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品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从拓展阅读视域、活化阅读情绪、训练阅读技能三个角度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意在通过对以往常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格局的颠覆与革新,达到驱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学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嬗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6-0017-03
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组成,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抓手。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立足阅读教学的核心地位,对教学形式与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优化,不仅有益于语文学科思想引领、能力发展、素养提升等育人价值的凸显和发挥,还在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文章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案例依托,对有效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展开深入探析。
一、开阔学生阅读视域,夯实阅读基础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在持续积累阅读经验、积极参与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语文学习能力[1]。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要将丰富学生阅读经验、夯实学生阅读基础视为首要前提,通过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阅读材料与资源的方式,稳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从课内到课外的转移,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化,从浅层到深度的进阶。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便可实践“1+X”阅读教学模式,以课内阅读文章为“1”,立足课文主题,向课外实施“X”之文本的拓展,使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得到阅读视野的开阔与阅读经验的丰富。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一位小女孩为了生计在平安夜卖火柴,最终不幸被冻死的故事。统编语文教材将它选作课文时虽有所改动,但保留了故事的完整性与生动性,将小女孩所产生的四次幻想形象地呈现了出来。该篇课文既充分体现出了童话故事幻想性与趣味性兼备、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语言简洁活泼、表现手法丰富多元的特点,同时又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关于生命、尊严、自我价值等内容的深深思考,极具教育意义。通过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三年级小学生已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内容形成了笼統的认知,这便为小学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实践“1+X”阅读教学模式提供了抓手。对此,教师便可以以“童话故事”为主题,将更多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补充、融入学生的语文阅读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童话、群文阅读童话得到阅读视域的拓展与相关阅读经验的
积累[2]。
首先,在课前,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对比阅读安徒生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与《丑小鸭》”的前置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预习,初步梳理出两篇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感知到童话故事想象力丰富、故事性强、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
并自主完成对课文中生字词的认识与理解任务,获得语言文字经验的积累。
其次,在课上,教师可将教学重点集中在课文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四次幻想上,并联系与之相关的儿童绘本,利用绘本图文并茂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小女孩在四次幻想中所看到的情形与画面,在调动学生感官,增强学生感受的同时,使他们在绘本与课文插图的综合作用下实现对文中小女孩的感同身受,深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穷苦与命运的悲惨,以此有效激发学生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深同情以及对现在幸福生活的满足、感恩之情,发挥语文阅读的育人作用与教育意义。
最后,在课后,教师可以“我来编童话”为课题,为学生布置“改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课后实践作业,驱动学生带着“改童话、编童话”的目的更为广泛地阅读中外经典童话故事,如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使之获得更为深刻与丰富的童话故事阅读经验,学会在后续的语文阅读学习中,抓住童话故事拟人化的语言表达特点去推测童话故事的情节发展与童话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实现从浅层阅读到深度阅读的灵活过渡。
二、调动学生阅读情绪,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于年龄尚小,认知与思维尚未发展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影响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状态与成效的直接因素,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发展语文阅读能力、自觉调适语文阅读学习策略方法的原动力[3]。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关键育人导向、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定向培养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激发。教师可通过为学生营造优越、宽松的阅读学习氛围与环境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阅读情绪,从而实现自主阅读、主动阅读。
例如,在围绕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古诗阅读开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小学语文教师便可抓住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将深受学生喜爱的趣味元素以更灵活与巧妙的方式渗入古诗的鉴赏、吟诵与感悟三个维度[4]。
第一,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题西林壁》时,教师可在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题”“西林”“缘”等字词的含义,初步把握《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在游庐山后,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哲理诗后,借助微课教学技术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将与庐山有关的图像与视频呈现给学生。以其中气势磅礴的乐曲、宏伟壮观的庐山景色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将学生带入诗人苏轼的视角上,使学生实现与诗人的情通意达,全面理解诗文的含义,即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高耸入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与低处看,庐山的样貌与形态都各不相同;而人看不清庐山真正面目的原因,是身在庐山之中。
