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凯雁
摘 要: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生活福祉,更加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良学风作风,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技创新广度和深度进军。不可否认,不良学风作风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必须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引导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家精神,立志做为国家、为人民的大学问、真学问。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作风建设;学风建设
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中办、国办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學风建设的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好学风好作风筑牢制度保障,推动学风作风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但毋庸置疑,当前学界在作风和学风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污染了“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影响了科技创新与成果产出。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发了强烈反响,科技界和全社会应坚持守正创新、固本谋远,进一步将科学家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我国作风学风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违背科学家精神,造成学术诚信方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学术队伍的壮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然而,科研失信行为常见诸于各类媒体,如科技论文中出现的篡改研究数据、剽窃、署名不当、作者信息造假、基金项目不实标注、重复发表等失信行为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引发了学术生态的混乱,给学术科研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科技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违背科学家精神,造成学术研究领域“圈子文化”方面的问题
由于在项目评审、科研资源分配中存在不分是非对错、只看亲疏远近、只区分是不是“自己人”的“圈子文化”,导致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不得不试图进入各个圈子,难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这种雷打不动、水泼不进的学术研究“圈子文化”,严重破坏了学术界“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1],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术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三)违背科学家精神,造成投机取巧方面的问题
科研初心难守,背离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重跟风轻探索、重成果轻推广等现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突出表现为依靠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科研评价,无论是单纯关注数量的“不发表就走人”,还是关注影响因子的“要发表更要影响”,甚至追求高被引,都对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管理人员构成了沉重的束缚,导致科学研究正在背离科学精神,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术生态。
(四)违背科学家精神,造成学术专制的问题
学术界的一些专家学者违背了科学家精神的要求,未能彻底遵循和深入贯彻发展自然科学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双百方针”。他们混淆政治民主与学术民主,在学术批评上打击少数、排除异己。甚至有少数专家学者有“学阀”作风,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荣誉地位、行政权力,在学术实践活动中实施学术“霸权主义”和学术“专制主义”,控制学术话语权,压制学术观点,严重阻碍、干扰和破坏了我国学术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二、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应遵循的规律
(一)加强作风学风建设要遵循“作风问题的根本是党性问题”的规律
要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整顿不良作风紧密结合,这是加强学界作风学风建设的重要基础、强劲动力和基本保障。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在理论学习中涵养科技工作者优良作风学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良好的作风和坚强的党性必须通过系统扎实的学习才能内化。坚决整顿学界不良作风学风。整顿不良作风学风意义深远。要坚持以严的措施管理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其中的党员干部。
(二)加强作风学风建设要遵循“作风问题的关键是防止反弹”的规律
“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抓一抓就会有好转,松一松就会有反弹;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旧的作风问题解决了,新的作风问题又会出现,或者老问题以新的形式出现,如果抓抓停停,或者寄希望于一次集中整顿就能解决,抓一阵松一阵,不仅解决不了作风问题,还可能适得其反,让群众失去对我们党的信心。因而作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三、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大力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树立科研诚信底线和红线意识,完善科研诚信协调联动机制
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始终秉持学术真实性原则,严守学术道德底线,珍惜学术声誉,继承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培养独立思考和勇攀学术高峰的精神与能力,净化学术环境。在砥砺奋进、严谨治学的过程中,要致力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的营造与完善,发挥学会、研讨会等各类学术共同体的示范引领和监督纠察作用,推动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行动,弘扬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同时,发挥榜样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学科背景和翔实史实的正反两面宣讲视频,鼓励和警示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推动建立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加大惩处力度,引导科技人员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二)大力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打破相互封锁、彼此封闭的门户倾向,防止和反对科研领域的“圈子”文化
抵制各种人情评审,在科技项目、奖励、人才计划和院士增选等各种评审活动中不得“打招呼”、“走关系”,不得投感情票、单位票、利益票,一经发现这类行为,立即取消参评、评审等资格。院士等高层次专家要带头打破壁垒,树立跨界融合思维,在科研实践中多做传帮带,善于发现、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在引领社会风气上发挥表率作用,以解决科学共同体内部平等交流“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不足的问题。
(三)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反对学风浮躁,急功近利
要通过整顿学界不良作风学风,引导学术界专家学者树立爱国、奉献与育人的人文价值追求。培养胸怀祖国和服务人民的作风学风,知晓做学术研究不是为了名誉和利益,而是为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培养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潜心研究的作风学风。方向性问题解决了,才能有效解决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四)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交流碰撞,倡导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和评论,排除地位影响和利益干扰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2]。科学家精神还突出表现在科技工作者识才、育才、用才的过程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要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慧眼识才,争当伯乐,以甘为人梯的博大胸襟,尊重人才、提拔人才、珍惜人才,让科研后辈有渠道可行、有资源可用、有知识可获。尊重他人学术话语权,反对门户偏见和“学阀”作风,不得利用行政职务或学术地位压制不同学术观点。要在全社会积极用当代创新文化滋养青年,助力青年树立永不言弃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3]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应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在实现自身价值与推动科技创新的二维共进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9.
[2]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求是》2022年第9期:第1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