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向
——以大别山区为例

2023-11-17 16:25艾显斌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受众数字化数字

艾显斌

(1.巢湖学院体育学院,合肥 238000;2.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国际教育中心,马尼拉 100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与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体育非遗的数字化传播是通过数字技术对体育非遗的技能经验、知识观念的传播。近年来,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相关的政策文件。如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1]2019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体育融媒体产品,发挥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2]2020 年11 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支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传播推广,鼓励线下文艺资源、文娱模式数字化,创新表现形式,深化文化内涵。”[3]2021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4]2022 年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集成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5]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实质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体育非遗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传承并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对体育非遗的系统研究,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国内体育领域专家学者对体育非遗数字化保护、数字化传承、数字化应用、数字化传播等开展了深入研究。[7-10]整体而言,现有研究关注体育非遗数字化保护较多,注重数字化传播较少,针对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经典区域案例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大别山区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内体育非遗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与原生态性,但该区域的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以大别山区为个案,深入分析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困境,并基于分析结果尝试提出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未来推进路向,以期为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拓展思路,并且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一、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意义

(一)扩大体育非遗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体育非遗是特定区域和族群共有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具有相同文源的世代、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身份建构作用。数字化传播突出表现为传播媒体的数字化、呈现方式的数字化、交互空间的数字化等,能有效拓展体育非遗传播主体范围,呈现体育非遗历史、形态、底蕴,促进体育非遗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有助于扩大体育非遗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首先,在数字技术的影响和数字经济需求的驱动下,体育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以及爱好者等成为体育非遗的自发性传播主体,这无疑拓展了体育非遗传播主体的范围,有利于推动体育非遗跨地域、跨民族交流与传播,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非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其次,数字媒介为体育非遗的活态呈现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促使体育非遗传播内容更具真实性和体验感,有助于加深受众对体育非遗的理解和认同。例如,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能实现体育非遗的“场景”还原和“情景”再现,让受众更好地体验体育非遗的魅力与内涵,加深受众的民族文化记忆和认同。最后,数字媒体具有双向多维传播的特点,互动性强,实现了体育非遗传播主体与受众在技术、内容、文化与情感等方面的“共情互动”,有利于消除体育非遗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文化、观念意识鸿沟,增强受众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11]

(二)推动体育非遗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体育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体育非遗不能一味地固守传统,绝对地强调“原汁原味”,而是要在继承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基本内涵的同时,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2]数字化传播理念和技术能不断丰富和改进体育非遗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体育非遗的“造血”功能,赋予体育非遗新的生命力,从而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例如,数字化叙事作为当前体育非遗传播的一种捷径,即借助现代媒体技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与传播体育非遗,能有效革新体育非遗演绎的呈现形式。总之,在数字化传播背景下,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体育非遗的形式、内容进行改造提升,以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有效推动体育非遗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

(三)促进体育非遗消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能有效地拓宽体育非遗消费场景,培育体育非遗业态新主体,促进体育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直播、短视频、影视、游戏等跨界联动融通有效地促进体育非遗消费形态创新,拓宽体育非遗消费场景,丰富体育非遗产品类型和样式。例如,青城派掌门人刘绥滨在抖音社交平台推出“青城武术”“青城太极”等系列视频,收获了100多万粉丝,视频点击量已超过1 亿,其中部分视频吸引了出版社参与合作,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3]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拓展了体育非遗消费新空间。例如,北京分享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河南千钧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武林风》这一发扬中国传统武术综艺IP,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武术表演者形象打造了包括动漫、游戏、影视、衍生品、商业授权在内的泛娱乐经营体系。同时,体育非遗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培育了体育非遗数字游戏与竞技、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业态,拓展了体育非遗消费空间,推动了体育非遗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

