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诚泳的文学创作与关中文化景观书写

2023-11-17 16:25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遗稿宗室诗歌

刘 爽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 710499)

明代削藩政策施行以来,诸藩的权力和地域活动空间均受到急剧压缩,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宗室在精神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苦闷,尤其是有着报国热情、渴望建功立业的宗室,在精神层面显得更为压抑和痛苦。面对如此境况,一部分宗室选择在寻欢作乐中浪掷余生,也有部分宗室寄身宗教寻求精神自由,还有一部分宗室选择著书立说消解苦闷。这种试图以“立言”来实现人生理想的方式就成为藩府著书和刻书的精神动力。朝廷对宗藩进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鼓励是宗室能够潜心著书的政策支持,诸藩优渥的经济基础为宗室进行文学创作及文化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秦藩文学作为关中文学甚至明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康王朱志的开创之功不可忽视,其孙秦简王朱诚泳的文学创作更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准。朱诚泳的诗文集中多有对关中文化景观的书写,包括对关中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歌咏、对历史遗迹的寻访记录等。朱诚泳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学创作引领秦藩文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还十分重视对秦藩宗室的文化教习和关中文化的发展,如积极兴办正学书院等,为秦地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朱诚泳的诗文创作

朱诚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除自身的勤奋刻苦之外,还得益于良好的家学传承。其祖父、祖母和父亲对其诗文的教习,使得朱诚泳在文学创作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吸引了诸多文人名士相互唱和,与当地及来陕文士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互动。

(一)朱诚泳的家学传承

秦藩虽然贵为天下首藩,但前几位藩王的文学创作较少,直到第五位秦康王朱志即位后,秦藩的文学风气自此改变。朱志是秦藩中首位有诗集传世的藩王,虽在创作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如秦简王,但开创之功不可忽视。秦康王之子秦惠王也有诗集《益斋集》传世,惜今未存。至秦惠王之子朱诚泳继位时,由秦康王开启的文学创作得到了显著发展,在诗歌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了较高水准。祖孙三人的诗文集收入《秦藩世德录》中,今存两部,即朱志《默庵稿》和朱诚泳的《宾竹遗稿》。书前周季麟所作《秦藩世德录序》中交代了三种书的刊刻背景:“秦藩为高皇贤子,自建封以来,代有令德显于西土。三世康王所为诗文曰《默菴稿》,四世惠王所作曰《益斋集》,五世简王所作曰《宾竹遗稿》,诗、歌、词、赋、序、记、赞、说各极体制。简逝昭王继之,追慕永思,命长史强晟辈汇以成帙,几若干卷,总名之曰《秦藩世德录》。未竣而昭亦往,世子尚幼,简贤妃氏传,亟终其志。”[1]3从中可知,《默菴稿》的刊刻最初由秦昭王发起,总名《秦藩世德录》,包含三代秦王的诗文集共三部。由秦府长史强晟整理,但秦昭王未能看到成书就薨逝,最终由秦简王妃主持完成。后世文献中并未见有其他版本的刊刻或翻刻说明,故此书仅刊刻一次。目前藏于南京图书馆,其中《益斋集》已佚,另两种存世。《中国丛书广录》亦有收录:“《秦藩世德录》三种(存二种),明弘治十六年(1503)秦府刻本。《默菴稿》三卷,明朱志撰;《宾竹遗稿》三卷,明朱诚泳撰。按:是刻半页十行,行十八字,黑口,四周双边。南京图书馆有藏。”[2]790《秦藩世德录》很好地证明了秦藩三代秦王的文学传承。秦康王《默庵稿》三卷共计诗歌190 首,一卷为五古、歌、五律、七律;二卷为七绝;三卷为《永乐壬辰朝天纪行》组诗。从诗歌体式而言,虽古、近体皆有,但古体诗仅占10 首,剩下180 首皆为近体诗,可见其仍旧以近体诗写作为重心。关于《默庵稿》的创作水准,可参考周季麟的评价:

至如亲王之尊,锦衣玉食,优游伴奂,悉耳目玩好之娱,尚惟日不足,岂暇于书哉!书且不暇而况于为诗文哉!又况诗文之善。前后二三世继武而同符者哉!此足以征我皇明宗室之友人而深仁厚泽,派衍天潢,超越前代,匪直一方山川之所产也。昔宋宗室乾道初汝愚、淳熙初彦中、庆元中崇禭,皆以文学著名于时。今观诸作之盛,或豪迈或旷达或典雅,有则随所感发,皆出于仁义道德之余绪,大非剽掠窃为工者之可拟。[1]4

序文中强调了两点:一是作为藩王,非常容易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沉溺迷失,能够坚持潜心读书作文已经非常难得,能做到诗文之善更是不易。二是突出三代藩王所作诗歌的主题内涵皆出于仁义道德,即完全按照明初儒学的诗教理论进行创作。秦府纪善强晟则从诗歌艺术风格的角度出发进行阐发:“臣晟伏读之余,窃惟默菴之作气象宏远,益斋之作辞意平实,皆可传远而无疑。”[3]2认为秦康王诗歌气象宏远,能够流传后世。明初诗坛以崇尚儒家诗教观为主流,周季麟所说“有则随所感发,皆出于仁义道德之余绪”即是此意。朱元璋和朱棣通过剔除儒学中不利于专制统治的民主和批判精神,进而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垄断和控制。在这种沉闷僵化的思想氛围之下,明初的诗歌创作以“台阁体”为主,即在思想情感上追求“雅正平和”,艺术特色上呈现“富贵福泽之气”。作为明王朝正统思想的主要承袭者,秦康王更是要以身作则地践行这一诗歌理念来垂范秦藩宗室,彰显出皇家诗歌的审美趣味,而此种诗歌风格也成为秦藩文学创作的主要基调。

朱诚泳(1458—1498),谥号为简,因喜爱竹子而自号宾竹道人。秦藩第七位藩王,是秦康王朱志之孙,秦惠王朱公锡庶一子,成化四年封镇安王,弘治元年袭封秦王,弘治十一年薨,在位十一年,寿四十一。朱诚泳出生时秦康王已经去世三年,自小是在秦康王妃陈氏(陈太妃)的教导下学习诗歌,陈太妃即是朱诚泳诗文创作的启蒙老师。关于陈太妃的生平史籍中鲜见记载,但从朱诚泳的诗歌中可知陈太妃是一位博通书史且有德行的女子,见《康祖妃陈氏》:“具备德容,博通书史。纲纪宫闱,教育孙子。相我祖王,实周任姒。于万斯年,永赖余祉。”[4]324

简王对陈太妃的感情很深,《小鸣稿》中有多首纪念陈太妃的诗歌,如《登府城望祖母陈太妃茔》:“乐游原近少陵原,芳草萋萋接远天。惆怅慈颜无复见,不禁双泪一潸然。”[4]291《初度日思祖母陈太妃》:“初度人人绮筵开,我逢初度不胜哀。慈颜一去无消息,忍对南山泄寿杯。”[4]300诗歌中对祖母的深切怀念溢于言表,细腻动人。陈太妃亡故后,其父秦惠王又继续教授简王读书。正是这样传承有序的家庭教习,朱诚泳最终成长为一代贤王,在为人方面孝友恭谨,自我要求极高,尝铭冠服以自警,诗文方面尤其用力,能坚持“嗣位后日赋一篇,三十年靡闲”[5]4456。

