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家长可以与教师进行即时、有效的互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基于此,文章指出,教师和家长要把握教育信息化时机,
以信息技术为桥梁,着力开展家校共读活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家校共读;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6-0071-03
曾几何时,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学生苦不堪言。大部分学生每天伏案到深夜,很少有阅读机会。“双减”政策落地后,搬走了压在学生身上的重重大山,学生因此获得充裕的课外阅读时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课外阅读要求,如第一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1]。
同时,《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锻炼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双减”机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达成预期目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体验的阅读活动[2]。大部分小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能力不强,很少参与课外阅读活动。由此可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监督和指导。然而大部分学生家长缺乏亲子共读经验,需要教师给予帮助。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沟通的桥梁,开展家校共读活动,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良好发展。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共读的概述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共读的内涵
1.家校共读
本文所说的“家校共读”,是指教师和家长在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引下,秉持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原则,一起监督、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活动。
2.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共读
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共读是指教师和家长将现代信息技术(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平台)作为“工具”,利用共享、讨论、活动等多样形式,共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共读的意义
传统的家校共读以单向沟通(教师向家长讲述课外阅读理念,提出课外阅读要求)为主,缺乏互动性[3]。
传统的家校共读难以使教师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开展课堂教学,也很难给予课外阅读指导,而学生的阅读情况自然不尽如人意。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共读可以很好地解决此问题。
首先,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家长开通了互动通道。简言之,教师和家长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可以进行密切互动。如教师可以利用多样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促使家长端正态度,重视课外阅读。教师也可以向家长传授多样的课外阅读方法,促使家长弥补自身课外阅读指导能力的不足。家长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获取良好的课外阅读认知和课外阅读经验。之后,家长可以规划家庭生活时间,迁移应用认知、经验,组织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促使孩子获得课外阅读机会。
其次,在学生体验课外阅读时,家长细心观察,依据孩子的表现,了解他们的课外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水平。之后,家长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主动向教师反馈具体情况。教师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基础上,发挥专业能力,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成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因此丰富了课外阅读指导经验,继续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并耐心且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指导,促使孩子解决现有问题,逐步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同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课外阅读计划,确保课外阅读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精心实施课堂教学,助力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锻炼阅读能力,继而更好地体验课外阅读活动,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阅读态度和阅读习惯。在阅读态度和习惯的支持下,学生会坚持不懈地体验课堂和课外阅读活动,获得多元发展。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共读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私人订制课外阅读内容
课外阅读内容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4]。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能接受的课外阅读内容不尽相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课堂教学、语文作业等,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情况。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家长应认真观察孩子表现,了解其阅读情况。接着,家长搭建在线平台,主动向教师分享了解情况。在在线平台上,教师和家长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作制订课外阅读内容,确保课外阅读内容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例如,在在线沟通的过程中,一名低年级学生家长提到自己的孩子喜欢读绘本。实际上,在与该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发现该学生读图能力较强。于是,教师和家长通力合作,为该学生订制个性化的课外阅读内容。教师聯系语文课堂阅读内容,为该学生推荐绘本《中华上下五千年:彩色插图版》《了不起的中国文化:孩子应该知道的国家宝藏》《中国神话故事:全四册》等。家长主动为孩子选购其他绘本,如《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大闹天宫》《欢乐中国年》等。这样的课外阅读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兴趣的保障下,学生不断进行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广度,锻炼读图、识字等能力。
在学生体验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认真观察,了解具体情况,继而主动利用在线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由此制订其他的课外阅读内容。如此做法能够始终确保课外阅读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契合。学生真正地获得课外阅读机会,并因此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读整本书,课外阅读正是学生读整本书的途径。与单篇相比,整本书阅读内容较多,用时较长,需要有明确的阅读计划[5]。课外阅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应自主制订阅读计划。但是,大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课外阅读受阻。家长要阅读孩子的课外阅读计划,发现问题,利用在线方式向教师反馈。教师则在专业素养的支撑下,助力学生发现计划中的问题,调整计划。家长要把握日常家庭生活时间,依据课外阅读计划进行监督、指导。
例如,教师借助在线平台,了解了一名学生的《鲁宾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计划。该学生准备利用半个月时间初读《鲁滨逊漂流记》,了解基本情况(鲁滨逊的个人信息、故事大致内容等)。在了解情况后,教师和家长进行在线沟通,明确该学生的计划漏洞——缺少对背景内容的了解,没有详细的阅读时间及相应计划,缺少阅读效果检验。对此,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家庭生活时间,帮助孩子完善阅读计划。在家长的帮助下,该学生制订了较为完善的《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计划(见表1):
表1
周一 阅读计划: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背景信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
思考问题:《鲁滨逊的作者》是谁?是哪个国家的人?在什么时候、根据什么写出了该著作?