二、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一)体育非遗传承主体中数字弱势群体居多

数字弱势群体是指在智能技术运用及数字信息获取和使用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14]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体育非遗传承主体中数字化弱势群体居多,这部分群体由于受传统观念、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将自身所拥有的体育非遗知识和技能借助数字化终端设备有效地向外界进行传播与展示。具体表现在:一是体育非遗因受门户之见、言传身教等传承观念的制约,导致体育非遗项目传承主体极易产生青黄不接的现象,许多体育非遗传承人大多为年长老者[15],他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数字思维能力普遍较弱,促成其将体育非遗传播进行数字化转型,从思想上来说较难接受。例如,通过实地访谈得知,大别山区方集镇五音八卦拳、逻岗镇解家大洪拳、槐店回族镇查拳等体育非遗项目传承人,均为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对自身进行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感到乏力。二是体育非遗作为一项复杂的文化事项,既包含丰富的技术动作和活动形式,又包含复杂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这对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主体来说,无疑增加了技术难度。然而,体育非遗数字弱势群体对于掌握和使用数字化传播终端的能力普遍较弱,难以对体育非遗进行数字化传播与展示。例如,通过在方集镇、逻岗镇、槐店回族镇实地访谈,笔者了解到,那些实际掌握体育非遗技艺、绝活的传承人基本上不会使用微博、抖音、快手等数字化传播平台。可见,体育非遗传承主体中数字弱势群体的存在已经成为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二)体育非遗与数字化传播技术融合度较低

前沿性的数字化传播技术与体育非遗的紧密结合,是体育非遗对外高效传播的重要保障。[16]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前体育非遗与数字化传播技术融合度较低,数字化科技手段运用率不高,使得体育非遗对外传播与展示严重受阻。具体表现在:一是体育非遗数字化网站建设滞后。例如,截至2023 年2 月8 日,大别山区共有国家级体育非遗项目2 项,省级体育非遗项目11 项,市级体育非遗项目25 项。这些被纳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中的体育非遗项目,绝大部分属于独具大别山区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通过开源情报收集与分析发现,除了在省级层面建设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nfy.seenfine.com)、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anhuify.net)、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lt.hubei.gov.cn)对大别山区部分体育非遗有专门的展示之外,市县级层面并没有搭建好专门性的体育非遗数字化对外传播平台。二是数字化科技手段运用率低。例如,大量独具大别山区地方特色的体育非遗所在地主要通过地方文化和宣传部门以图片、文字等简略的方式对其进行宣传和展示,以音频、影像等影音视频为载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鲜有少见,三维、AR 和VR 等数字化新技术运用率极低。三是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落后。例如,受大众喜爱且易接受的微博、微信、贴吧、今日头条、百家号等数字化传播平台很少有专门宣传和展示大别山区体育非遗的专门账号。因此,体育非遗与数字化传播技术融合度较低,继而导致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效率较低,数字化表达信息载量无法满足大众需求。

(三)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体现不足

体育非遗承载着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俗风情和审美情趣等,有着良好的内在价值和品质。[17]就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而言,不单是要将体育非遗的外在表象数字化,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内在价值和品质借助数字技术有效传播展示出来。[18]当前体育非遗数字化仍停留在“重记录、轻传播”的阶段,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效果不明显、内在价值体现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数字技术大多情况下仅被用于对体育非遗信息的记录和保存,而在体育非遗技艺传承、体育非遗文化情境再现等核心内容的数字化展示方面发挥的优势和作用不明显。二是一些体育非遗项目经营者为了提升项目的商业价值,在运用直播、短视频、影视等手段对项目进行传播与展示的过程中,肆意进行包装、改造,导致观众对体育非遗的认知背离其真实的内涵与文化价值。

(四)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忽视受众群体差异

体育非遗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然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这使得体育非遗跨地区、跨民族的有效传播更具难度。[19]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受众群体也逐渐分化和多元化。[20]通过实地调研得知,当前,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忽视受众群体差异,针对性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尚未针对不同年龄的受众群体推送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体育非遗内容。例如,针对青年群体推送时尚、顺应时代潮流的体育非遗内容,针对老年群体推送传统、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体育非遗内容等。二是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尚未针对不同地区的受众群体推出满足当地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体育非遗内容。三是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尚未针对不同性别、职业、经济收入等受众群体推出个性化、差异化的体育非遗内容。因此,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对体育非遗进行分众化、精准化传播,以提高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针对性和效率,成为当前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推进路向

