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碧玉
摘 要:“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以大概念为核心,以客家文化为背景,创设真实任务情境,以学习支架为指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探索基于校本资源的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实践路径。
关键词:客家文化;高中语文;单元教学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在教材中单元设置了“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三个学习活动任务。我们学校地处被誉为“世界客都”的梅州,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客家是大迁徙民系之一,客家人由北向南迁徙的经历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它继承了古代正统的中原汉家文化,同时与迁徙途中的不同文化交流与融合。如何用语文的方式参与当代客家文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教学实践是不错的尝试。单元设计以大概念为核心,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线,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精心组织单元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大概念为核心,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以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与人文主题“我们的家园”双线结构组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中为落实任务群的学习提供了基本参照。但课程标准并没有对学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情境、活动、资源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是由“当代文化”外延的广泛性和不同时空条件下当代文化生活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同时,也为不同地区的教材使用者引入家乡文化资源,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从统编版教材的内容来看,“家乡文化活动单元”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单元以课文为依托的形式,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三篇资源文献,分别为毛泽东同志的《调查的技术》、王思斌的《访谈法》和钟敬文的《节日与文化》,前两篇文章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调查与访谈的“技”“法”参考,第三篇文章则重在辅助学生深化对节日文化的认识,这明显是考虑到学生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可能产生的需要。基于此,我们在设置单元学习目标时,除了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比如访谈、调查和建议书的写法外,更应该把握本单元教学的综合性,强调家乡文化生活参与的人文性。以大概念“家乡文化是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核心,引导学生围绕“家乡对我有什么意义?”“‘家乡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等基本问题开展访谈、调查、撰写建议书等一系列活动。
二、以客家文化为背景,创设真实任务情境
情境任务是新课标的新要求,从真实的情境入手,通过构建情境和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能力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形成真实生活中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梅州是客家文化主要的发源地,除了拥有本土文化,还传承了中原优秀文化。不管是从建筑、习俗、饮食等文化,还是从语言文化、生产文化等方面而言,客家文化处处可见中原遗风。鉴于此,在单元任务设计中,可以以“客家文化生活”为主题情境,组织学生分组研究,选定如“客家风俗文化”“客家姓氏宗族文化”“客家民居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人物故事”之类的某一研究方向,学生整理客家方言,走进客家历史文化古迹,品美食赏美景,切身体验民俗民情,从各个方面探究客家文化。在这样的主题情境下,我们在设计单元任务“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的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查找文献、应用材料的方法,同时培养他们的采访交流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主要的活动任务设计有:
任务一:学习人物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
任务二:学习访谈示例,关注主持人的问题设计,明确访谈要点。
任务三:确定考察对象,制定考察方案。
1.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对客家文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独具特色的风物,确定考察对象,明确考察主题。
考察对象可以是家乡的名胜古迹、历史建筑、地方民居、文化习俗、名优特产等。如:
梅州的文化名人:叶剑英、宋湘、黄遵宪、丘逢甲、林风眠、李惠堂、李坚真……
梅州的古今建筑:丙村仁厚温公祠、兴宁拱辰门、五华古氏宗祠、平远姚德胜旧居、大埔泰安楼、丰顺邹家围……
梅州的美食小吃:丰顺捆粄、五华豆腐、平远脐橙、大埔笋粄、蕉岭绿茶、大田柿花……
梅州的革命遗址:叶剑英纪念园、大埔中央红色交通线、红十一军纪念馆、同怀别墅……
2. 依据考察主题,明确访谈对象。
人物访谈是获取资料的重要途径。访谈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学校领导、父辈祖辈、专家学者、邻居亲戚等。如果想了解客家美食,可以学习制作品尝,也可以采访制作的厨师或到店的客人;如果想了解红色革命文化,那就采访革命老兵;如果想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那就采訪不同年龄层的邻舍;如果想了解客家历史人物,不妨采访历史或政治老师;如果了解节日记忆,那就采访自己的父辈祖辈……
