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新 闵晓阳
[摘 要]文章以广西五所高校在校学生填写的5621份问卷为样本数据,运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从消费水平、心理资本、学业表现、就业准备四个方面挖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需求。结果表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经济困难,还面临着缺乏自信、希望水平较低、学习满意度低且压力大、毕业后打算不明确、就业压力大等困境。为此,文章从完善经济资助、加强心理辅导、提供学业支持和提升就业能力等方面探析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路径,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资助育人;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4-0101-04
高校学生资助是一项保民生、暖民心的工程,是党践行初心使命、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根据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1年,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925.77万人次,资助金额1450.40亿元[1],财政的大力支持表明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高度重视。2017 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构建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进入新时代,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从“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为了挖掘当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经困生)的真实帮扶需求,笔者以广西五所高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围绕经济、心理、学业、就业四个方面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基于实证数据支撑,探析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路径。
一、高校经困生划分标准
考虑到在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上,存在着“地区差异”与“标准统一”、“公开透明”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2],资助对象认定通常需要学生本人申请,当地民政部门提供证明,学校最终认定。是否被认定为经困生,与学生的个人申请意愿以及当地民政部门是否严格把关有关,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本次调查不采用登记入册的经困生名单,而是按照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进行划分。按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取整精确到“元”的总体水平,设立700元、2000元、5000元共三个分界点[3],将被调查对象分为四组,分别为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700元的特别困难学生、700~1999元的比较困难学生、2000~4999元的中等經济条件学生、5000元及以上的比较富裕学生。
二、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了广西五所具有代表性的本科高校,分别为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财经学院,主要通过问卷星平台,向五所高校的2017级至2021级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象选取遵循随机原则。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问卷从学生基本信息、消费水平、心理资本、学业表现、就业准备等方面进行调查。其中,消费水平参考月生活费,心理资本包括自信、希望、韧性、乐观四个维度,学习表现包括课后学习时长、平均学分绩点、学习满意度、学习压力这几个指标,就业准备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办公技能、毕业后打算、就业压力这几个指标。
本次调查选用Luthans的团队心理资本量表[4],经过征求学校心理中心老师意见,将量表题目修改为适合大学生作答的题目,并通过预调查删除个别影响问卷信度的题项,正式问卷包括自信(5题)、希望(4题)、韧性(5题)、乐观(4题),共计18题,采用李克特6级评分法,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赋值1~6分,总分18分~108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经过检验,各维度的Cronbachs [α] 均大于0.8,KMO检验的系数结果为0.956,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本次调查采用SPSS 25.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心理资本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的消费水平、学业表现、就业准备等方面用卡方趋势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6376份,其中有效问卷5621份,有效回收率为88.2%。5621名调查对象中,广西大学1619名、广西医科大学2574名、南宁师范大学1130名、广西中医药大学197名、广西财经学院101名,大五107名、大四366名、大三1330名、大二1668名、大一2150名,男生1318名,女生4303名,特别困难学生905名、比较困难学生2357名、中等经济条件学生1916名、比较富裕学生443名。
(二)消费水平特征
根据卡方趋势检验,家庭经济水平与月生活费呈中强度相关,Cramers V=0.312,P<0.001。特别困难学生倾向月生活费低于500元和500~1000元(调整残差值分别为15.9、9.2),占比分别是16.5%、68.3%,不倾向月生活费高于1000元;比较困难学生的月生活费倾向为500~1000元(调整残差值为12.1),占比63.8%,不倾向月生活费高于1000元;中等经济条件学生倾向月生活费为1000~1500元和1501~2000元(调整残差值分别为11.9、5.2),占比分别是43.3%、8.1%,不倾向月生活费低于1000元;比较富裕学生倾向月生活费为1001~1500元、1501~2000元和2000元以上(调整残差值分别为5.8、19.3、22.8),占比分别为45.4%、26.4%、14.2%,不倾向月生活费低于1000元。综上,大部分经困生月生活费相对较低,生活比较简朴。
(三)心理资本特征
如表1所示,经困生的心理资本水平较比较富裕学生相对更低,同时,在心理资本四个维度中,韧性、乐观在家庭经济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自信、希望在家庭经济水平上存在差异。根据多重比较结果,在“自信”得分方面,特别困难学生低于比较富裕学生,比较困难学生低于中等经济条件和比较富裕学生;在“希望”得分方面,特别困难学生低于比较富裕学生,比较困难学生低于中等经济条件学生和比较富裕学生。综上,虽然家庭经济水平和成长环境等客观条件处于劣势,大部分高校经困生仍能保持坚韧和乐观,但可能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条件受限,他们相对缺少挑战自我的机会和经验,具体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希望水平较低。
(四)学业表现特征
