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双减”政策正是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论述“双减”政策下重塑教育生态的意义,分析“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面临困境,提出教育生态构建策略。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包含主体类型与层次区域要素,“双减”政策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表现为生态类型向多元共治跨越演化,面对“双减”带来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教育资源重新规划配置等系列挑战,应采取回归生态理性,筑牢教育公平改革评价制度等策略,实现学校教育生态系统良性运作。
关键词:基础教育;“双减”;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9-0029-04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近年来学校为抢占优质教育资源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导致学生失去娱乐休息时间,校外培训机构补课增负加大学生与家长的负担。中小学生长期面临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双重压力,造成学生家长分数学业与考试排名焦虑,部分家长盲目从众导致社会性焦虑。近年来国家实施的减负政策未形成持续影响,教育背离立德树人的初心,重塑教育生态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重大工程。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双减”政策释放了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信号,“双减”政策被赋予全力治理基础教育顽疾重塑教育生态的重要使命,应从回归育人本源,打造校内外育人合力方面入手,构建良好教育生態。
一、“双减”背景下重塑教育生态的意义
近年来,过度的教育竞争日益演变为社会性焦虑,导致学生生活休息活动时间被严重挤占,目标功利化现象突出[1]。教育功利化驱动下减负政策遭到学校教师与家长等利益主体的阻碍,基于个体多样性与观念复杂性,由于个体所处不同境遇与个性诉求,不同个体在政策解读中存在差异。教师与家长出于保守心理担心学生因放松学习在升学考试中失去竞争力,在功利性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家长形成自身利益价值系统难以短期改变[2]。
“双减”政策出台的根本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教育功利化的集中体现,“双减”政策目标要求指向深层教育问题,“双减”政策的实行基于教育短视化现象未根除,冲突性、高竞争性社会环境续存,学校教育未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现实背景。学生在低龄阶段身心健康因过度教育不断损耗,校外培训机构与学校教育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过度教育竞争衍生出家庭间投入竞争等多元竞争群体,班级内部及中产阶级家庭加剧教育竞争内卷,过度教育阻碍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导致多元化发展日渐窄化。“双减”政策出台有利于建立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环境。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人格发展奠基的教育,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与兴趣爱好习惯等方面的培养,过度的机械记忆割裂了自我与知识的联系,异化的学习行为使教育行为趋于机械化。教育的本质是培育人才的活动,应培育具有自我发展需求的人才[3]。“双减”政策要求回归育人初心,倒逼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要求整合教育性资源发展学生多元智能;针对校内外过重学习负担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双减”政策对教育问题的治理路径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治理教育乱象重构教育生态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治理教育问题,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应重构教育生本逻辑,依据学生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人才,面临生源争夺逐利,部分学校背离生本育人理念,为完成教育业绩目标单纯实施应试教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双减”政策的出台能有效治理校外培训乱象,更好地发挥其对学校教育的补充拓展作用,实施“双减”政策是为补齐学校教育短板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4]。
二、“双减” 政策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是教育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后关于减负的教育政策频频出台,但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相关部门应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减少焦虑,营造学生、家长、社会理解支持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良好氛围,确保工作落到实处[1]。“双减”政策实施旨在破解教育困局重构教育生态,其实施要针对学业负担反映的教育困境,使社会大众从思想层面高度重视教育,重塑学校教育生态回归教育初心,成为“双减”政策的根本使命,回归以学生为本,提升教育理性是教育最终旨向。
(一)“双减”政策要求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教育学界对教育本质问题众说纷纭,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阐释,提出生产力说、多重属性说、自我构建说与文化传承说等诸多理论[5]。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本质上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手段,教育本质特点是维持人的生存发展与为社会服务[6]。需要从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的教育中总结把握共性,揭示教育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我国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我党的教育方针,各类学校教育有不同教育价值取向,由于我国义务教育长期存在短视化教育观,导致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等问题,“双减”思路是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体现教育本质观的回归。“双减”工作原则是坚持学生为本,“双减”改革立足于教育本质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自由发展。
