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唐诗《送友人》之 弗莱彻英译研究

2023-11-20 13:38刘金凤
今古文创 2023年44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

【摘要】唐诗是中国诗歌文学的瑰宝,唐诗《送友人》是“诗仙”李白的佳作。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探索弗莱彻英译《送友人》时进行的适应性选择,从而阐释弗莱彻的唐诗翻译策略,以期助力中国唐诗的英译。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送友人》;弗莱彻;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4-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4.035

中华文学百花齐放,唐诗堪称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古朴典雅的汉字、言简意赅的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情感等因素构成了唐诗独特的文学和文化价值。唐诗高超的语言艺术也注定了唐诗翻译的难度。

李白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如其性格一般豪放洒脱,极具个性。李白的《送友人》对仗工整,语言清新质朴,情景交融,含蓄地道出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弗莱彻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驻华外交官。他热爱唐诗以及中国文化,致力于中国唐诗的翻译。他于1918年出版的两部唐诗英译专著《英译唐诗选》和《英译唐诗选续集》,是迄今最早的唐诗英译专著,也是唐诗英译历史上的里程碑。

本文拟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探讨弗莱彻翻译唐诗《送友人》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于21世纪初提出的翻译理论,借鉴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思想,将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引入了翻译领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以及研究。翻译学和生态学的交叉融合,是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生态学的途径。该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翻译理论的“自主创新”。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主体,选择性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在多维度下进行适应性选择,以此追求译者自身以及译本的生存。

生态翻译学缓解了20世纪末逐渐出现的翻译理论研究“范式危机”[1]。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包括“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复杂的整体,包含牵涉于翻译活动的诸多因素,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双向关联互动和重叠交叉现象[2]。而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断适应与选择,追求译文最高程度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主要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

二、李白及其《送友人》

李白,字太白,號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李白自信豪爽,爱饮酒作诗,常以文交友。《送友人》是李白在蜀中时的年少之作,十五岁的李白在蜀中送别赴长安赶考的范崇凯[3]。《送友人》语言质朴,情感含蓄深厚,描述了李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于南阳城送别友人时的情景。原诗如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文首联描绘李白和友人分别之地的地理特征和风景。“青山”指豫山,又称独山,位于南阳城东北十五里外。“郭”是古代修建于城池之外的外墙。“白水”现称白河,处于南阳城东边三里外。首联刻画了南阳城东北十五里外有青山,东边三里外有河流的地理风貌,运用视觉效果下的“青”“白”使送别场景色彩鲜明,宛若再现。

颔联表述了李白对送别后的联想,交代了人物、情节。“此地”的两个“孤蓬”今日“一为别”即是各自开始“万里征”。李白以“蓬”比喻自己及友人,感慨二人都是离乡飘荡之人,分别之后各自又会独自远行,前路难测。

颈联描述了分别之时的时间、天气和风景。“浮云”和“落日”既是送别之日之时的景,又是“游子”的“意”、“故人”的“情”。诗人将自己和友人都比作浮云,浮云随风而动,二人也身不由己、漂泊不定,那缓慢下山的落日如两位友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则是送别事件的尾音,运用了听觉、视觉,记录了离别时二人的动作、过程及声音。李白和友人挥手告别,各自骑马离去,耳边只余马匹的嘶鸣声。

三、弗莱彻及其《送友人》的英译

弗莱彻(William John Bainbridge Fletcher)从1908年开始担任英国驻华外交官,在北京、上海、广州工作和生活了25年,1933年逝世。在西方国家及其文化横行世界的时代背景下,弗莱彻是少见的“逆行者”。他热爱着并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诗歌,并致力于通过翻译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1918年弗莱彻出版《英译唐诗选集》(Gems of Chinese Verse),其中包含36首李白的作品、45首杜甫的作品和其他56位唐朝诗人的100首作品。同年《英译唐诗选续集》(More Gems of Chinese Poetry)出版,其中包含了李白的17首作品、杜甫的30首作品和其他28位唐朝诗人的58首作品。弗莱彻在这两部专著的前页都附有自己所作的两首诗,非常鲜明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赞美,以及对李白和杜甫两位唐朝诗人的仰慕。这两部译著经过了多次的印刷和出版发行,传播广泛,受读者欢迎并且广受好评,甚至在初版半个世纪后美国还有出版公司再版发行这两本译著的合订本[4]。根据译著初版的时间以及所包括的内容,弗莱彻的《英译唐诗选》是迄今西方世界最早的英译唐诗专门著作[5]。

弗莱彻的《送友人》英译文如下:

ADIEU

Athwart the northern gate the green hills swell.

