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诚信是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也是青少年的行动指针。然而,青少年在培养诚信品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对此,教师应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积极作用,善于挖掘和使用时政材料,让课堂绽放诚信之花。
【关键词】诚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林昭君(1986—),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琅东校区。
正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的价值观。现如今,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介的使用让青少年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与了解多元信息与文化,但也使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变得日趋复杂。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一个重要阵地,教师需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诚实守信”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谈谈让课堂绽放诚信之花的做法。
一、设计理念及思路
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采用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勇于探究、勤于反思,进行理性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学生播报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政新闻的方式进行导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诚信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中,同时为学生开展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对于新知的教学,教师设置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开展合作探究,引发思维碰撞,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探讨诚信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设置两难情境,引发深度思考,通过深入分析视频中的两难问题,消除学生的认知误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诚信不代表绝对不能撒谎,如当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老人失去某些重要的东西时,对这位老人说一个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的原则;第三个环节是结合生活事例,增强实践体验,通过时政新闻和生活实际中的情境,让学生判断哪些做法是诚信的表现,领悟诚信的真谛,培养学生主动践行诚信的意识,让诚信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二、教材分析
“诚实守信”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的第三框。“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形成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等意识。“诚实守信”这一框有两目:第一目需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诚信对个人、企业、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第二目主要阐述的是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旨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学生形成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都已经对关于诚信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也懂得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诚实守信。但是有的学生对于诚信的意义,在诚信两难情境中如何遵守诚信的原则等,所形成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因为做出的行为不诚信而获得短期利益的现象,仍有个别学生不能正确运用诚信的相关知识去分析。
此外,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别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对“为人处世要守诚信”持消极态度,甚至不遵守道德規范以获得他人的关注。面对学生的这些特征,教师需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和克服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做诚信之人。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时政新闻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个高效的导入,会将道德与法治课从“引人入睡”变为“引人入胜”, 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教学活动中,进而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落实核心素养[1]。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进行时政新闻播报。
如学生甲播报的时政新闻是:有一位老奶奶已经92岁高龄了,她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诚信的含义,她就是陈金英老奶奶。陈金英老奶奶退休之后并没有闲下来,而选择自主创业,开办了一家羽绒服生产厂。后来因市场变化、国家政策调整、经营不善,陈金英老奶奶欠下了高达2000多万元的巨额债务。但是,陈金英老奶奶并没有因为要保全自己选择破产这一处理方法,而信守承诺、践行诚信,勇敢地承担起巨额债务。她通过摆摊卖羽绒服的方式,用了10年时间,终于还清了全部债务。因此,她被大家尊称为“诚信奶奶”。
学生甲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阵掌声既是送给认真准备播报的学生甲的,也是送给令人敬佩的陈金英老奶奶的。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又随机选择了一些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诚信的时政新闻。
如学生乙分享的时政新闻是:在国庆黄金周期间,河南老君山风景区推出了“无人值守的一元午餐”,午餐包括土豆、鸡蛋、红薯等特色美食。有需要的游客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自助取餐,并主动支付相应的价格。不过景区的负责人发现,每天的收入都大于食物销售的实际价格。这体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普遍具备诚信意识,能够诚信做人。
又如,学生丙分享的时政新闻是:广西南宁“信用+智慧”电子诚信卡场景应用为全国首创,并以电子卡的形式加载至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使用。申领电子诚信卡,需要考虑申请者的“信用评价+诚信贡献”。这有利于更多的人为申请到属于自己的电子诚信卡而珍惜自己的诚信记录,成为讲诚信的人,从而弘扬诚信精神。
有的学生播报的时政新闻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如学生丙就选择了本地的新闻,这样能够使其他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诚信就在自己身边。在课堂上由学生分享时政新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新知形成期待、感到好奇。同时,采用时政新闻播报的方式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进行时政新闻分享的学生在做好预习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合适的新闻,并对新闻内容进行客观且较有深度的评价;而其他学生在预习之后才能有效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讨论的主题既可以是新闻本身,也可以针对进行播报的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实现了有效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二)开展合作探究,引发思维碰撞
