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融合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11-12 07:11
传媒论坛 2023年19期
关键词:中华协同图书馆

张 锐

随着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向“全媒体融合”转型升级,已形成媒介手段、媒介形态、媒介信息传播途径与传播网络多层面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因此,高校图书馆非常有必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融合”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一、高校图书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需求

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强调的是文化的全面性发展、多样性共存。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信息的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iPad、手机等终端获取移动化、碎片化、数字化的全媒体融合的信息。在此趋势的指引下,高校图书馆要从“全媒体融合”的角度出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融合传统媒体,融合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空间资源等相关资源,以多种媒体融合的方式传播和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展现其内容,正确理解其真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发展。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趋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宣传部及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和规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文化机构,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阵地,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形式、表现形式、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突破,实现多种媒体的融合传承和发展,才能实现其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系统的揭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源于本民族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全面、庞杂的系统,无论是从自身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还是从三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角度,都需要文化管理部门、文化机构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人们信息获取的需求,在协同创新的原则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模式等进行全媒体融合传承与发展,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方便快捷地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条件。

二、高校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

(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独立应用较多,两者结合的较少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实现其文化职能;微信公众平台就是一种新媒体形态,它能够汇集多种网络传播,快速将相关信息推送给几万甚至是十几万的目标读者群体,并能够有效地保障目标传达的确定性和传播对象的可获得性,将图书馆宣传内容扩散至全校读者,极大地扩大了宣传范围,提升了宣传效率[3]。但新媒体平台还应加深与传统媒体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真正实现“全媒体融合”,进而以“全媒体融合”的方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宣传与推广等工作,推动相关工作的深入实施,提高工作效果。

(二)图书馆单独传承活动较多,与其他部门协同较少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沉淀而成的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和传承性的文化系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了校园主流文化精神,融合了多元个性,[4]需要学校内所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协调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分析目前的研究成果可知,宣传部、图书馆、二级学院独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较多,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的较少。高校图书馆领域主要是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尤其是文化育人、阅读推广等业务的角度出发,研究高校图书馆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从高校图书馆与学校宣传部、学生处及各二级院系的协同合作角度进行研究较少。在实践上,图书馆和校内文化部门也多是各自为战,协同开展活动较少。因此,需要实现图书馆和校内文化部门协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破,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助力。

(三)校内传承活动较多,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的较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国所有文化管理部门、文化机构和文化产业同步开展、协同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各文化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职责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多是本机构或本部门独自进行的,与其他部门和机构合作开展的较少。高校图书馆亦是如此,独立开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活动较多,与宣传部、学生处、二级学院联合开展的活动较少,与公共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机构联合开展的活动则更少。这不利于文化机构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互助的局面,无法发挥它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力。

三、高校图书馆全媒体融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引导全员协同,实现媒体人员融合

高校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融合传承和发展的三种模式中,馆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意愿是决定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建立沟通协作机制和奖励机制,鼓励更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融合传承和发展中来,形成多方合作、多人协同的良好局面:既有管理人员的组织策划,又有技术人员的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宣传人员的融合推广;既有图书馆内部馆员的同心同德、协同努力,也有图书馆馆员与学院宣传部、学生处及二级院系工作人员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还有高校图书馆馆员与公共图书馆、公共纪念馆、革命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员工的互助互补、同频共振。

(二)共享馆藏资源,实现媒体资源融合

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们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延续至今,一是物质的、静态的,如文献、遗址遗迹、墓葬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化形态;二是非物质的、流变的,包括民风民俗、乡规民约、口头文学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非物化形态。一般说来,前者被称为物质文化遗产,后者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5]。面对种类繁多、类型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传承和弘扬那些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够体现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在这些文化传承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既要共享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又要共享纸质文献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将相关的各类资源集合到一起,相互配合、协同互补,实现各种类型资源的融合,全面、系统、深入地展现重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全貌。

(三)互补表现方式,实现媒体介质融合

文化范畴的内涵极宽广,理论上说,除了自然界的固有存在,一切人类的生活、活动、思想、认知、经验、积累、记载、途径、方式、符号、规范,直到幻觉、梦想、内心、精神动静都是文化[6]。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凝练出来的,其范畴十分丰富、广泛,其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包含以文字、图片等表现形式构成的纸质文献,由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组成的音像资料,以文物、展品、建筑、遗址、遗迹等为表现形式的实物资源,以及物联网或数据库上的数字化资源。要更好地弘扬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将与之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实物等多种媒体表现方式的资源集合起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以全面、准确地展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需求,将这些传统类型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形成能够在互联网、电信网等网络传播的数字化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多层面、多角度、立体化的呈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效率。

(四)互通载体形式,实现媒体形态融合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面向公众进行传播的。传统形式主要有图书、期刊、报纸、展板等。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和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新型载体形式不断被应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最初的网络数据库、微博、微信等以刊载文字、图片信息为主的平台到后来的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以音视频为主的平台,资料刊载形式越来越灵活,传播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凝练、聚集。这就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媒体融合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既要注重传统载体形式的应用,注重在图书馆的空间内使用图书、期刊、报纸、屏幕、展板等形式进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注重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应用。同时,还要注意传统载体形式与新兴载体形式的协调融合,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形态限制,发挥叠加效应,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达到全方位、多样化呈现的效果。

(五)共研文创产品,实现媒体创新融合

数字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态和文化创意领域的一个重大发展趋势是“新文创”,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更广泛的主体连接并运用数字化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传承、活化和赋能,代表着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新的文化消费趋势[7]。高校图书馆文创产品可借鉴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机构的做法,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合文献、展品、文物、活动等要素,在着重体现本馆、本校及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的跨界融合。这种融合包括高校内部融合、馆际融合及与其他文化机构的融合三个类型。在高校内部融合方面,一是与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处等文化部门合作,融合校园内所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素,共同研制文创产品;二是与熟悉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制作的旅游学院合作,共同开发易于被游客、参观者接受的图书馆文创产品。在馆际合作方面,可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融合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各自优势,形成互补效应,共同开发能够体现自身特色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在与其他文化机构融合方面,可以借鉴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制作文创产品的成功经验,从中找到能够被高校图书馆利用的、易于融合互补的要素,协同开发能够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

四、结语

数字时代,新媒体、新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要在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和指导的基础上,积极与高校其他部门、公共图书馆及其他文化机构协同合作、深度融合,发挥文化机构的整体作用,通过人员融合、资源融合、介质融合、形态融合、创新融合等途径,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融合”传承与发展。引领高校图书馆从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协同图书馆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图书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去图书馆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