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慧媛 顾甲
[摘要]共生的本质是在复杂性、动态性与异质性之间寻求一种持续的均衡状态,体现了系统演化、社会进步与组织发展的基本趋势、逻辑事实与价值取向。运用共生理论来阐释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利于促进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当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共生单元尚未形成多元协同、共生模式尚未实现一体化共生模式和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尚未提供足够制度支撑。据此提出共生理论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路径:完善多元协同共治机制;建立一体化共生模式和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優化共生环境,提升共生效能。
[关键词]共生理论;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
[作者简介]吴慧媛(1972- ),女,浙江浦江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顾甲(1984- ),女,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无锡 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青年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式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1039)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项目编号:B/2021/03/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1-0058-05
2022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再次明确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共列出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其中“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居于首位。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预示着国家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旨在通过整合多元利益诉求、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强调区域服务功能,破解产教融合过程中的“联而不合”“校热企冷”等掣肘问题。本文拟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进行研究。
一、共生理论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理论阐释
(一)共生理论概述
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首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在共生理论(Symbiosis Theory)中,共生是一种自组织现象,生物体之间出于生存的需要,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共生是一种不同种属基于利害关联性结成协作关系并维持自我完成的均衡。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系统的三个主要部分。首先,共生系统是相互联系着的社会多元主体结成的具有自组织特性,存在共同生存、协同演化关系的逻辑集合,这样一个集合的形态、性质和方向受到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及由此形成的共生界面等要素的约束和影响。其次,对于一个共生系统而言,基于相互识别、彼此认知和互动互融的渐进过程,那些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复杂性、组合性和系统性的共生单元彼此之间会形成并稳定下来某种必然的逻辑关联,从而促进系统实现共生进化。最后,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演化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影响着共生单元彼此之间的关联形式,即共生模式。比较理想的共生模式是多元主体之间的互惠共生,即共生单元相互依赖、协同互动和彼此获利的状态。此外,在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界面。共生界面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共生理论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要素分析
共生的本质是在复杂性、动态性与异质性之间寻求一种持续的均衡状态,体现了系统演化、社会进步与组织发展的基本趋势、逻辑事实与价值取向。因此,运用共生理论来阐释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具有高度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利于促进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
1.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共生单元。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共生单元包括政府、职业学校、企业、行业组织、工业园区、教师和学生等。各共生单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是三个最重要的共生单元。地方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主体,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优化产教融合发展环境,同时注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职业学校作为直接参与主体之一,需要及时了解当地产业的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企业作为直接参与主体之一,需要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除此之外,行业组织、工业园区等作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共生单元,也需要积极参与治理、贡献力量,为共生系统注入人才、知识、技术等资源要素。例如,常州全面推进“新能源之都”项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集聚的特点和优势,汇聚蜂巢能源、理想汽车、天合光能等新能源产业链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了新能源市域产教联合体,旨在推动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
2.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共生模式。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强度,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关系以及能量的互换关系。共生模式主要分为共生组织模式与共生行为模式。共生组织模式可分为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式、连续共生模式和一体化共生模式,表示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和交换形式。共生行为模式可分为寄生模式、偏利共生模式、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和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表示共生单元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相互依存程度。
其中,一体化共生模式和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是较为理想化的模式,能够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优势高度互补、利益高度耦合。例如,在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共生关系中,政府需要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而企业则需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学校与企业的共生关系中,学校需要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而企业则需要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在这些共生关系中,任何一方的不稳定因素都可能影响整个共生系统的平衡。因此,共生单元应明确共同目标、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加强沟通交流,从而使共生关系达到长期稳定的状态。
3.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共生环境。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中除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影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经济、政策、资源和空间因素的总和就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共生环境。共生单元之间产生作用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而是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优质的共生环境可以提升共生单元之间的协作效力,进而提高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成效,反之则会阻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共生环境越趋于理想,对共生单元的激励作用就越显著,产教融合水平就越高;共生环境越趋于完善,对共生单元的刺激作用就越明显,越有利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
共生的本质是互依、互利,通过各种合作来实现共生单元协同发展。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助于我们找出短板,厘清思路,推动建设工作落地见效。当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共生单元尚未形成多元协同
共生具有极大的融合性、互动性和协调性,并以价值共创为基本前提。市域產教联合体建设,需要地方政府、职业学校、企业在参与过程中平衡好利益关系。当前,共生单元尚未形成多元协同。首先,政府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但是容易忽视其他主体的意见和诉求,导致产教融合成效不明显。其次,职业学校忽视了解市场需求和未来趋势,不重视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最后,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为使利益最大化、有效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等。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企业表现出更多短视、投机行为,导致诉求难以得到足够重视,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