(二)朱诚泳的文学创作及文化活动

朱诚泳现今存世的文学著述有诗集《小鸣稿》十卷及收录于《秦藩世德录》中的《宾竹遗稿》三卷。目前已亡佚的有《益斋嘉话》一卷及《咏雪唱和》一卷,《咏雪唱和》中部分诗歌散见于《小鸣稿》中。[6]7-10《小鸣稿》收入诗歌一千余首,涉及乐府、五古、歌行、七古、五律、五排、七律、七绝等数十种诗歌体式,可谓众体兼备,同时收入赞、记、赋、序等五十余篇。《小鸣稿》以诗见长,后世评价较高。其诗多清浅而质朴,不喜雕饰,语出平淡。众体中最擅七绝,颇有唐人遗韵。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言:“其诗古体虽未尽合格,而杨白花一篇殊有雅调,近体俱谐婉可诵,而七绝尤为擅场。”[4]169诗集中有大量描写秦王府内部景观的诗歌,构建出精致典雅的生活空间,而这里也是秦简王同文人雅士进行文化活动的核心场域。此外,《小鸣稿》中有不少唱和诗作,可知秦简王的交游范围十分广泛。从秦地分封的诸王、宗室兄弟,到镇巡藩臬、郡守长史、公卿大夫,甚至是方外人士、佛门高僧等均有广泛交往,《小鸣稿》中多有诗歌唱和可证,另《宾竹遗稿》中的《牡丹会》也有提及:“予因念忝守宗藩而叨享富贵,与其独乐而孰若与众同之。虽云宴饮作乐而节之以礼,召客之序,首诸王、次镇巡、次藩臬、又次郡守长史暨大夫之家居者。”[7]31无论从其交游的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远胜于其祖父秦康王。在这样广泛而深入的交游中,简王日常的文化活动异常丰富,常常设宴与陕地官员及文人雅士等饮酒作诗、鉴赏书画、抚琴品茗、游览古迹名胜等,构建出以秦简王为核心的关中文化圈,与秦地文士形成了良性互动。

前文已述《宾竹遗稿》为《小鸣稿》的补充诗文集,即《秦藩世德录》编选及刊刻的发起者是秦昭王朱秉欆,整理者为强晟。但秦昭王朱秉欆在位仅两年就薨逝,最终是由秦简王妃完成这项事业。正是秦简王妃的坚持,简王的大部分作品得以留存。故《小鸣稿》为朱诚泳自选集,而《宾竹遗稿》是秦昭王及秦简王妃为进一步完善朱诚泳作品收录而刊刻的诗文集。《宾竹遗稿》以文章见长,与《小鸣稿》形成互补之势。文章看似随性,实则自然有趣。《宾竹遗稿》包括诗37 首、文78 篇,为简王未收入《小鸣稿》中的作品:“至若《宾竹遗稿》则又五世简王之余绪者……若宾竹所制则又辞藻丰赡、诸体咸备,全集载之《小鸣稿》并此绪余者皆一代之杰作也。”[3]1

《宾竹遗稿》虽是诗文集,但仅有诗歌37 首,多数为应制之作,如《弘治龙飞倡和记》即是对弘治元年孝宗登基的赞颂,在艺术成就上不如《小鸣稿》来得自然质朴,清丽有趣。文章涉及箴、铭、记、说、辩等多种文体,体裁完备,内容广博,尤其是其中记录着简王寻访前代碑刻、历史遗迹等文化活动,并查证古书作以考证的文章,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二、朱诚泳对关中文化景观的书写

朱诚泳对关中文化景观的书写主要集中在《小鸣稿》和《宾竹遗稿》中,包括对关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歌咏,对关中历史遗迹的寻访和保护体现了朱诚泳积极主动传承关中文化的努力。