White water round the eastern city flows.

When once we here have bade a long farewell,

Your lone sail struggling up the current goes.

Those floating clouds are like the wanderer’s heart.

Yon sinking sun recalls departed days.

Your hand waves us adieu; and lo!You start,

And dismally your horse retiring neighs.[6]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送友人》英译分析

根据生态翻译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分析弗莱彻《送友人》的英译。语言维包含弗莱彻对诗歌标题、词汇、韵律、句式的转换;文化维则是弗莱彻对意象、数字的转换;交际维是弗莱彻对时态、空间位置、人物关系、情感的转换。

(一)语言维

诗歌标题是语言维下古诗翻译的第一步。原诗标题为动宾结构,点明诗歌主题、人物,即“(作者)送别友人”。弗莱彻将其意译为了感叹词“ADIEU”,该词是古英语,也是书面语,含有“永不再见”之意。虽然历史上李白再次见到的是友人的坟墓,但李白在写下此诗时并不知道是“生离死别”。所以弗莱彻所译的标题在形式上与原标题不一致,在深层语义在程度上更越过了原意,并不恰当。

在整体的字词特征上,原诗与译诗有较大区别。李白在《送友人》中用字简单明了,言简意赅,如白话般易于理解,都是书面语。而弗莱彻使用了古英语词汇、口语词汇,如“Yon”“lo”“adieu”。在这方面,弗莱彻背离了原诗的用词风格,选择了适应英语诗歌的用词传统。

在颜色词上,原诗的“青”和的“白”,具有清淡雅致之感、对仗之美,以极简的文字勾勒出“青山”“白水”的自然美景。弗莱彻以“green”“white”直译了青、白二色,却放弃了原诗中的对仗形式。

此外“浮云”“落日”以联想的方式让原诗画面染上了白云、夕阳的色彩。弗莱彻的“floating clouds”“sinking sun”与原文的形式、色彩都保持了一致。

在韵律上,原诗是五言八句,压尾韵,韵律为“AABB”。这两对尾韵都是后鼻音,形成意蕴深远的效果,体现了“征”之路遥,“情”之深厚,“鸣”之悠长。弗莱彻选择用八行的译诗对应原诗的八句,并且他努力以译诗每一诗行的的音步数量对应汉诗每一句的汉字数,例如:“A/thwart// the/ nor//thern/ gate// the/ green// hills/ swell.”“Your/ lone// sail/ stru//ggling/ up// the/ cu//rrent/ goes.”“Yon/ sin//king/ sun// re/calls// de/par//ted/ days.”都是五個音步。而且弗莱彻也选择了压尾韵,但是增加了尾韵的数量,也改变了韵律的形式,译诗的韵律为“ABABCDCD”。弗莱彻的尾韵较为干脆,无法体现原文的音韵效果。

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语言表达结构上的不同使唐诗的句式在英译中常常被改译,原诗首联是经典的主谓宾结构,而且主语和宾语都是“修饰词+名词”的名词短语结构,极具对称式形式美。弗莱彻将第一句译为了“介词短语+主语+谓语”的形式,将第二句译为了“主语+状语+谓语”的形式。弗莱彻故意放弃了原诗的形式,选择了适应英诗的表达风格,使诗歌句式更加多样化。原诗颈联都是名词并置句,弗莱彻按照英语语法规则,增译了动词“are”“recalls”,试图显化名词之间的语法和意义关联。

(二)文化维

原诗中的数字体现了中国诗歌中数字的独特审美效果,原诗中的“一”和“万”并不指实际的数字,而是用于形成夸张和对比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在时间以及空间上极具张力。而弗莱彻舍弃对数字的直译,采取意译法。译诗中的“once”贴切的传递了“一”的内涵,但是弗莱彻增译了“long”,试图通过“a long farewell”呼应“落日”,直接点明了友人间依依不舍的情意,导致译文损失了“一”的干脆利落之感。对于“万”,弗莱彻采取了省略翻译,还曲解了“万里征”的实际内涵。原诗是陆地上的“万里征”,而弗莱彻适应了英国作为沿海小国在海上的万里征。