(二)“双减” 政策要求摆脱应试教育困境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从为国育人的战略高度,为发展素质教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作出的重大决策,政策以实践性强的措施兼顾整体教育格局,遵循从治理端向发展端迈进的逻辑,“双减”政策落实推进应试教育变革转向全面育人,营造全面育人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生本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启教育本质理性回归新时代[7]。基础教育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重要战略阵地,“双减”政策要求重塑学校教育生态回归教育本真,回归育人本质契合学生多样化发展。
学校教育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教育功利化催生超负荷教育引发教育焦虑[8]。化解教育功利化危机需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回归教育本真,“双减”政策全力纠偏固守的错误观念,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教育不断发展。高质量教学是优化学校教育生态的重要支点,“双减”政策内外协同发力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双减”政策主张学校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消除考试分数对人才培养的禁锢。“双减”旨在淡化应试教育思想,引导学校教学手段方法更新及教育评价改革。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课后服务开展具有社会性综合活动,提升学校育人理念。学校教育实施促进教育改革回归生态,建设学校教育绿色和谐生态。教育在冲突性社会环境浸染下被剧场效应“绑架”,教育规则不断被破坏导致教育乱象丛生,“双减”政策出台及时化解冲突性社会环境诱发教育乱象,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出发点营造低竞争环境。
三、“双减” 政策下学校教育现状分析
减负是基础教育实践中的难题,教育部相继发布多项减负政策,但由于围绕学业负担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多从思想归因角度入手,影响对教育本质的客观分析,国家减负政策行动缺乏具体措施,导致减负政策难以落实[5]。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推动基础教育减负进程全面深化,实施“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时长、课后服务等作出详细规定。“双减”政策出台事关教育观念变革的决策部署,可以促使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自我革新,也对基础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一)中小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当代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现阶段基础教育学校发展面临评价体系限制教育观念转变,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困难等诸多困境[9]。中高考是我国学生升学考试压力的主要来源,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高考评价体系时提出创新性要求,但短时期内选拔性考试评价体系难以发生根本性变革。
“双减”政策力求构建教育公平新格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促进不同地区学校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目前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与师资力量方面。“双减”政策下学校育人主体承受提高课内教育质量的压力,难以保障教育质量。“双减”政策对城市学校教育影响较小,但对部分育人观念不够合理的乡村学校造成了巨大冲击[10]。作业质量是“双减”的关键变量,学校无法减少学生作业量导致减负政策难以落实,目前学校作业存在题目多为固定练习册习题集,作业设计难以向精准、少量转变等问题,考验着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把握。
(二)义务教育学校“双减”落实面临困境
当前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负担治理效果不佳,教育生态学核心价值追求是生态系统内主体与所处环境和谐共生,基于教育生态学视域审视当前义务教育学校会发现存在诸多非生态现象。“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执行“双减”政策面临多重角色竞争,多元治理主体缺乏有效互动等现实困境。由于周围环境与其他主体为教师输入过重压力体验,对教师生态系统提出较大挑战。教师背负巨大负担难以排解内心烦闷等负面情绪,教师生态系统失衡阻碍专业发展。教师生态位重叠指教师在社会期望与自我发展需求影响下具有多重角色担负不同使命责任,由于教师个体时间精力有限蕴含资源能量有限,多重角色赋予纷繁任务严重挤占教师有限生命能量。学校社会与家庭场域赋予教师多元角色延伸教师工作界限导致产生过重负担。学校落实“双减”政策面临国家与地方教育部门关系失谐,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关系失谐,中小学管理者与教师关系失谐等主体失谐问题,制约“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推进。
四、基于“双减”背景的教育生态系统建设
学校教育发生于当下,作用于未来,“双减”改革要求学校回归育人初心,“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双减”政策实施是筑牢素质教育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狭义上是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核心场域,构建良性运作的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依托。要明确学校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思路,从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主体探索协同推进有效路径。
(一)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思路