(一)《小鸣稿》中的关中文化景观书写

《小鸣稿》中有多首诗歌描写关中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如兴善寺、荐福寺塔、曲江、玄都观等,自然景观如华山、骊山等,均是有代表性的关中景观。朱诚泳诗歌中这些文化景观的书写一方面记录着历史环境变化下遗迹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在强化关中文化景观的符号意义。在明代长安虽然已经不作为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但在很多文人心中仍然具有盛世的象征意义。作为秦藩藩王,而且是拥有杰出诗才的藩王,朱诚泳更是有着传承关中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游兴善寺》就充分展示了大兴善寺的历史风貌:“兴善古名刹,僻居城南陬。译经自唐代,遗迹于今留。绿树荫苔迳,阒然清且幽。兹晨残暑退,凉风动新秋。乐哉二三子,闲暇从我游。行歌足胜览,乘兴还登楼。仰视玉宇阔,俯瞰清江流。南山当目前,雨过晴岚浮。无边好光景,收拾归吟眸。仆夫促归辕,清兴良未休。回瞻北斗城,月光过林丘。”[4]205以清新的笔触将兴善寺幽静沁人的意境缓缓现出。尤其是“仰视玉宇阔”等四句,开阔灵动、轻盈雅致,将终南山一众美景收入诗中,气韵生动。结尾“月光过林丘”之句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大兴善寺作为密宗祖庭,是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朱诚泳却没有以佛教意象作为诗歌描写的主要对象,而是突出其幽静的环境和开阔的景致,将长安城南北之景融入诗中,构建出丰富立体的景观空间,再现出大兴善寺的恢弘气象。又如《题荐福寺塔》:“浮图逾百尺,突兀倚层空。人语半天上,鸟飞平地中。宝轮朝炫日,金铎夜鸣风。极目乾坤远,川流尽向东。”[4]240荐福寺塔在明时有数次大规模的整修,曾在明英宗时期被赐予“敕赐荐福寺”的匾额。故在朱诚泳的诗歌里,荐福寺并未呈现出如渼陂湖、沉香亭等荒凉之状,而是庙宇俨然、清幽空旷的景象。诗中着重突出荐福寺塔的高远之景,登塔眺望,确是极目远望的佳处。比较清晰地记录了荐福寺在明代的保存状况。关于自然景观,当属朱诚泳同其府中纪善汤以修合作的七言排律《骊山怀古与汤以修纪善同作》:“(宾竹)长安晚出袅唫鞭,税驾骊山一怅然。(以修)烽火台空人已去,莲花汤暖水犹羶。(宾竹)山猿窥果来林外,野鹿衔花出苑前。(以修)樵子云中薪古木,耕夫雨后拾遗钿。(宾竹)前朝社稷胡雏坏,上古阴符老母传。(以修)嬴墓已飞三月火,汉陵犹锁四时烟。(宾竹)落霞疑似张绯幕,流水还如奏管弦。(以修)斗宝谩劳谈往事,坑儒徒自忆当年。(宾竹)朱楼紫殿空遗迹,汉碣唐碑蚀旧镌。(以修)夜月行吟人寂寂,春风辇路草芊芊。(宾竹)荒祠燕雀寒山下,高塚牛羊夕照边。(以修)眼底兴亡存鉴戒,何须搔首问苍天。”[4]318

骊山自周秦汉唐以来一直被作为皇家园林,人文历史悠久。故历朝诗人到此除描述骊山的自然风光之外,多以怀古作为主题进行创作。朱诚泳也不例外,其创作的诗歌将历史典故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使骊山既有人文景观的厚重也有自然景观的壮丽。如“前朝社稷胡雏坏,上古阴符老母传”中的“老母”即是用李筌在骊山脚下遇老母传授《阴符经》的典故。汉碣、唐碑等皆为骊山附近所存遗迹。诗歌基本将骊山的人文景观纳入诗中,同时并未忽视自然景观的书写。如“落霞疑似张绯幕”即是再现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荒祠燕雀寒山下,高塚牛羊夕照边”则以凄凉的意象引出历史兴亡之感。骊山在历史的长流中见证着一代代王朝的兴衰,是关中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景观。

(二)《宾竹遗稿》中的关中景观书写

《宾竹遗稿》有多篇对陕地遗迹和风土人情的考证文章颇具文献价值,这些文章记录了前朝遗迹在明朝弘治年间的流变情况,同时还主动探寻和发掘已经失去踪迹的碑刻。如《雁塔题名》一文,就详细地梳理了唐代雁塔题名碑的流传过程。其文前半部分的内容录自南宋陈思的《宝刻丛编》,即主要说明了雁塔题名碑刻的由来及后世流变情况,后半部分重点记录朱诚泳对这一碑刻的发现过程:“近因谒夫子庙,遍阅汉唐石刻。偶见六贤堂之前有一石柱,六面皆有刻字。询之学官,诸生无有知者。予命汲水涤之,皆有姓名可读。复命碑工以蜡摹之,果唐贤题名也。其字画虽宋人所临,而犹有唐贤余风。其间唐人明贤皆在,而亦有不当书者,此亦不必深论也。”[7]34据《中国法帖史》言:“原石在宋末便已佚。”[8]82也就是说,如若朱诚泳所述为真,则这方由宋人柳瑊所摹刻的慈恩雁塔唐贤题名的原石,至少在明弘治年间仍存于世,而并非世人所传在宋末就已不知踪迹。又据清代著名书法家王虚舟《唐人雁塔题名》跋:“此拓吾友秦二南所收,纸墨精古,犹是明初所拓。”[9]75恰巧与简王发现此碑时间相近。如此大致可以推测,这方失传已久的碑刻很可能并未在宋末消失,而是由朱诚泳发现后得以拓印后流传于世。也就是说,从秦简王府中流出的拓本很可能就是王虚舟所记载的其友秦二南所收的明初拓本,惜今未见实物,故仅作推测。关于雁塔题名的其他拓本向来十分稀少,今所见的雁塔题名碑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北宋拓本残卷及故宫博物院所藏残卷。朱诚泳的这一发现为雁塔题名提供了新的拓本,不仅补充了此碑在明代的流传过程,填补了书法史的空白,更是为雁塔唐贤题名碑的传承有序贡献了力量。

