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英,杨欢茹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40)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迈入新时代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大会,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思政工作系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首要政治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突出,逻辑完整严密,内容深刻丰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也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要求。探寻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当前学界对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2023年4 月12 日,通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题在知网等文献检索平台进行检索,共得到21 条结果。从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学者基本沿着两条道路展开研究。第一条是从宏观层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一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第二条是从微观层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具体课程进行研究。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学者主要从“为什么融入”和“怎么融入”这两方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展开研究。
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传授思想政治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赵明刚认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且所蕴含的价值符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因此需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1]王刚和贾雯也指出,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和目标都要求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2],在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实现高校思政课所承担的任务和使命。
当前学界关于融入路径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教师素养,筑牢融入基础。郭祥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将报告原文与马克思主义作家的经典原著相结合,融会贯通。[3]同时,关注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党的二十大报告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坚持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只有思政课教师具有专业素养,“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2]。二是强化课程建设,丰富融入内容。阮森和张磊认为,要在学懂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基础上,深析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便抓住融入的重点[4],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具体课程相结合。遵循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规律,结合课程本身特色做好教学规划[2],立足课程原有内容和教材制定教学方法。此外,针对开设于2022 年秋季学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课程建设,郭祥指出,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这门新开设的课程中,就一定要把重点放在讲好讲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表述。[3]三是丰富教学形式,拓宽融入渠道。齐卫平和樊士博指出,在课堂教学中,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智慧课堂,提升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隐形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红色资源的熏陶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此外,也要加强实践教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周荣方指出,应该以实际行动激发学生踔厉奋发,以点带面引导学生领悟二十大精神,以故事换故事让思政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6],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生芽。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具体课程的研究中,学者主要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三门课程进行剖析,总的研究思路较为相似,结合思政课具体课程自身突出特点进行具体研究。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付丽莎和昂然指出,坚持立足问题导向,通过解答学生的“疑惑”和“困惑”,实现价值引领。[7]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张树焕和许纭露指出,作为历史学科,可以从历史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史观、史法、史料”出发,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体现的现代化观、叙述方法和相关资料融入课程教学中。[8]
在融入方法上,与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相结合,有所侧重地分析党的二十大精神中蕴含的内容,在教材原有结构和章节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融入。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赵付科认为应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导言和各个章节的教学中,把握具体章节的融入重点和教学内容,做好各个章节的教学设计。[9]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刘莹指出,要以“守正创新”为融入教学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整理融入要点,深入教材各个章节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融入。[10]
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一门集教育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和思想属性于一体的课程。鲜明的政治性要求高校思政课必须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然而,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改变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如何更好地把握并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性,是当前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高校思政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的基本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1]。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是关键,科技与人才是制胜法宝。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明确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育人目标,培养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现课程价值目标与时俱进。高校思政课就是让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了的理论创新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解决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传授给大学生,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高屋建瓴,主题鲜明,是指引时代发展的政治宣言。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准确把握时代问题,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具有丰富的内容,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思想宝库。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改革思政课的内容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1.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方向指引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高校思政课注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扩充了教学内容体系。高校思政课是由多门课程和多学科知识组成的集合体,其中每门思政课都有属于自己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十年成就的展现,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无数的故事汇聚,为我们面向未来提供榜样力量。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强调的伟大建党精神,结合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可以让学生对“两个确立”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授课方向。“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凝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讲授提供了方向指引。
2.完善教学过程,优化路径研究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完善课程原有的教学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以实践创新为基础,而且有其内在发展脉络。因此,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整体性视角出发理解和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学习思考和触动收获,结合实际讲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未来的奋斗目标,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和亲和力。此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这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发展方向,为思政课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路径。
