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吉惠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近25年的语文教师、教研员,笔者一直想对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譬如: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情况有什么特点?阅读与教师职业成长之间有什么关系?阅读如何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职业成长?但因“阅读”一词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关于“阅读”的定义、分类、取向,社会各界对其的认知和理解都不尽一致。加之笔者本人对此没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因此多年来未能真正着手对中学语文教师阅读情况进行了解。
在阅读王荣生《国民语文能力构成研究(阅读篇)》一书之后,笔者找到了一个自认为较为合理的切入口,即以“普遍群体教师”和“名师”两种类型教师为调查对象,以“阅读书籍的类型”“阅读数量”“阅读推荐”为主要研究问题,辅以年龄、教龄等观察变量,以此来了解不同年龄及群体教师的阅读情况,并尝试得出一点结论,提供一点建议。
一、针对普遍教师群体开展的阅读情况调查
笔者制作并发放的第一份问卷是对普遍群体教师开展调查。2023年初,笔者发布了以“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情况调查”为主题的调查问卷,这是面向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的问卷,一共收回147份有效答卷。问卷题项一共9个,内容包括:性别、学历、年龄、教龄、近半年来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籍、近一年来阅读书籍的主要目的、决定阅读某本书的原因、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一本书、最让自己受益的一本专业书籍。
在这份问卷中,第6个题项是“您近半年来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籍(纸质或电子均可)?”,其中的书籍分类主要参考借鉴了王荣生《国民语文能力构成研究(阅读篇)》里的相关内容,同时参考了PISA测试中对阅读类型的分类。题项将书籍分为10类:新闻资讯类(如报纸杂志等),实用知识类(如辞书、百科知识、医药卫生知识、地理图册等),操作类(如烹饪、种植、瑜伽、编织、软件使用、器械运用等),自然科学类(自然现象、科学规律等),社会科学类(教育、教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人文学科类理论书籍(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艺理论、音乐绘画理论等),新兴领域著作(跨学科、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等),虚构文学(小说、现代诗歌、古典诗词、童话神话等),综合性文学作品(绘本、剧本等),非虚构文学(散文、杂文、传记、报告文学等)。
对收回的147份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中,比例最大的是虚构文学作品,其次是非虚构文学作品,再次是人文学科类理论书籍和社会科学类。这和我们平时依靠观察和经验感受到的语文教师的普遍阅读情况比较接近。
如果关注到不同教龄的教师,情况又会有一些不一样。0~7年教龄的教师阅读比例最大的是虚构文学作品,其次是人文学科类理论书籍,再次是非虚构文学,最后是社会科学类,其余类型阅读均在50%以下;8~15年教龄的教师,阅读比例最大的是非虚构文学,其次是虚构文学,排名第三是人文学科类理论书籍,第四是社会科学类;16~28年教龄教师阅读比例最大的是虚构文学,第二是非虛构文学,第三是社会科学类和人文学科类理论书籍;29~40年教龄教师阅读比例最大的是新闻资讯类,其次是社会科学类,并列第三的是非虚构文学和实用知识类,人文学科类理论书籍为66.67%,自然科学类和非虚构文学阅读比例均为50%。
以“教龄”为维度来观察教师的阅读类型情况,会发现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不论在哪个教龄(年龄)段,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都主要包含四种类型:虚构文学、非虚构文学、人文学科类理论书籍和社会学科。二是教龄越长的教师,阅读类型越多。如0~28年教龄教师阅读比例占50%以上的都是上述四种主要类型,而29~40年教龄教师阅读比例达到或超过50%的类型有七类:新闻资讯类、社会科学类、非虚构文学、实用知识类、人文学科类理论、自然科学类和非虚构文学。三是教龄越长的教师,阅读社会科学类(教育、教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书籍的比例越大。
上述三个初中语文教师阅读特点,可以说合乎笔者对语文教师阅读情况的想象,但也有超出意料的内容。在此前,笔者能想象到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师们更偏向于阅读文学作品,但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年长的教师更乐于阅读更多类型的书籍,甚至更愿意阅读较为“难读”的社会科学类书籍。同时笔者也惊喜地看到语文老师们在关注文学作品的同时,一直对社会科学类(教育、教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和人文学科类理论书籍(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艺理论、音乐绘画理论等)保持阅读兴趣。
二、针对“名师”群体进行的阅读调查
既然是以“阅读与教师职业成长”为主题的调查,在面向普遍群体教师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作为对照研究,笔者又制作发放了一份“昆明市中学语文名师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标题中所提到的“名师”,指的是“名望高的教师”,即在昆明市中学语文教学界有公认影响力的教师。2023年2月初,笔者邀请昆明市中学语文教学界48位名师参与问卷填写。48位名师的年龄构成是这样的:30~39岁2人,40~49岁14人,50~59岁24人,60岁以上8人。其中有昆明老一辈的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他们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活跃在教学教研教师培训的一线;有年富力强,可称为昆明市中学教学研训标杆和中坚力量的中年名师;也有虽然还比较年轻,但已经在某些领域获得突破,拥有一定声誉的青年名师。
这份问卷,在前一份问卷的基础上作了提升修改。问题项共有9个:性别、学历、年龄、教龄、近一年来阅读书籍的数量、近一年来阅读书籍的类型、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教学类书籍排序、自从教以来最让自己专业成长受益的书籍、请对刚入职的老师提一条关于“阅读”的建议。
“近一年来,您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籍”这个问题项的结果显示:名师群体阅读比例最大的是“社会科学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和“人文学科类理论书籍(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艺理论、音乐绘画理论等)”,比例分别是87.5%和85.42%;其次是“非虚构文学(散文、杂文、传记、报告文学等)”,比例为81.25%;排在第四位的是“虚构文学(小说、现代诗歌、古典诗词、童话神话等)”,比例为79.17%。