又如《九龙池》一文,通过引用《景龙文馆记》交代了九龙池即唐兴庆宫池的命名变迁:五王子池、龙池、景龙池(讹为九龙池),进而引出如今九龙池的变化:“我愍祖之国之初,圣祖赐给以为游赏之所。其间古藤老木、修竹流泉、四时花木甚盛,而牡丹尤多奇品。沉香亭故址犹存,而开元时花盎犹有存者,花萼楼余趾尚岿然可观。以未陈情未敢擅起台榭,姑存其迹而已。”[10]4从这段记载可知,兴庆宫是朱元璋在朱樉就藩西安时作为游赏之所的赏赐,而兴庆宫最早是李隆基还是藩王时的府邸。由此可见朱樉作为天下首藩的尊贵地位,以及朱元璋对朱樉所寄予的厚望。自此后兴庆宫都作为秦王游玩之地而传承下去,在秦藩宗室的诗歌中多见在此宴饮赋诗,是秦地文化景观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朱诚泳这段文字有价值的地方还在于记录了明初时兴庆宫的风貌,可见从唐至明这段悠长的岁月里,沉香亭和花萼楼虽然故址犹存,但破损严重需要重新修复。但花草树木依然兴盛,尤其是还残存多种奇品牡丹,可谓不易。这段文字记载了兴庆宫在明代流传的真实风貌,是朱诚泳亲身经历的记录,可信度较高。为后世研究兴庆宫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文献依据。除此之外,还有《渼陂》一文,亦是记载了朱诚泳寻访渼陂湖的记录:“渼陂即老杜所谓‘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者也。予意其处必有佳趋,暇日因命驾率诸侍臣之能诗者往游其间。至则荒秽,极目而略,无驻辇之所。”[10]20渼陂湖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地,曾被无数文人墨客歌咏成诗歌。而杜甫的《渼陂行》更是传颂至今的佳作。渼陂湖在杜甫的描述之下成为文人心中向往的美好景色,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令后人无限神往。朱诚泳正是被这首诗歌中描绘的秀丽景色所吸引,从而想要一睹当年杜甫赞赏的盛景。只可惜随着时间推移,沧海亦变桑田,无人打理的渼陂湖,如今已是荒秽丛生,无复当年风貌。《渼陂》一文正是朱诚泳在实地寻访后所记录的文字,如实反映渼陂湖在明代的存在状况,为后世了解渼陂湖的变化情况提供了文献依据。

《宾竹遗稿》中还有一篇记录着鼓楼历史的文章,即流传至今的《陕城鼓楼》:“予闲阅始祖愍王起居注,内载一事:洪武十三年九月初一日,长兴侯耿炳文,左长史文原吉,右长史汤诚之,同陕西布政使司左布政王廉,西安府知府王宗周于东殿启知,起建鼓楼。是日微雨,忆自始建迨今盖百余年矣。考之长兴侯耿炳文当时盖为王相,而左右长史则其恭佐也。文原吉未知终何官;汤诚之后改吉安知府;王廉,会稽人,所谓交山先生者,有文名不知所终;而王宗周亦无从可考。噫!诸君子皆百年人物,而此楼乃岿然独存,予每过其下为之太息。”[10]9这篇文章如今已经刻碑并立于西安鼓楼一层北侧,名为《秦简王诚泳鼓楼记》,虽题目有所更改但内容一致。鼓楼的主要功能为“报时”,即所谓“晨钟暮鼓”,是与城中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而鼓楼附近一般都会作为城市的行政中心,故鼓楼的修建就有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此文看似平铺直叙,但其中由于物是人非所带来的沧桑荒凉之感,以及于细微处所体现出的对当年修建鼓楼人物的怀念,却能引起读者的普遍共鸣。如今这座于明初修建的鼓楼依然是西安城的地标式建筑,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鼓楼,虽然历经几百年的风雨飘摇和战火洗礼,当时修建鼓楼的人物早已不知归处,但他们留下的文化印记却能够长久留存,成为陕西乃至我国文化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简王对这段历史的记载更是弥足珍贵,是了解鼓楼由来的重要资料,亦是关中文化景观书写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朱诚泳对关中文化传播的贡献