第二,在引导学生吟诵古诗《题西林壁》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探讨自己对该首古诗的鉴赏理解体验及在现实生活中从多个角度上观察事物的经验想法,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交流探讨中得到表达欲与沟通欲的激发,以此来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在这之后,小学语文教师便可立足学生的表达情况,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划分原则将学生组建为6人一组的古诗诵读小组,并为各个小组提供范读古诗的音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探讨与交流,完成对古诗诵读节奏的合理划分,具体如下:“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可顺势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多元吟诵古诗的学习活动,如男女同学对读、小组接龙读、全体学生“开火车”读……以多种吟诵方式促进学生对古诗多读多诵,以开放自由的古诗吟诵氛围与琅琅的读书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多重感官,使学生更为深刻与全面地理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描绘的庐山风景、所流露的真挚情感与所揭示的深刻哲理。
第三,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题西林壁》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在数学学科中所积累与收获的物体观察经验,为各个学习小组提供一个假山景观玩具,让学生迁移类比数学学科中画立体图形三视图的经验、美术学科中从多个角度画物体透视图的技巧及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观察庐山的方式方法,画出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俯视、仰视与平视七个视角上观察到的假山图像。一来让学生在观察、描绘中实现跨学科式的语文阅读学习,得到多元智能潜力的开发与挖掘;二来让学生在比较假山不同视图差异及共性的过程中,更为真切地理解《题西林壁》一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哲理,认识到只有从多个角度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才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进而得到古诗文阅读感悟的升华,主动生成积极挖掘古诗深意、广泛阅读哲理诗的兴趣与
意识。
三、训练学生阅读技能,渗透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项综合性与实践性极为突出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集中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运用能力与学习策略调适能力,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5]。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若想让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能够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除了要通过“开拓资源,丰富学生阅读经验”“优化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外,还要重视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理念思想的开发运用,可通过向学生传授、渗透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方法、技巧的方式,促进学生实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有效阅读、精准阅读。
例如,在指导学生围绕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文开展语文阅读学习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便可将多种能够精准导向学生深度阅读的技巧与方法融入其中。
《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撰写的写景散文,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独特韵味与美感勾勒了出来。通过阅读本文,学生不但能够积累许多与描写四季景物有关的词汇与语句,得到语言文字運用经验的积累,还能够掌握合理搭配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传递表露事物、景物之美的写作技巧。基于这一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与组织学生阅读本文时,便可将教学重心集中在读写结合上,以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为主要呈现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速读概括法与归纳比较法进行阅读。
第一,速读概括法。速读概括法是一种在快速阅读文章的同时,精准把握文章主要脉络与大意的速读方法。《四季之美》一文以时间为线索,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分别描绘了各个季节最美的景色,即春季的黎明、夏季的夜晚、秋季的黄昏与冬季的早晨。在指导学生应用这一方法进行阅读时,教师可在科学规划语文学习小组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驱动性学习任务“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最美的景色”,让学生在合作推进此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阅读速度的提升,学会一目十行地阅读,并学会用言简意赅的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进而得到阅读思路的梳理与阅读思维的清晰。
第二,归纳比较法。归纳比较法是一种侧重思维训练的阅读方法。在组织学生运用该方法阅读《四季之美》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将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可视化的工具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四季之美”为核心关键词,以先前通过速读概括而来的各段落主要内容为分支,绘制设计思维导图(如图1),使学生在思维导图工具的作用下,自主开展归纳比较文中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与冬天早晨四种景色之美的“读思结合”活动,并在感知体会其中美感的基础上,生成模仿课文语言表达方式与写景手法,以时间为线索,综合运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描绘自然景致景观的读写意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认读、理解、欣赏与评价文本逐步形成与发展而来的关键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是学生提升与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需具备的基础条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必要性与关键性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循序渐进”与“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原则,对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方式、状态与行为情绪进行科学调整,以此来更好地优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深度体会阅读意义的前提下,树立自主精进与调适语文阅读学习策略的意识,进而实现自主发展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王慧萍,王昀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分析[J].知识文库,2022(23):64-66.
狄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9):
170-172.
于桂芳.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7):21-23.
张慧.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3):69-70.
王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及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6):101-103.
作者简介:宋丽(1983.10-),女,白族,贵州毕节人,任教于毕节市七星关区第二实验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