另外一个题项“关于教育教学类书籍,您认为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排序是”。问卷中给出了8个排序项:名师教学实录或教学案例集,教学辅导资料、练习册等,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教育教学随笔,学科课程标准,教育教学名家传记,教学参考书,教育教学专业杂志。最后8个选项排序情况是这样的:前三名分别是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名师教学实录或教学案例集、学科课程标准。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两个问卷的调查结果,关于“阅读”与“教师职业发展”,笔者想给大家提出的建议是:如果想在专业上获得长足发展,要努力跳出阅读舒适区,持续挑战实用性阅读。
王荣生在《国民语文能力构成研究(阅读篇)》中提出:从阅读取向的角度,“阅读”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实用性阅读”,一类是“文学性阅读”。实用性阅读的对象是“知识读物”,或称“信息类文本”,读者抱着务实的“实用”目的,通过阅读获取资讯、学习技能和方法、了解新知识、理解概念和概括性知识。同时,王荣生在该书中引用了日本学者外山滋比古在《阅读整理学》中提出的观点。外山滋比古认为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阅读:一种是α型阅读,一种是β型阅读。α型阅读“是根据既知已经验过的事物所产生的言语活动”,也就是基于既知的阅读,读者不需要开动脑筋,因为书上的内容他们完全有能力应付,这种类型的阅读通常出现在记叙类文本的阅读中。与此相对的是β型阅读,“是为了认识未知事物而展开的言语活动”,也就是认识未知的阅读,书中的内容有可能对读者来说是全新的,读者要在读一部分之后停下来想一想或深入思考,这种阅读更多地出现在说明类或者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中。β型阅读被外山滋比古称为“真正的阅读”,因为“β型阅读成为产生新思考和新认识的工具”,β型阅读能力是“阅读未知的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促使很多人通常都停滞在α型阅读(阅读的舒适区)而无法适应β型阅读(阅读的挑战区)。
综合上面两位学者的看法,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认知:富有挑战性的、认识未知的阅读主要存在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中。
笔者制作发放的两份调查问卷中列出的10种书籍类型,其中前面7种都属于实用性文本。而“实用性阅读,是国民语文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实用文阅读能力,是国民最重要的语文能力,是全民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人力资源最重要的软实力”。
结合笔者个人的阅读经历来看,笔者在中小学和大学期间,以及刚开始工作的阶段,阅读的主要类型是文学作品;随着生活阅历和工作阅历的增加,越来越接受并且傾向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因为笔者切实感受到:总是停留在阅读的舒适区内,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己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很多具体问题,也不能有效地帮助自己获得专业上的提升。从笔者较为熟悉的老师们的专业成长情况来看,能否突破阅读舒适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关键点。简单来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能否克服困难,进行持续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实用类阅读。正如《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所写:“越是要读好书,越要坐冷板凳,下苦功夫。”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把原先的《傅雷家书》替换为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笔者认为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导向。《经典常谈》的作者朱自清是文学、文化、语言等专业领域的学者,本书是明确带有普及知识意图的、指向青少年读者学习的人文学科类理论文集。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当中,确实需要这样一部偏向实用类阅读的著作,因为培养学生“阅读未知的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两份调查问卷中,均有一个题项是请问卷填写者推荐有助于专业提升的书籍。从数据统计情况看,被推荐次数较多也可能较为“难读”的书籍包括: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钱理群、孙绍振的《解读语文》,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宁鸿彬的《怎样教语文》,尼采的《教育何为》,约翰·巴蒂的《可见的学习》,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郑桂华的《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余文森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易海华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探究与实施策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艺术》等。这些书籍都可以归到“实用类阅读”的范畴,其共同的特点是:作者对社会、历史、教育、心理学等的理解,要比读者的理解力水平“高上一截”,读者只有经过努力“攀登”,才能理解该书所表达的内容,从而增进自己的理解力、提升思想境界。
笔者在第二份问卷中请名师们给新入职的老师提一条关于“阅读”的建议。这里以其中几条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语文老师不可一日不读书;读书要杂,跨学科阅读很重要;没有思考,不提出问题的阅读意义不大。多读书,通读,认真读,反复读,扩大阅读量,阅读既要有一定功利性,也要强调专业性,还要保证阅读面的广泛性。不要总是读轻松愉悦的小文章,要多读能够训练自己思维、有深度、有难度的作品。也不要给自己没有时间阅读找借口。有教学理论支撑的教学,教学视野才能拓展;大阅读量有助于课堂生成的优化。应认真研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要读原著。要认真读,深入读,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反复读。
【说明】文中关于“实用性阅读”和“文学性阅读”、“α型阅读”和“β型阅读”的相关内容出自王荣生《国民语文能力构成研究(阅读篇)》
◇责任编辑 苟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