(一)着力提升体育非遗传承主体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

体育非遗传承主体既是体育非遗技艺、绝活的实际掌握者,也是体育非遗精神、内涵的真正继承者。提升体育非遗传承主体的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不仅有助于体育非遗的传播与展示,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体育非遗传承主体的精神与经济需求。[21]从政府的视角,一是体育非遗所属地的文化与宣传部门可以利用乡村振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购买优质的数字化技术培训课程,供体育非遗传承人学习,分期分批安排传承人参加数字化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二是体育非遗所属地的文化与宣传部门可以通过出台政策文件,鼓励和引导社区组织、民间艺术团、高校志愿者基层服务团等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提升体育非遗传承人的数字化技术培训服务工作中。从产业的视角,体育非遗产业经营者可以将项目传承人纳入自身产业体系,并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项目传承人数字化技术运用水平,实现体育非遗文化与技术层面的对接。从传承人的视角,体育非遗项目传承人应积极培育新一代具有数字思维、数字技术优势的年轻继承人,扩大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承主体规模。

(二)切实提高数字化传播技术与体育非遗的融合程度

切实提高数字化传播技术与体育非遗的融合程度,丰富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是提升体育非遗对外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其一,加大力度建设体育非遗专门网站。针对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级别的体育非遗项目建设专门网站,重点建设市县级层面的体育非遗专门网站,在此基础上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相融合的方式对体育非遗进行对外展示和传播。其二,加强体育非遗特色数据库、基因库建设。在对体育非遗进行全面考察、挖掘和整理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知识表达、区块链及知识库建库技术建设体育非遗特色数据库、基因库,便于体育非遗的存储、管理以及用户的检索、查询。其三,加大数字技术融合引入。例如,利用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对体育非遗的文化场景及表演者的技术动作、语言形态等展示出来,提升体育非遗的情绪感染、交互体验、沉浸式观看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体育非遗进行复原、展示、透视,以及利用人工智能选择、组织、自动获取体育非遗资源,提升体育非遗对外传播展示效果以及精准配送、个性化服务水平。此外,通过开办体育非遗线上传习所、体育非遗微课堂等,实现体育非遗数字化由线上到线下的综合体验融合。[22]

(三)重点促进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提升

数字技术为体育非遗传播注入了强大动力,先进适用的数字技术不仅能将体育非遗的表演场景、动作技艺、场面气氛等“外在表象”形象地展示出来,还能将体育非遗产生与演变的文化空间、发展脉络、传承主体等“内在本质”有效地表达出来,从而有助于体育非遗的深层文化内涵传播。[23]一是可以利用数字叙事技术,即借助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采用语音解说的方式阐述、表达与传播体育非遗文化故事,弘扬民众的创造精神、创新意志。[24]二是可以利用数字音像技术,即采用数字摄影、电子扫描、DV 静帧图像、三维造像等媒介手段对体育非遗的历史文献、文物、地方志等资料进行数字影像输入、后期处理、输出及其色彩管理等,以高清图片与动态影像形式展示体育非遗历史流源和文化底蕴,增加民众对体育非遗历史脉络和当地民族原始生活的理解。三是可以通过抖音、快手、微信等传播媒介,以直播、短视频的方式展示体育非遗的动作技艺、绝活等,为民众呈现原汁原味的传统体育文化。此外,体育非遗所属地的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与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相适应的市场准入、市场秩序、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等政策法规,为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积极拓展体育非遗数字化精准传播路径

在多元化的数字化传播形态下,面对受众群体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需要积极拓展体育非遗数字化精准传播路径。一是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平台,对受众群体进行精准定位,根据受众群体的职业、年龄、性别等特征和对体育非遗的兴趣点进行分类,便于实现体育非遗精准传播。[25]二是可以利用大数据的追踪、识别、匹配等功能,了解不同受众群体的体育非遗需求,推送差异化的体育非遗内容,以提升体育非遗传播的针对性。三是要提高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内容品质。精确化的信息传播主要建立在丰富、优质的信息内容基础上,因此要丰富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内容,提升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内容品质,以此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体育非遗需求。四是可以通过多种形态的传播载体搭建起有机联动、信息共享的媒体生态,形成立体多元、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有的放矢地开展针对性传播,从而提升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精确性,提高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效率。

猜你喜欢
受众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