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
多数人关注的是互联网推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并未意识到互联网对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正在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必须回答“互联网+教育”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三个重大理论问题:一是“互联网+教育”的基本原理;二是互联网对教育哲学问题的影响;三是互联网对教学规律的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教育” 哲学思想 回归论知识观
教育理论
日前,在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重点课题“‘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管理研究”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陈丽发布了课题研究成果:“互联网+教育”基本理论创新成果。该研究成果聚焦“互联网+教育”基本原理,提出“互联网+教育”的哲学思想,探究了“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规律。她与本刊对话时表示,“互联网+教育”的生态体系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逐渐发展形成的。在新的发展阶段,理论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既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也是发展的短板。教育变革呼唤教育理论创新。
回答“互联网+教育”三大理论问题
在线学习:课题组研究“互联网+教育”基本理论的缘起和初衷是什么?
陈丽:“‘互联网+教育基本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重点课题“‘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管理研究”(课题编号:71834002)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基于三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背景:
一是网络强国战略使在线教育成为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亮点,也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在世界范围的一张名片,给教育行业、教育产业格局带来了深刻变革。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一些瓶颈,比如当前还没有按照互联网的空间特性设计的教育教学方法,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二是大家对“互联网+教育”或者互联网应用的方向认知还不够明确,互联网环境中教和学的关系、学习发展的规律、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还缺乏理论研究。三是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意见》,统筹部署推进“互联网+教育”,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基于以上三个背景,我们发布的理论成果一方面可以帮助国家战略落地,一方面可以破解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为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教育”提供一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撑。
在线学习:该理论成果包含哪些内容?对“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陈丽:这一课题研究历时五年,回答了“互联网+教育”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三个重大理论问题:一是“互联网+教育”的基本原理;二是互联网对教育哲学问题的影响;三是互联网对教学规律的影响。课题成果由以下三个版块组成:
第一版块主要解释什么是“互联网+教育”。针对业内普遍存在的对“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混淆的现象,课题组强调,“互联网+教育”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人类教育从二空间向三空间变革的历史进程,是教育教学流程、教育组织体系和教育治理体系重构的过程,其创新形态体现在新空间、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新要素和新制度等六个方面。此外,该版块还指出了推动“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第二版块是关于“互联网+教育”的哲学思想。这一部分主要回答互联网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比如针对“什么是知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怎么认识教育现象”等根本性问题,课题着重研究了“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第三版块主要揭示了“互联网+教育”的复杂教学规律。
这样的成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为国家战略的落地提供非常明确的方向和指导;二是为教育理念的更新提供思想武器;三是借助成果呼吁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战线,更加关注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推动教育理论体系
重构。
以教育哲学破解“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在线学习:“互联网+教育”的哲学思想在该理论成果中占有很大比重。为什么?这部分的用意是什么?这对教育变革有怎样的意义?
陈丽:教育哲学是关注教育问题的基本前提。哲学思想这一版块是理论成果的一大亮点。课题组用五年时间进行探索,至今也不能说思想多么成熟,但我们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
一是“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在人类学习发展过程中,对教育本体论的认识经历了从思维本体论向生成本体论的转向。最初,人们将知识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真理,教育是主体对客体知识的認识。而今互联网的出现大大提升了人类联通外部世界的能力和范围,教育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课题组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为联通主义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是:在互联网环境中,联通是教育的新本质,教育是不断建立网络之间的连接并保证信息畅通流动的联通过程,其本质是节点间通过建立连接,不断与外部世界发生着信息的交换与流动,持续与外部世界之间进行着适应与改造。值得一提的是,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提出的联通主义是作为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而我们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推动了联通主义的发展,可谓是“中国的联通主义学派”。
二是“互联网+教育”的认识论。什么是知识?知识的形态是什么?知识是教育实践的最基本的认识基础。在具体实践中,互联网不仅改变了资源共享方式与教学方式,还改变了知识的形态。课题组于2019年提出“互联网+教育”的认识论——回归论知识观,其有三方面的创新价值。一是回归了知识的完整性。知识从精加工的符号化信息回归为全部的人类智慧。二是回归了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从静态的线性知识演变为新形态的网络化知识。三是回归了知识的动态性。互联网环境中“群智涌现”的知识生产新现象,正是多元异质群体以问题为线索开展广泛的资源共享、观点交互和整合创造,生成超越个体最高水平的新知识的
过程。
三是“互联网+教育”的方法论。课题组提出共享驱动创新是认识与指导“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的方法论。其中共享蕴含着丰富的形态表达,即以互联网为底座,实现教育平台的全时空共享、教育资源的全方位共享、教育服务的全要素共享、教育数据的全过程共享。“互联网+教育”的方法论强调,要坚持互联互通,推动空间融合;要坚持共建共享,构建开放教育生态;要坚持需求牵引,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坚持数据赋能,提高精准管理与科学化水平;要坚持解放思想,营造创新文化。
四是“互联网+教育”的世界观。课题组提出复杂系统观是认识与研究“互联网+教育”的世界观。这个理论是将教育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复杂系统,从整体的视角,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去认识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识教育与外部社会的相互影响关系,认识教育系统演化的规律。在推动“互联网+教育”的过程中,要克服线性还原论思想,充分关注教育的复杂性。
“互联网+教育”进入颠覆性创新阶段
在线学习:在您看来,不断发展的多样化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实践与前期教育信息化实践应用有何本质的不同?
