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景”:网络舆情治理新思路

2023-11-12 07:11■熊
传媒论坛 2023年19期
关键词:场景网络空间舆情

■熊 茵

现代媒介技术不断改写舆情生成的时空范畴。前现代社会,朴素的媒介技术使信息传播囿于一定的空间广度和时间跨度,舆情生成规模及其影响相对有限。因此,基于“属地”的舆情治理思路和策略往往是可行的,即治理主体只需有效应对发生于一定地理空间内的舆情,风险和危机即可被消除。但进入现代社会,媒介技术促使时空范式发生深刻变化。吉登斯对此的描述是:时间的虚化带来空间的虚化,“在场”(presence)已非社会行动的支配性必要因素,“缺场”(absence)反而成为常态,也即“脱域”(disembedding)的形成。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舆情也从地域性关联中脱离出来,成为超越某一特定时空范畴的社会行为。以网络舆情为例,尽管舆情的源头事件确有其地域归属,但紧接着的网络舆情发酵、转向、爆发、回落等全过程均发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并无地域之分。网络空间中,网民不再基于“地缘”进行表达,而是更多基于“场景”进行发声。

什么是场景?彭兰认为,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生活惯性、社交氛围是场景的四个基本要素。当然,场景内涵丰富,远不止以上要素。但场景因素的共同特点在于,与具体地理空间关联不大,脱域性或者缺场性是其重要特征。由此,场景可以被理解为由脱域性要素交织形成的“虚化空间”,具有流动性、随机性和复杂性。网络舆情从实在的地理位置逃逸出来,其生成发展与网民所处的情境、情绪、关系、氛围等场景要素密切相关,例如度人及己的共情与同理、自我认知中的群体归属感、社群的仪式氛围等都可能是触动舆情生成发展的重要因素。总而言之,在媒介技术推动下,舆情生成不再是地域性的,而是脱域性的;不再属于物理空间,而是属于流动场景。与此相应,舆情治理也应从传统的“属地”思维转向“场景”思维。未来的舆情研究应对场景要素准确把握和分析,才能更为科学有效地研判和应对。

《传媒论坛》再次开设“网络舆情治理”专题,围绕“突发事件”场景的舆情生成与治理展开讨论:有聚焦突发公共事件场景中的网民情感因素;有立足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生成的社交媒体语境,也有从组织结构视角出发探讨舆情治理。本期专题积极回应了当前舆情场景化生成的新转向,也为舆情场景化治理实践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学术探索。

猜你喜欢
场景网络空间舆情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汉语语篇英译中词汇场理论和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
场景:大数据挖掘的新标准
《远大前程》的哥特式解读
舆情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