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不断创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稳定发展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思想的引入,可以使高校思政课进入崭新的阶段,成为目前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深刻理解生态教育理念,以及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生态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文章总结概述了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旨在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态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9-0089-04
近几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强势发展,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利益结构的分化和重构,在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都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部分大学生的观念也极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基于此,高校思政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引导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帮助大学生对自己、他人及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此,高校思政教师要深刻理解生态教育理念的内涵和意义,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新课改要求,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终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化教学理论概述
在现代化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由于人为大肆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了自然秩序的紊乱和不平稳。为了对自然界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生态学科应运而生,形成专门研究自然生物关系的学科。因此,生态被定义在生物范畴内,指在某一环境下的动植物和环境的关系,注重系统的统一性,通过在不同的系统中实现有机结合,建设动态的均衡体系,使自然环境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这种思想方式的革新也逐步得到发展,被社会更多的领域所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建立也为许多行业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将系统、整体、联系与共生的动态平衡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能协调社会多种活动,确保内部的协调[1]。
生态教育理念基于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把平衡、和谐的生态原则与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体制进行有效的融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以人文、多元、互动为手段,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生态化教学非常注重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有效融合,从而使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到位。整体来看,生态教育主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1. 统一性,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生态教学的根本特点;2. 共生性,师生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两个对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 开放性,在生态教育中,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以实现教学内容和结构之间的平衡发展。因此,把生态教学与思政教学进行有机地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选择。
二、高校思政课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生态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当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展现素质教育的人本理念。构建生态化的教学模式符合当今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并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结构得到优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思政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既促进学生专业发展,也引导学生思考人的存在价值,為学生营造一个以情感体验为主导的教学环境,使其可以真正、有效地探索人生的真谛[2]。总之,建立生态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思想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的同时,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更容易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现实需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思想政治课程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采取“指导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仍然采取“注入式”“拔苗式”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较低,缺乏足够的实践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从而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性的分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仅仅是盲目地接受,难以真正实现新课改的基本目标。
(二)教育模式陈旧
传统的教育模式基于应试教育的思想,教育者把升学率视为衡量教育质量与效益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些学校则把升学率视为其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久而久之,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起着抑制作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与其基本目标相违背,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课堂气氛僵硬,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厌学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学校推进思政教育。
(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教学内容不够新颖,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开放性。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对课堂上的讨论和解答往往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导致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不足。
四、构建高校思政课生态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生态化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有原则的支撑,这样才能确保各种教学计划和措施的有效落实,从而增强生态化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1. 坚持生本原则。在构建生态化的思政教育模式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积极掌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情况,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和归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实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有机协调。2. 坚持以发展为本的理念。高校思政生态化教学模式应与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相适应,为学生布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学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才能获得知识,从而实现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3. 坚持时代发展的准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时代的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变革与发展的现实契机,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把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
(一)构建多元融合的思政课教学价值目标体系
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它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要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但是,从总体上讲,思政课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然而,它们对全局的影响却是不可忽略的。因此,设立多元、整合的思政课教学价值目标,必须以总体价值为指导,引导学生在集体价值观的范围内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强调“差异化”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思政课的生态化应该遵循“教育相长”的基本思想。在提倡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总体价值观的通用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恢复对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的尊重,并将整个社会的思想体系都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实现社会与大学生的和谐统一,明确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
(二)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工作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增加经费、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为师生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师的学习和发展。与此同时,要强化师资力量,组织教师参加训练和进修,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保证,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相协调[4]。
其次,教师要主动进行自身思想观念的更新,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及时了解国内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学习相应的知识,同时也要根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把生态化的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评价,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和对环境状况的掌握程度,有效提升生态文明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最后,教师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扩展多元化的思政课程内容
从思政教育的内容来看,包含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多个理论内容,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不能简单地按照课本内容来进行,要使其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就必须从教材制度转向教学制度。传统的教科书难以满足这种需要,要使之更好地适应新的教材、新的教育体制,就必须整合师资力量,扩大相关的辅助教材,构建三维的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在教材理论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适当扩展,适当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以实现德育的价值为中心,构建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思想政治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提高教学质量。
(四)将生命关怀纳入教育内容
要将“生命关怀”的教育内容纳入大学思政教育系统中,丰富其内涵,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教学方式的桎梏,充分发掘思政教育的生命价值,提高思政教学活动的人文内涵,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5]。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取向,引导和启发他们建立人生信念,使他们能够勇敢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是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师生间建立平等交流、和谐相处的对话关系。教师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回答,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他们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热情。
(五)打造生态化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始终处于“主动教与被动学”的状态,甚至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这样的师生关系依旧存在,生态化教学理论认为,要建立和谐的班级关系,必须将师生的独立意识整合起来,使班级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这一生态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对教师在传统观念的驱使下所具有的权威地位的一种挑战。通过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打造生态化教学模型,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和建设生态化教学模式,以朋友的姿态置身于课堂交流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而要实现教育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把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有机因素进行有效的融合,并以开放性的体系建设为教学实践创造有利的环境。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着重强调教育要素的“和谐”,即构建“和谐”的课堂。从思政课教学生态出发,高校思政教师应该抛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把传统的“政治说教”转变成“多元的信息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整合课堂与教学情境之间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转变师生角色,构建民主课堂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构建高校生态化思政课堂的重要依据,能够使师生关系更融洽,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性,实现师生生态因子的相互发展。在构建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促进师生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教师是教育生态化的主要组织者和实践者,对知识的理解和整理能力比学生更强,教师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要平等地看待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和教师对自己所了解的知识都有自己独有的理解,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生态化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必须主动地转换自己的教学角色,挣脱“教权”的枷锁,从而推动高校思政课堂开放性、生成性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阶段重要的通识课程,其重要理论思想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其成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进而推动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为此,大学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借助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的教学综合素养,为学生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最终有效地促进教育和生态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涂丽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生态的构建——以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为例[J]. 台州学院学报,2016,38(02):66-70.
[2] 杨泽宇,李维昌.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及其改革问题解析——兼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办法[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2):27-32.
[3] 罗昌勤. 构建高校思政课研究性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难点和对策——基于生态系统观的视角[J]. 南方论刊,2014(05):97-100.
[4] 李向前,罗映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构建的探索[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2(03):60-67.
[5] 张宏. 有效利用手机上网,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03)56-57+70.
[6] 陈志艺. 立足校本注重实效大力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 当代教研论丛,2016(05):73.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生态语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路径创新” (项目编号:220506252240859)。
作者简介:关振国(1973—),男,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