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开展合作探究,有利于激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让学生获取新知,提升技能,并且勤于思考,在小组内勇于表达看法,在思维碰撞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完善。学生在探究中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在对话中能进行切磋,交流情感。
为了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让学生感悟诚信的重要意义,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展示了提前编写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具体如下。
李想自主创业,开了一家“美味情缘”餐馆。餐馆由于坚持“诚信经营、用心服务”的理念,加上菜品丰富、食材新鲜、价格公道,因此生意很红火。因为李想为人诚信,所以在向供应商购买食材时,供应商经常减免他的运送费,让他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到最新鲜的食材,有时还会允许他分期付款。渐渐地,餐馆口碑越来越好,生意越来越兴旺,餐馆发展成了一家公司,同时,李想的个人财富也得到了增长。2022年,“美味情缘”公司参加了第十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李想在博览会上见到了菲律宾的老朋友萨尔瓦多。萨尔瓦多向他说:“中国政府真是一个守信用的政府!中国政府承诺提供给我们国家的援助资金能够及时到位,这促进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我和我的朋友们都很感谢中国。”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按照要求、结合故事分别探讨诚信对个人、企业、国家的意义。合作探究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并展示本组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在所有小组都进行了发言之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对诚信的意义进行归纳总结,构建出新知的体系图。
要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六个方面。其中,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勇于探究等要点,学会学习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要点。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开展合作探究的方式,既能引导学生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能让学生增强合作意识,懂得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学会对多种观点进行客观、辩证的思考,从而让诚信的意义入脑入心。
(三)设置两难情境,引发深度思考
两难情境是指让人感到左右为难的情境。在两难情境中,个体无法简单地做出“对”或“错”的判断,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再做出选择。在课堂中,教师播放了一段关于两难情境的视频。在这段视频中,“父亲”在读“女儿”写给他的信。“女儿”在信中夸赞“父亲”是最英俊、最有魅力、最聪明、最好的父亲。学生们在轻松的音乐声中、从温馨的画面中,感受到了“父亲”对“女儿”浓浓的爱意以及“女儿”对“父亲”的崇拜。可“女儿”在信中笔锋一转,写道:“父亲撒谎了—你说你是有工作的、是有钱的,说你一点也不累……”与之相对应的画面是“父亲”紧张地进行工作面试、在做苦力活、瘫坐在地上休息。对此,学生们和“女儿”感同身受,知道“女儿”既心疼“父亲”,又不希望“父亲”对自己撒谎。之后,视频的字幕上出现“父亲都是为了我”这行字,紧接着,展现了这对父女之间的美好回忆,如:在阳光下,“父亲”让“女儿”骑在自己的肩头、带着她旋转;“父亲”在“女儿”的额头上印下甜蜜一吻……在视频的结尾,“父亲”看到“女儿”在信里写的“我爱你”之后,与“女儿”相拥而泣,让人动容。
高质量的问题与相关活动应该指向核心素养培育,凸显价值引领作用,将知识建构、能力发展、价值观培育融为一体[2]。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提出了以下两个高质量的问题,并鼓励不同见解的形成:“‘父亲为什么要对‘女儿撒谎?”“‘父亲的谎言是不是他不讲诚信的表现?”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需要结合真实感人的事例进行分析,引发深度思考,进而运用理性思维解决问题,判断出“父亲”运用了诚信的智慧。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现实生活中,诚信的智慧还有什么表现?”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以往的生活经历进行回忆与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诚信两难问题,促进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教学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处,也是教学案例设置的重要目标。在观看视频时,很多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视频中的父女最后紧紧相拥的场景更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是一种教学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这个具有真实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的两难情境,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教学生成的巧妙利用,进行情感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恩父母的付出,體谅父母,孝顺父母。教师因势利导,结合两难情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既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又能让学生将情感体验转化为对诚信的认知并不断丰富认知,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合生活事例,增强实践体验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在课堂中,教师展示了一些生活事例,如“一个小男孩骑车时,自行车剐蹭到了一辆小汽车,小男孩主动留下纸条,向司机道歉并告诉司机自己愿意承担维修费用”“芳芳在爷爷做手术前,向爷爷隐瞒了他的病情并宽慰爷爷”“黄奕答应课后辅导同学写作业,即使下雨她也会准时赴约”“田田答应同桌不会将她患病的事情告诉其他同学,第二天却告诉了自己的朋友”“小明迟到后在登记本上写的是其他人的名字”“小羽偷看同桌的试卷,改掉了自己的答案”,来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体悟诚信的魅力,得到情感的升华,让诚信的价值入耳、入脑、入心。
结合生活事例,教师利用希沃白板自带的程序,开展了双人PK的限时小游戏。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比拼,对游戏中的生活事例做出自己的判断,即哪些是践行诚信的做法,哪些是没有践行诚信的做法。设置比拼类小游戏,可以使课堂气氛得到有效调动,使学生的参与热情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游戏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们针对游戏中的生活事例展开进一步讨论。学生们踊跃回答,从践行诚信的重要意义、没有践行诚信的危害及改正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教师消除了个别学生的认知误区。课堂游戏不但能使学生的实践体验得到增强,而且能使学生的参与和表达欲望得到激发,有利于学生把诚信的品质真正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让诚信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王旭琴.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以“行为与后果关联”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2):22-24.
[2]许贵珍.基于主题情境探究的法治意识培育:以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依法行使权利”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