意象作为载体,被作者赋予主观情感。原诗中的“蓬”是陆生植物,秋冬时茎于近根处折断,随后被风吹动,四处滚动。诗人根据这种植物随风飘荡的特性赋予了其离乡漂泊、身不由己的象征意义。弗莱彻舍弃了对“蓬”的翻译或者将其误译为了“sail”,将友人描述为乘船离去。但这一翻译与原诗中的“班马”以及译诗中的“horse”都是相矛盾的。产生误译的原因是弗莱彻将“蓬”误认为了同音近形的“篷”,或者是弗莱彻试图适应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的航海文化。原诗颈联中的“浮云”象征着“游子”的漂泊之态。弗莱彻译诗中的“floating clouds”和“wanderer”完整表达出了这一象征意义。但鉴于李白与友人都是游子以及“clouds”的复数形式,将“wanderer”改为“wanderers”更恰当。“落日”则象征了“故人”的分别之态以及依依惜别之情。弗莱彻直译了“落日”,但是对“故人情”进行了意译,损失了原本的象征意义。

(三)交际维

不同的时态传达了不同的交际信息。汉语和英语在时间表达上具有明显相异的形式,诗歌中尤为如此。李白的《送友人》是在送别友人之后所写,但全诗没有表明时间的文字,体现了中诗时间表达的模糊性特征。而弗莱彻的译诗整体上用了现在时,如“have bade”“are”“recalls”“waves” “start”,这些词语都使用了现在时态。相比李白的回忆性描述,弗莱彻选择了对送别事件进行“实时转播”,增强了译诗的画面感。弗莱彻以“once”和“have bade”,在时间上体现出即将分别的状态。英语语法中的时态规则使译诗无法传达出原诗在时间上的模糊性。

诗中的空间位置包含了交际信息。李白的“横”“绕”以动词的性质形象展示了山和水相对于“城”的走向,其中“绕”还包含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弗莱彻在译诗中分别使用了“Athwart”和“round”,传达了原诗表层的方位意义。但是两个词都是介词,削弱了李白所表达的空间动态感。弗莱彻同时增译了动词“swell”“flows”,增加了原诗所没有的空间动态特征,但译诗的空间位置表达更简洁生动,动态特征也更强烈。“北郭”和“东城”的深层语序分别是“郭之北”“城之东”。“北”“东”均是以“城”为参照点的方位词,表明“青山”在城的北边,而“白水”在城的东边。弗莱彻译诗中的“northern gate”“eastern city”则重现了原文的空间位置。但是“郭”是指古代城池的外墙,并非“gate”。

交际维涉及李白想传递的人物关系信息。“故人情”指朋友之间的情谊,“故人”指李白和其友人这对朋友,也可泛指所有朋友。原诗颈联的意思是“依山而下的落日之景如同友人依依不舍的情谊”。但是弗莱徹却完全改译,将“故人情”译为“departed days”,诗意也变为“落日使人想起以往的日子”,损失了李白想传递的人物身份关系信息,模糊了人物情感。

在情感传递上,原诗没有消极的情感色彩。诗中的自然景色是明亮的、令人愉悦的,李白的语言表达也是洒脱的,如“挥手自兹去”。但弗莱彻在译诗最后一句添加了副词“dismally”,给译诗附上了“阴暗”“沉闷”的情感色彩。弗莱彻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图显化诗歌中的情感,但是他在译诗中向英语读者传达的情感则与原诗截然不同。

五、结语

弗莱彻在英译《送友人》时,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看,很大程度上选择了适应英语文化和英语读者。

在语言维,弗莱彻意译并误译了诗歌标题;用词贴近英诗使用古英语及口语的风格;移植了原诗颜色词;改变了韵律形式,增加了尾韵数量;移植了原诗的诗行数量,但根据英语语法及英诗句式特点改译了句式结构。

在文化维,弗莱彻对数字采取了意译及省略翻译;意译或者误译了植物意象,直译了天气意象。

在交际维,弗莱彻增强了现在时的表达;直译了空间方位词,基本重现了空间位置;意译了人物关系提示词;增译了消极的情感色彩词。

弗莱彻整体上再现了原诗的内容,但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更倾向于适应英语诗歌传统和英语文化,提高译诗的可读性,适应英语读者的接受度。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论建构[J].中国翻译,2019,40(04):24-33+188.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8(06):96-99+109.

[3]曾明.李白《送友人》之“友人”事迹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9,(04):173-177.

[4]朱徽.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英美译家汉诗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9:72.

[5]江岚,罗时进.唐诗英译发轫期主要文本辨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19-125.

[6]W·J·B·弗莱彻.英译唐诗精选: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8.

作者简介:

刘金凤,女,湖南耒阳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