大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践行者,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休戚相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恰是当下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代“00 后”大学生群体思维开阔,想法多变,看待事情有独特的眼光,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大学生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大学生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1]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科学总结和概括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国家发展要求,能够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体系,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大学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信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思政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思政课教师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实施者”[12]236,是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行宣传教育的主体,在思政课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完善课堂建设打造融入的主渠道。
第一,课前集体备课。党的二十大报告蕴含的思想理论广博高深,集体备课有助于思政课教师真正学懂读透其中蕴含的思想观点、战略理论等内容。通过集体备课,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拓宽学习渠道,让不同高校的思政课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既可以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还极大地拓展了学术视野,使思政课教师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二,课上创新载体。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载体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合适的教学载体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顺利搭起桥梁,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丰富案例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是由各个行业的生动实践以及千百个故事凝聚而成,这些实践和故事就是课堂上可以运用到的教学案例。用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新时代的故事,让社会实践变成可讲述的理论知识,活学活用,既传授了知识,又能通过故事启发学生,用榜样力量激励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另一方面,拓展网络载体。当前,MOOC、微课、学习强国、雨课堂等一系列网络学习资源的诞生,既丰富了教学载体,又创新了教学方式。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课堂教学,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式之一,坚持与时俱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增强教育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
第三,课外学术研究。思政课具有学理性和知识性,要真正学好讲好思政课,必须重视学术研究。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在二十大闭幕后不久,就取得了相当丰硕的学术成果,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均有所研究。截至2023 年4 月8 日,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在知网中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主题的文献就有3 411 篇,其中学术期刊有2 478 篇,报纸有876 篇,所涉及学科分布广泛。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追踪学术前沿,学习最新学术成果,及时消化吸收,在课堂教学时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多视角分析。针对某个理论观点,既挖掘理论深度又拓展理论宽度,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用透彻的真理回应学生,用思想的力量说服学生。同时,思政课教师当根据自身研究专长,积极申报学术研究课题,撰写科研论文,加强课题研究,努力写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和科研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通过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带动教学质量提高。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来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3]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更应该立足社会实践。只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频共振,才能更好提升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走出教室,更要走出校门。
第一,举办校园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阵地。校园活动是课堂之外的一种学习办法,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生发展的优质平台。因此,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是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充分发挥高校舆论主阵地作用,拓展宣传渠道。通过横幅标语来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横幅标语具有宣传教育功能,再加上大学生共情能力很强,横幅标语的利用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高校可以在图书馆休息区和宣传走廊张贴党的二十大图片,在食堂大屏幕上播放有关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其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积极开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大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认识。最后,举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在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不断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极具教育价值。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通过社会实践深化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斗志。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专业院校特点和课程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选择主题开展调研,思政课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个调研过程进行把关,并且指导学生撰写最后的实践报告。调研地点可以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景点等区域,用脚丈量大地,用数据和事实来体现过去这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行动中感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此外,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宣讲活动,深入一线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大学生了解党的百年历史征程,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感悟党所坚持的初心使命,正确认识自己所担负的使命责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最终在实践中成长为能够担当伟大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评价机制科学与否与融入过程和效果息息相关,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既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际效果的检验,又是对融入过程的监督。以多元主体、多维内容和多样方法构建的多元评价机制是检验融入效果的重要路径。
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夯实检验基础。客观的评价结果以多元主体评价为基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教育决策机构等都可以是评价主体。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自我表达。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对教师在融入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此来检验融入效果。学校管理人员或教育决策机构作为评价主体,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评估考核,考核内容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高校教师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融入以及最终达到了怎样的融入效果。
第二,评价内容多维化,提升融入实效。全面的评价结果以多维内容评价为基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融进思政课堂,更要融进思政“大课堂”。因此,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融入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出发,对具体内容的融入效果进行评价。通过问卷或考试,获得学生现阶段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检验学生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思想是否认同、对现有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否具有践行信心以及学生的责任感和家国意识是否增强等。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出发,将学生所参与的有关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评价环节,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增强融入实效。
第三,评价方法多样化,完善机制框架。不同的评价主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一方面,关于学生的评价方法,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主。思政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以问卷的形式,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师生互评、小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检验实际融入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教师的评价方法较为多样,高校可以将思政课教师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成果和科研成就纳入教学评价,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融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也可以通过测评的方式去了解当前融入现状,然后开展座谈会去解决思政课教师在当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切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