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霞
刚刚过去的暑期,媒体相继报道的中小学生溺亡数据,再次扎痛人心。据媒体报道,仅7月份,就相继有广西、南京、江西、重庆、河北、湖南、湖北、云南、浙江等省(区、市)的城乡未成年人溺亡。他们鲜活的生命定格于酷热的暑期,一场享受亲水之乐的突发意外事件,也是7月25日世界预防溺水日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
事实上,每逢暑期临近,有关防溺水知识的宣传已是高潮迭起,相关政府部门拉网式巡查、警示,学校教师进村入户送教上门,未雨绸缪的努力,仍无法杜绝意外发生的溺亡。《2022年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显示,因溺水造成的伤亡位居我国0至17岁年龄段首位,占比高达33%;1至14岁溺水事故的比例超过40%,堪称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第一杀手”。
暑期与汛期、防范与溺亡,面对两个热点叠加,有人质疑年复一年的防溺水教育成效。的确,看似波澜不惊的江河湖海、池塘水库,与缺乏自律和自救能力的未成年人相遇,一时兴起的好奇和侥幸,早将背得滚瓜烂熟的防溺知识抛在了脑后,随后的一幕,便是涌动暗流的无情吞噬。防患于未然的努力,不幸功亏一篑。要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社会还应做些啥?
寓教于行,授人以渔,是衡山县新桥镇中心完小体育教师自费建校园“简易”泳池的初衷。据悉,几年前,因两名学生意外落水不幸溺亡,这位教师痛定思痛:“教会学生生存技能,认识水中的危险,学习自救本领,才能有效减少意外伤害。”凭借其游泳教练的资质,他不仅传授游泳技能,还现场示教自救逃生,生动形象地打开了防溺水的正确方式。如今,已有100多名学生借助蛙泳“成功上岸”。
“简易”泳池圆了乡村学校学生的亲水梦,也为其他学科创设环境教学提供了成功启示。比如,以大自然为课堂,让科学课汲取天地万物之灵感,为学生心中埋下探求未知的种子。然而,要复制推广衡山体育教师的实践并非易事。除了他让乡村孩子一技傍身,方不俱人生風雨的责任担当;科班出身并拥有专业资质,更是他寓教于行的实力底气。
“倾听科技、洞见未来”,被誉为预言家的凯文·凯利道出了科学在全球竞争中的核心要义。然而,由于师资数量有限、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科学课能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已实属不易,兼职任课、照本宣科、在黑板上做实验也屡见不鲜。甚至以标准答案简化过程演示,死记硬背替代奇思妙想。其实,科学作为一种了解事物的方法,好比应用搜索引擎功能,启蒙、探究、求知、创新才是科学课应有的模样。
可见,无论防溺水还是科学启蒙,无论体育还是科学教学,仅就应用性、实践性的共同点而言,光说不练、纸上谈兵,止步于走形式、走过场,难免让教育成效打折扣。既无助于受教者对知识赋能、受益终身的安身立命之需,又有悖于人才教育科技强国的宏图大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配齐建强一支担当使命、术业专攻的师资队伍,以内功赋能、寓教于行,已是时不我待。
今年暑期启动的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主题式系列研修活动,相继在北京等地拉开“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序幕。研修者通过“走进大国重器”“海洋科学”“生态科学”等科普专题,将近距离读懂国家强大实力的前世今生,未来发展的核心密码。同时,在“科创项目式学习”“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中,开阔视野、强化内功。
平台高端、项目精准,主题式系列研修所做的“加法”,为中小学科学课源头提质充电赋能;进行中的中国科协“翺翔之翼”大学生科普志愿者送科普进校园,也将助力青少年筑梦科学点燃一束光。这些暑期中的温暖聚焦,为教育搭上高速疾行的时代列车,担当使命重任、寓教于人,展示了一张目标清晰、动能可期的路线图。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