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学的重要部分,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研究教育现象指导发展趋势方向的学科理论,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是生态主体与系统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以受教育者生态主体为核心,具备动态性与整体稳定性特点,整体性体现在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宏观与微观层面,动态性表现为基础教育渗透系统纵横向演化方面,相对稳定性表现为基础教育生态系统自身弹性空间与调节阈限方面。
“双减”政策为基础教育生态带来重大影响,教育生态系统宏观演化经历传统与现代教育生态系统发展阶段,现代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呈现从社会到个人价值的演化逻辑。“双减”政策下基础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发展要倡导回归理性生态主题教育,城市与乡村基础教育生态以筑牢教育公平为主线。生态理性是基本的意识形态,应重视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基础教育生态理性强调对主体发展理性认知,要摆正自身价值取向注重育人价值。基础教育生态系统遵循生态整体主义原则,将稳定和谐可持续作为衡量事物的价值尺度,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博弈形成囚徒困境,基础教育生态系统中生态类型多元自主发展趋势导致非正式群体质变。要平衡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对生态主体的影响,厘清正式与非正式群体的职能边界。
(二)“双减”政策下教育生态模式实施策略
教育生态视域下落实“双减”政策需从主体与环境角度入手,形成协同治理的有序格局,保障教育负担治理工作有序推进,切实减轻学生的不合理负担。“双减”政策下实施教育生态模式需要整体联动构建协同治理格局,重构生态位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基础教育负担治理效果不佳阻碍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要针对负担治理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靶向突破,需要密切治理主体联系形成有效互动。现实教育情境中教育生态环境时刻变化,由于外部环境输入干扰多导致内部教育系统调节修复功能无法发挥作用,需要构建内外部环境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实现教育生态目标。
“双减”背景下重塑教育生态需要发挥学校主体性回归育人本源,打造校内外育人合理构建优质育人生态。学校育人主体基本特征是在目标规约下开展育人工作,学校育人价值往往偏重于社會本位观,忽视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价值,现代教育理念应从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考量学生生长规律,如课程设置体现学生成长全面性,关注学生智力道德与身体健康全面发展,要吸收现代管理理念优化教学工作,需要变革教育模式根治教育顽疾,转变管理理念关注师生需求。对于当前教育理性缺失的问题,落实“双减”政策需要以多途径探寻教育理性,要求回归生本理念核心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明确教育价值定位引导教育竞争良性发展,家校协作情理育人全面提升教育理性。“双减”应是体现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应让基础教育回归基础使教育回归良好生态,“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要赋予学校更大自主办学权。“双减”政策实施成效需要基于学生视角反思,重点关注如何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五、结语
现阶段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成为社会现实问题,不合理的學习负担挤占学生休息娱乐时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双减”政策的出台实施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受到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双减”是重要的教育实践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双减”政策瞄准隐蔽在学生负担背后的沉疴顽疾,破除教育困境重塑教育生态。“双减”政策颁布对学校教师及家长等提出新的要求,需要通过实施智慧民主的教育管理,维系融洽和谐的家校关系,不断推进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使学校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双减”包含教育生态优化、教育理性等丰富的教育隐喻,要从生态系统角度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 尹杰. 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推动教育回归初心[N]. 开封日报,2022-08-18(07).
[2] 叶应徵. 奏响“双减”旋律 回归教育初心——江西省萍乡市经济开发区光丰小学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探索[J]. 小学教学研究,2022(23):66-67+71.
[3] 刘利清. 大同市新荣区新荣中学:全面落实“双减”回归育人初心[J]. 山西教育(管理),2022(07):37-38.
[4] 熊宗莉. 新时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状研究[D].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22.
[5] 王强. 我国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演进、现实问题与治理研究[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6] 孙艳. 小学生亲职教育生态失衡问题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7] 薛明哲. K12在线教育传播主体角色及关系[D]. 吉林:吉林大学,2022.
[8] 刘莉莉. 全链条推进“双减”:让基础教育回归良好生态[J]. 中小学管理,2022(01):10-13.
[9] 范涌峰. “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6):42-52.
[10] 刘新玲,瞿讯莲,陈姝洁. 回归初心,构建良好教育生态[J]. 福建教育,2021(34):19-21.
(荐稿人:周梅芬,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2022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22KY1721)研究成果;本文系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20JGB49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秀瑜(1983—),女,硕士,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