陈丽:“互联网+教育”是指通过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进程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互联网+教育”处在融合迈向创新的过渡阶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颠覆性作用凸显,促进教育流程再造。这个阶段的“互联网+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技术工具、体制机制三位一体的创新,我们称之为颠覆性创新。
以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研发的“智慧学伴”为例。“智慧学伴”平台汇聚了北京市学科专家研发的诊测工具及优质微课,以学生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为目标,借助学科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诊断,智能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北京市所有的初中生课后都可以随时点播任何一位北京市的教师给他做一对一的辅导,并为教师辅导评分。北京市单独给这一部分教师额外的报酬。可见,“智慧学伴”平台的交互性、智能化功能设计,以及海量优质资源为开展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提供了可能。
这个模式改变了什么?政策、技术、北京教育财政制度、教师应用与绩效、学生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称之为“创新形态”。这个创新形态又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优质资源共享问题,二是标准化教学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问题。这个阶段的创新实践伴随着传统的教育体制机制或者教育流程的改变。因此,我认为“互联网+教育”是新形态,是教育信息化从融合走向创新的过渡阶段,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开端,“互联网+教育”创新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在线学习:这些本质的不同又会带来教育实践体系与理论体系的何种变化?
陈丽:这些本质的不同会使教育的组织模式、供给模式发生很大变化。目前新一轮互联网技术对教育的最典型作用就是供给侧改革,不同学段的供给侧改革可能不太一样,组织模式、供给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当前出现的一些知识社区、知乎、得到等平台都是一种新的组织模式,还有消费驱动下的个性化供给模式等。这种创新的实践,改变了我们原来教育的实践体系,未来必将影响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重构。我们现在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学校教育基础上的,未来我们将在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土壤中重构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學、方法、规律等。这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揭示“互联网+教育”的复杂教学规律
在线学习:根据您的研究,推动“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丽:课题组提出推动“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应同时在五个方面着力。一是以云、网、端建设为抓手构建三元空间融合的新型学习环境,包括在教育专网、平台体系、数字校园、学习终端等方面着力构建。二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在人才培养、教学评价、师资服务、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全面推进。三是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构建开放共享的教育服务体系,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应着力建设资源动态优化机制,以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应用状况驱动资源建设,并在用户评价的基础上持续迭代更新。四是以数据治理为抓手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的完善提升,更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支撑。五是以协同推进机制为抓手,构建支持教育创新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数据资产、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等相关制度,营造安全网络环境,为新生态的形成保驾护航。
在线学习:通过分析研究,该成果揭示出了怎样的“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规律?
陈丽:课题组创新了互联网环境下的社区型课程形态cMOOC,基于该课程中学习者产生的真实学习过程数据,运用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和社会网络分析、认知网络分析等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互联网+教育”三个方面的复杂教学规律。
一是教与学的新现象:学习者的自组织。在课程学习初期,以教师为核心,教师是交互过程中具有最高影响力的节点。随着交互过程的深入,学习者开始自发形成小团体,多个核心学习者成为各子社团的核心节点。
二是知识生产的新模式:群智涌现。通过持续的观念碰撞,并在交互中不断修正,最终能生成对某一话题的新认识,更易实现自下而上的群体智慧汇聚,从而促进新知识的涌现。课题组提出“群智涌现”是互联网环境下出现的一类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
三是教与学的新关系:非线性的网络关系。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开放社区学习中,学习者的参与度与交互网络结构的紧密程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关系,而是多点对多点的非线性交互,形成多中心的社会网络和不断发展的知识网络。
责任编辑:周淼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