明代宗室在藩禁措施之下,在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均受到权力的极大限制,为消解来自朝廷的监管和怀疑,秦藩宗室将人生理想寄托于刻书和著述之中,借此来浇胸中块垒。秦藩刻书26 种,其中文学著述18 种,即使在明代诸藩之中也毫不逊色。因此,秦藩文学具有独特的价值与贡献。朱诚泳作为秦藩文学中作品数目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藩王代表,其贡献主要在于两方面:

一是促进同明代文坛的交流与互动。秦藩文学在康王时期同明代文学的互动和交流表现得不够明显,但至简王时期已经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关中文化圈,同陕地及仕陕官员和公卿士大夫等都有着深入地交流,尤其是同府中长史和纪善,常常同他们进行文学或文化方面的探讨。其《宾竹遗稿》中有多篇文章涉及诗文创作的探讨,如《评唐人诗文》《评唐宋元诗》《李杜诗话》等,均在其中阐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其本人更是以诗文创作作为实践主体,创作出以《小鸣稿》和《宾竹遗稿》为代表的诗文集,成为秦地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积极传承与发展秦地文化。明代自藩禁以来,宗室不得从事四民之业,以消除宗室对朝廷造成的威胁。同时给他们供给丰厚的金钱禄米以保证优渥的生活。一部分宗室成员整日寻欢作乐、挥霍无度,给当地财政和百姓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造成了恶劣影响,而这部分宗室也是历来被诟病和谴责的存在。另一部分则是将一腔愤懑和报国之志寄托于文学创作之中,试图以著书立说的形式来寄托人生理想和追求,这部分宗室成员为明代文学和文化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朱诚泳即是其中之一。其诗文中多对西安城及周边景致予以真实记录,记录关中遗迹在明代的变化过程,同时多方寻访前朝失传的碑刻,如其对于《宋摹慈恩雁塔唐贤题名碑》的记录可谓是书法史上的重要发现,对九龙池、渼陂湖等地的考证为陕西本地历史遗迹的流播情况进行了梳理。除此之外还密切关注陕地的风土人情,《石异》就记载了汧阳产的一种神奇石鱼,其实就是鱼化石。这些记录神秘而奇幻,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陕地的风土人情增添了传奇色彩。

朱诚泳还重建正学书院以惠泽学林,并在正学书院旁建小学:“择军校子弟秀慧者,延儒生教之,亲临课试。王府护卫得入学,自诚泳始。”[11]3561后该书院并入著名的关中书院,为延续关学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史红帅的评价:“嘉靖、万历年间撰成的《正学书院志》表明,该书院充分继承了宋元以来的关学道统,在承继、发展传统关学学说方面贡献巨大,其发展受到地方官员的高度重视,教学成果显著,培养了大批人才。仅在弘治九年重建后的三次科举中,就有81 名学生中举,10 人高中进士。值得一提的是,名儒康海、冯从吾等均曾在此求学。”[12]52

四、结语

朱诚泳作为秦藩中最为杰出的藩王之一,其《小鸣稿》和《宾竹遗稿》对关中文化景观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为秦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主动保护和传承关中文化的意识以及为秦地文脉延续所付出的努力,为秦藩文学的繁荣打开了局面。

猜你喜欢
遗稿宗室诗歌
诗歌不除外
宋代宗室经济状况与宗室政策探析
北宋宗室外出交游受限述论
刘盼遂先生《世说新语》整理成果的发表过程及遗稿的下落马千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北宋宗室任官制度变迁考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敦煌研究院新入藏李浴敦煌遗稿的内容及其价值
诗歌岛·八面来风
白鹿洞规、书院科举与作为事件的书院文本——以明李龄《宫詹遗稿》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