3. 搜集相关资料,制定访谈记录表和风物登记表。
明确了调研主题和考察或访谈的对象之后,小组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到地方图书馆分工查找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被访谈的人物或考察的风物(建筑、物件),制定访谈记录表和风物登记表。
任务四:举行“我为客家人、物代言”活动
上述学习任务在疫情防控形势及相关要求下灵活科学地执行了环环相扣的活动,在真实任务情境的驱动下,学生普遍以较强的学习内驱力投入到了参与家乡客家文化的语文学习实践中。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引领下,带着活动支架走进真实的家乡客家文化生活空间,开展一系列客家人、物访谈调查工作。总体而言,学生自主性较强,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学习任务的完成度与总体目标的达成度均较高。
三、以学习支架为指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活动单元”首先是语文课,然后才是活动课,课堂必须体现语文性。所以,以语文的方式参与当代客家文化,应该始终把阅读和写作活动紧密结合,教师通过认真筛选阅读资料,集体备课讨论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从而助力学生在课堂内外扎实高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在本单元的三个学习活动中,我们主要提供了三则拓展阅读材料。
第一,在“学习访谈知识,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的教学环节中,我们选择了南方网的客都梅州频道开设的“客家文化讲坛”栏目第一讲的访谈内容,访谈对象是广东省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谭元亨教授,访谈主题是“客从何来”。这则拓展阅读材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有相对规范的主持人訪谈问题设计,适合让学生学习访谈问题的设计要点,并据此让学生商定访谈提纲的评价标准。
第二,在“开展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选择了《语言战略研究》(2022年第1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邱春安副教授、严修鸿教授的《梅县农村客家话词汇使用现状调查研究》一文。选择这则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仍是因为该文的调查对象是在我们学校学生最为熟悉的家乡文化生活范围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此文非常详尽地展示了调查步骤与方法,比如两位教授“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和满足入户调查的需要,选择城中村和乡村而非闹市区的单元楼住户进行调查”“调查于2019年1月展开,历时12天”“共调查了15个词语和10个熟语”“采用了在学校课堂发放问卷的方法”,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注意事项“根据语言变异学派的一般做法,调查对象的年龄分组应相对统一,如10岁为一组,或者按照老、中、青进行分组,以便发现代际差异”等等。其次,文章中还有调查内容与分析,在第三部分“梅县客家话词语使用能力的差异”和第四部分“梅县客家话熟语使用能力的差异”中,科学严谨地展示了调查的主要问题,获得的信息数据,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这些内容都为学生开展调查工作提供了细致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对调查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也会更好开展调查工作。
第三,在“依据调查结果,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的教学环节中,我们选择了《关于家乡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书》,拓展阅读材料以高一学生的身份撰写,贴近学生的视角。在统编教材的活动提示中提到,“所提建议应当从家乡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切忌空泛”,以及“所提建议要基于对当代文化发展和区域文化生活的理解,有利于家乡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组织学生参与这项活动时,我们需要为他们深入了解客家的文化与生活提供契机,增强其参与客家文化建议的意识。而我们所选择的学习材料是我们学校目前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能关注、能触及的与客家文化相关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通过预估,开发、设计出的比较适合我校学生学情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读写的活动中去。
总而言之,开展“家乡文化生活”的单元活动时,我们应该基于校本资源,立足课程和学生实际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参与真实的语文活动,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当代客家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美]Grant Wiggins,Jay McTighe.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吴国珍.基于大单元大概念的高中语文任务型教学构想——以统编必修下第六单元教学为例[J].教育文汇,2022(05).
[4]李卫东.大观念和核心学习任务统领下的大单元设计[J].语文建设,2019(11).
[5]李凯,吴刚平.为素养而教:大概念教学理论指向与教学意蕴[J].比较教育研究,2022(04).
[*本文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基于大概念的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QW2021JGW0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