积的变化”时,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如果把一个图形按n∶1的比放大,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多少,”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第一小组研究正方形,第二小组研究三角形,第三小组研究圆形。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两名学生测量边长、高、半径等,一名学生进行记录,一名学生进行计算,小组长检查结果。教师继续追问:“比较三个图形中边长与面积放大后与放大前的比,你能发现什么?”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践和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小组回答:“我们小组量出正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边长的比是3∶1,面积比是9∶1。”第二小组回答:“我们小组量出三角形放大后与放大前底和高的比都是2∶1,面积比是4∶1。”第三小组回答:“我们小组量出圆放大后与放大前半径的比是4∶1,面积比是16∶1。”学生通过计算和整理,很快发现了规律,提升了探索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运用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运算和比较总结出面积比与边长比之间的联系,以及面积比随着边长比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动手实践中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借助实践与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一)提升学生的模型思维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是新课标的要求。数学语言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数学语言,数学教师需要借助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原理以及数学知识和理论存在的形式,更好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多表达,而且要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想法可视化。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板块“间隔排列”时,教师将教材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老师准备在教室黑板上用磁性贴固定20面不同颜色的小旗子,每面小旗子需要用2个磁性贴固定,你能帮老师算算最少需要准备多少个磁性贴吗?”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实践,然后与小组成员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实践过程。有的学生用纸剪出旗子和磁性贴,然后动手摆一摆,数出需要的磁性贴数量;有的学生用长方形表示旗子,用圆形表示磁性贴,画出相应数量的长方形和圆形,圆形的个数就是所需磁性贴的个数。学生在表达时运用了数学模型思维,将生活中的实物用数学符号表示,帮助自己描述思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整理、组织数学语言。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将情境中的问题转化成典型的排列问题模型,让学生经历模型的形成过程,体验画图分析、寻找规律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来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数据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数据意识,有利于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提高。数学数据是学生进行数学表达的有力证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设计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析,让学生借助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寻找规律,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5]。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板块“上学时间”时,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你每天上学大约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怎样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上学用的时间和你差不多?有多少人用的时间比你长?有多少人用的时间比你短?”其次,教师让学生记录每天从家里出发的时间以及到校时间,算出上学所需的时间,连续记录5天,并根据这5天收集到的数据估算自己每天上学花费的时间。再次,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经过实践得到的数据汇总到小组登记表单里,并要求学生按所用时间从小到大的顺序对收集到小组信息进行整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来解答之前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此次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比如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等。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么估算每天上学所需的时间,而是组织学生收集数据,引导学生汇总并整理数据,利用数据进行说明和对比,解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还能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结语

总之,教师应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精心剖析“综合与实践”板块的教学内容,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综合运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高效学習,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谈有恒.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实践与思考[J].青海教育,2022(3):45.

[2]边静.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2):244-246.

[3]张新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见问题及开展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2(13):44-45.

[4]杨敏.有效教学实践 助推深度发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1):68.

[5]蒋小明.把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带动学生学习发展[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12):33-35.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浅析中职数学教学渗入数学文化的研究与实践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7:35:55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0:07:43
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07:56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9:05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南北桥(2016年10期)2016-11-10 17:07:02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1:05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4:32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1:43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