周二 阅读计划: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目录,分析每一章的小标题,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考问题:作品一共有多少章节?每个章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周三、周四 阅读计划:翻阅《鲁滨逊漂流记》,了解主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思考问题:每个章节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周五 从今天开始,利用两周时间,每天读一章,概述基本内容
思考问题:(略)
在如此计划的推动下,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本书阅读,使用不同的方法认知阅读内容。家长借助思考问题,了解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促使孩子完善阅读认知。之后,家长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向教师反馈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依据了解的情况,设想新的阅读计划,并与家长进行交流,推动学生继续进行课外阅读。
(三)利用信息技术,弹性选择课外阅读时间
学生的课外阅读离不开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课外阅读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讲求因材施教。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不同,课外阅读时长也不同。教师和家长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弹性地选择课外阅读时间。
例如,一名家长反馈:“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后还要练习钢琴,锻炼身体,洗漱收拾,每天晚上九半点后才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但是孩子每天晚上十点就要上床睡觉,因此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课外阅读本身是一项碎片化的阅读活动。所以,教师和家长经过一番在线讨论,确定引导该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该学生利用睡前半小时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在半小时内,家长进行监督。同时,该学生要把握校内时机,利用课堂外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则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观察,了解他碎片化阅读情况。接着,教师和家长利用在线方式进行互动,合作确定课外阅读时间。该学生有了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真正获得了课外阅读机会。经过不断的碎片化阅读,该学生拓展了阅读广度,锻炼了阅读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学生课外阅读表现
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是教师、家长进行课外阅读评价的依据。在传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和家长分别采用观察法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之后大都采用描述法向对方交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描述时,教师和家长往往难免加入一些主观认知,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反馈缺乏客观性。手机、平板等可以记录学生真实的课外阅读表现。所以,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手机、平板等记录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获得真实资料,互相分享,借此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继而实施有效评价。
例如,在校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发现有学生利用课间时间自读课外书。教师用手机进行拍照、录像。之后,教师将照片、录像发送到班级微信群,赞赏这些学生的良好表现。这些学生的家长会了解自己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在家庭生活时间给予他们赞赏,同时给予他们课外阅读支持。其他学生家长会进行对比,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并以此为基础,采用适宜的方式指导孩子查漏补缺。甚至,部分家长会利用在线方式,向其他家长或教师寻求课外阅读帮助,丰富自身的课外阅读指导经验,进而践行良好行为,帮助自己的孩子进行课外阅读。
在家庭中,家长可用手机、平板电脑记录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观察并发现问题。家长可以将体现问题的图片或视频发送给教师,并和教师一起探寻问题成因。如教师和一名家长发现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不良,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很容易走神。针对此情况,教师迁移专业经验,教给家长阅读方法,如指读法、诵读法、批注式阅读法等。家长在掌握方法后,耐心地给予孩子指导。同时,教师把握课堂阅读时机,使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学生指读、诵读、批注式阅读等。在教师和家长的如此指导下,学生慢慢地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边阅读边思考,熟悉阅读内容,巩固阅读方法,锻炼阅读能力。
此外,教师整理反映不同问题的图片、视频,以及解决方法和学生改进后的变化,建立学生电子档案成长记录袋,动态地展现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在展示时,教师、家长、学生对比、总结课外阅读发展情况,由此确定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调整课外阅读计划,确保课外阅读活动有序开展。
三、结束语
教师和家长要把握“双减”契机,以《课程标准》中的课外阅读要求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制订课外阅读内容。在确定内容后,教师和家长携手引导学生灵活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弹性规划课外阅读时间,并利用在线方式记录、展现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实施教学评价,促使学生了解自身情况,主动践行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由此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习惯,增强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陈雯.信息化环境下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力的途径探讨[J].华夏教师,2022(33):17-19.
胡剑,胡莹.全媒体传播观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36(8):32-36.
吴明梅.网络环境下语文課外阅读指导策略剖析[J].文学教育(下),2021(2):114-115.
于丽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22(11):215.
蒋瑶丽.微信平台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开
展[J].华夏教师,2020(9):29-30.
作者简介:陈爱金(1979.6-),女,福建福鼎人,
任教于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