(二)共生模式尚未实现一体化共生模式和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来看,共生模式尚未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从共生组织模式来看,不少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生模式仍以点共生模式和间歇共生模式为主,合作缺乏连续性,合作带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合作不够稳定,产教融合效果不佳,难以实现互惠共赢的目标。从共生行为模式来看,由于个别共生单元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导致在产教合作过程中一方明显受益,而另一方则未必受益,形成一种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例如,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一旦学生改变就业意向,就会使得企业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企业的最终利益。如果这种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得不到改进,将挫伤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共生系统失衡。
(三)共生环境尚未提供足够制度支撑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这里的外部环境通常来说包括产教融合相关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着政策工具相对匮乏、政策目标和手段不相匹配等问题。只有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加强政策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才能推动产教联合体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三、共生理论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路径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五重点”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经济新常态下产教融合发展的重大变革,也是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系统化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共生理论分析的基本逻辑始于对共生现象的识别,进而探寻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一个共生体,其发展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完善多元协同共治机制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要立足于区域建设,以“多元共治、互惠共生”为价值目标,汇聚共生系统内的优质资源要素,促进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信息共享,实现资源要素在共生系统中的优化配置和高度整合。
1.明确多元主体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建设一个内涵丰富、效果显著、特色鲜明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要保证地方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等各主体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共生局面。《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首先,地方政府应立足产业园区,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做好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工作,鼓励其他主体积极参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各环节,更好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互促。其次,职业学校应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服务产业链的适应能力,提升服务人才链的供给能力,增强服务创新链的转化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后,企业应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为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完善市域产教联合体多元协同共治机制。首先,地方政府应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建立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特点和成本的教育拨款机制,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深入了解校企双方的需求,帮助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其次,职业学校应完善专业结构设置,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术应用创新,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趋势。最后,企业应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和合作形式;探索产教融合新途径,与学校建立密切联系,共同探索新技术和新应用,实现产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建立一体化共生模式和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一体化共生模式是共生系统组织程度最高且共生关系最稳定的一种组织模式。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是共生系统能量产出最多且供给效率最高的一种行为模式。要加快建设“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市域产教联合体共生模式,使各主体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率,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一体化共生模式。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一体化共生模式,关键在于全面落实“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首先,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和协调,促进共生主体之间的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探索基于多种介质的产教融合共生界面。其次,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储备。再次,企业应充分发挥其在协同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孵化中的主体作用,推动高校人才、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不断向产业领域扩散,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以及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最后,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桥梁和平台作用,以减少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因竞争性选择而带来的能量损耗
同时,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深化沟通协作,促进信息共享。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数字开放平台”,及时收集、发布校企合作相关信息,推进合作进程,提高合作效率。可以将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作为市域产教联合体一体化共生模式的重要载体,并不断完善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共治、共同参与、平等协商的格局。
2.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在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下,地方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利益分配状态接近“帕累托最优”。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的关键是确保地方政府、职业学校和企业三个主体中没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方能获得比其他主体更多的利益。因此,需要明确契约治理的重要性,确保地方政府、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权利与义务、投入与收益、利益与风险等方面,严格按照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作协议执行,使各方权益得到保障。但是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和周期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就需要在契约治理的基础上辅以弹性治理,即一种基于声誉、习俗、惯例的合作关系治理方式,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实现三方共赢,保证市域产教联合体顺利运行。
(三)优化共生环境,提升共生效能
共生关系并不是在真空的环境中产生的,而是共生单元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而相互作用所产生和发展的。共生环境相较于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来说是外生的,具有持续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1.营造正向共生环境。政府应积极介入,有效协同各方主体,引导其形成和谐共生的合作理念,推动多元共治,将转型的压力转化为创新的动力,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首先,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发挥集群效应,实现校企优势互补,释放协同创新动能,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其次,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满足社会多元需求。最后,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为根本,推进社会广泛参与、良性互动,形成互惠共生的格局。
2.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首先,加大财政经费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健全资金筹集机制,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类分级资金管理体系,多措并举强化资金监管,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其次,制定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出台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具体指导方案,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最后,建立结果导向的评价模式,促进教育与合作企业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等各方面要素的集聚整合、优势互补,构建功能完善的产教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技能培训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智彬.从公共价值创造的视角看市域产教联合体[J].职业技术教育,2023(16):1.
[2]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0-104.
[3]章晓明,南旭光.基于共生理論的校企合作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7(7):60-64.
[4]张元宝.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出路——共生理论视域下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21(10):82-86.
[5]许本洲,温贻芳,张慧波,等.产教融合联合体与共同体建设:路径选择与院校作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