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思维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研究

2023-11-12 19:57:36谢生颖金昌市第三中学甘肃省金昌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生活化教学活动

■ 谢生颖(金昌市第三中学/甘肃省金昌市)

生活化思维就是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思维,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教材中走出来,使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获得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逐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融合。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学内容生活化不足,导致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探究如何将生活化思维有效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思维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重背诵轻运用

初中阶段,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时,受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实际运用情况。具体表现在:第一,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教师依靠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讲解教材内容时,习惯于“就事论事”,缺乏知识拓展意识,导致学生的认知视野仅局限于课本教材;第二,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置上,沿用“我讲你听”或者机械式问答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活动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而教师这种“重背诵轻运用”的教学目标,直接阻碍了生活化思维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不利于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2.教学内容重知识轻技能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时期,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内容上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加入生活化的部分,使其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活动的层次感,还能促进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过于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使得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不够透彻,不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可能过于注重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传授,让学生记忆和背诵相关概念和条文。这种偏重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缺乏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只是被告知某个道德原则或法律条文,但缺乏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思考,无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缺乏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学生难以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教学过程中缺少实例

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和原则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学生很难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缺乏具体的示例和案例分析。这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中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缺乏学生的互动和参与,限制了他们思考和探索的机会。道德与法治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情境进行教学。然而,当前的教学中缺乏实际案例,使学生难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具体应用方式和意义。在一些教学环境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可能过于注重应试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可能更关注学生的分数,而不是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存在许多交叉点,如历史、社会学、政治等。然而,当前教学中缺乏跨学科整合知识内容的机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认识不足。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思维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为初中教师顺利开展新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思维,不仅符合当前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创新,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处于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有利于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激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最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背诵和掌握情况,导致学生虽然熟知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应付考试题目游刃有余,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显得吃力。而将生活化思维运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融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化思维的引导下,在生活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在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基于生活化思维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是对以往单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还是对新《课标》改革方针的贯彻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化内容,一方面符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另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通过生活化思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法治原则,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化思维教学使学生能够将道德和法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对实际案例和情境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原则,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生活化思维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估不同的道德和法治问题,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生活化思维教学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人行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形成公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生活化思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共秩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范意识。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思维的有效策略

1.结合生活化视野,确定教学目标

初中教师在制定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把握教材整体内容,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其次,对教材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表面文字内容的讲解,而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中隐藏的知识点进行适当拓展,这时可以借助丰富的互联网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再次,教师基于生活化思维视角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认识到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坚持教学离不开生活实践这一教学原则,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将教材内容同生活体验紧密结合,完善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最后,教师要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讲解《学习伴成长》这节课时,教师要充分结合生活化视野,通过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在面临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时学会自己解决或找人帮忙解决,缓解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的压力和消极情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融入生活化素材,丰富教材内容

初中教师基于生活化思维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要勇于打破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的局限,善于借助庞大的互联网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地将生活化素材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还能减轻教师的讲课压力,让学生在丰富生动的生活化案例中对新知识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通过将生活化素材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则带动学生主动将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和教材知识的距离,使学生逐步建立和新知识的关联,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解关于“独立”这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将学生身边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班级里有很多同学是住校生,他们在学校需要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卫生,这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独立”的意义。当然,教师还可以将“独立”的主题进一步升华,通过查找一些网络教学资料,展示一些低年龄的孩子,因家庭贫困独立照顾家里的爷爷奶奶,以及一些年轻人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的事例,使学生对“独立”有更深刻的认识,受到正能量的感染。

3.借助生活化情境,提升教学质量

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实际生活融入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新知识的感悟,在获得情感共鸣的同时得到更深刻的学习认知。

比如,在讲解《我们与法律同行》这节课时,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获得法律的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在遇到不法侵害时运用法律武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生活化情境:有一天,小涛回家时遇到几个高年级男生,他们面露凶光向小涛索要“过路费”,小涛没有,他们便翻小涛的口袋和书包,他们翻出钱之后恶狠狠地警告小涛:“这事儿不许告诉任何人,如果被我们知道了,有你苦头吃!”教师针对该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小涛遇到的这种事算不算不法侵害?那他应该怎么做?”让学生对此展开自主探讨交流。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能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学会自主思考,激起学生对该案例解决办法的探索欲望,使得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4.完善生活化理念,巧设教学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方面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拓展,只针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展开讲解,导致学生在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时缺乏兴趣,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讲解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时,要进一步完善生活化理念,不仅要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巧妙设计,使其更符合初中生的天性,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加深彼此的和谐关系,以此实现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并将其作为调整教学活动的参考依据。

比如,在讲解《遵守规则》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课桌搬走,将留下的凳子围成一个半圆,待学生坐好后,教师开始课堂访谈活动。教师作为访谈主持人,主要起到把握课堂节奏和设定访谈主题的作用;部分学生扮演访谈嘉宾,对访谈主题进行探讨;剩余同学扮演观众,对嘉宾提出的访谈案例进行质疑和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对“遵守规则”这一访谈主题的讨论中,最终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即遵守规则,不仅需要他人监督、提醒等外在的约束,还需要自己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做到自我约束。

5.挖掘生活化资源,优化课后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案例。在生活化思维视角下,初中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将本地文化、时事政治融入其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到道德与法治课后探究活动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对课后探究活动进一步优化,改变之前的处理方式,真正将生活化资源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

比如,在讲解《服务社会》这节课时,教师对其中的“课后探究”活动进行适当拓展,将其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带领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清理街边的小广告,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让学生真正从课后实践中体会到服务社会的真正意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

总而言之,基于生活化思维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化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通过融入生活化素材,丰富教材内容;通过借助生活化情境,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完善生活化理念,巧设教学活动;通过挖掘生活化资源,优化课后探究等方法,将生活化思维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以此培养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并在生活化思维的引导下,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以此促进学生自身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生活化教学活动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地理教育(2022年13期)2022-04-08 21:25:40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