从学习压力看,根据卡方趋势检验,家庭经济水平与学习压力呈弱相关,Cramers V=0.038,P<0.05,特别困难学生学习压力倾向中度压力和重度压力(调整残差值为2.5、2.9),分别占比52%、8.5%,大部分经困生学习压力较大。从每天课后学习时长来看,家庭经济水平与课后学习时长呈弱相关,Cramers V=0.034,P<0.05,特别困难学生更倾向每天课后学习4小时以上(调整残差值为2.9),占比11%,但也有19.3%的特别困难学生每天课后学习时长小于等于1小时,这表明尽管学习压力较大,但只有小部分特别困难学生将压力转为动力,愿意投入较多学习时间。从学习绩点看,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学分绩点上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数据显示,特别困难学生学分绩点在2.5以下、2.5~3.0(不含)、3.0~3.5(不含)、3.5及以上的占比分别17.3%、38%、32.8%、11.9%,比较困难学生学分绩点在2.5以下、2.5~3.0(不含)、3.0~3.5(不含)、3.5及以上的占比分别18.1%、40.5%、29.7%、11.7%,有近五分之一的经困生存在学业困难。从学习满意度看,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满意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分组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均更偏向于一般满意及以下,其中,特别困难学生在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上的占比分别为1.7%、15.7%、40.3%、31.6%、10.7%,比较困难学生在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上的占比分别为0.8%、15%、41.5%、32.5%、10.2%。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经困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度不高。
(五)就业准备特征
从就业压力看,根据卡方趋势检验,家庭经济水平与就业压力呈弱相关,Cramers V=0.073,P<0.001,特别困难学生相对更倾向重度就业压力(调整残差值为5.2),占比20.8%,比较困难学生中选择重度就业压力人数占比15.4%,而中等经济条件和比较富裕学生中选择重度就业压力人数占比分别是13.6%、8.1%,可见,经困生尤其是特别困难学生就业压力相对更大。调查也发现,经困生不仅就业压力较大,同时在就业规划能力方面也较欠缺,特别困难学生对于毕业后打算很明确、比较明确、不太明确、很不明确的人数占比分别为5%、39.4%、48.4%、7.2%,比较困难学生对于毕业后打算很明确、比较明确、不太明确、很不明确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6%、40.6%、48.7%、6.1%,大部分经困生对于毕业后打算不明确,比较迷茫。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特别困难学生自我评价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人数占比分别为0.8%、16.7%、66%、13%、3.5%,比较困难学生自我评价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人数占比分别为0.6%、16.3%、68.9%、11.7%、2.5%,大部分经困生认为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一般及以下水平。在办公技能方面,特别困难学生自我评价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人数占比分别为1.8%、17.5%、62.5%、14.4%、3.8%,比较困难学生自我评价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20.6%、61.3%、13.1%、3%,大部分经困生对自己办公技能评价为一般及以下水平。
四、讨论与建议
(一)完善经济资助,解决求学后顾之忧
通过融“奖、助、贷、勤、补、免”于一体的多元经济资助体系,积极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号召,助学成效显著,有研究称经济资助能促进经困生知识、技能及健康等人力资本要素提升[5]。进入新时代,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相对贫困伴随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存在,而且由于广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高校学生大多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调查结果显示,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学生月生活费不倾向高于1000元,而中等经济条件及以上学生的月生活费不倾向低于1000元,经困生与非经困生消费差距仍然存在。因此,地方高校在拓展资助育人方式时,必须坚持经济资助中心地位不动摇,增强经济资助分配与使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并根据经困生的困难程度合理分配资助金额,避免经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
(二)加强心理辅导,有效提升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是21世纪初在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兴起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在成长與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也是可以改变和开发的,提升心理资本有助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6]。近年,积极心理资本视域下对经困生群体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资助实践工作也应紧跟理论前沿,以积极心理资本为教育导向,提升经困生心理资本。分析结果显示,高校经困生的自信和希望水平较低,需要加以针对性的改变和开发。一是普及心理资本知识。除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邀请心理专家进校做讲座,或利用网络时代优势,积极分享心理类讲座课程,开展心理类书籍赠送活动等。二是完善心理帮扶体系。构建以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主导、以院系心理辅导老师为骨干、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以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7],在经困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发现、疏导和治疗,把心理帮扶工作做在日常。三是加强心理资本自我提升实践。鼓励经困生参加素质拓展、成长训练营等校内外实践活动,累积经验,增强成功的信心和意志,提高心理资本水平。四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环境对心理资本塑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举办各类校园活动时应淡化经困生身份,警惕贴标签和区别对待经困生,否则容易导致他们出现逆反心理,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提供学业支持,关注学习发展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经困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其中有小部分经困生能够将压力转为学习动力,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但也存在小部分经困生对学习不太上心,学分绩点在2.5以下,可能存在学习适应性问题。有相关实证调查称经困生与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相比,其在学习适应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劣势[8]。因此,新阶段学生资助政策应当重视经困生对学习的期待与需求,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经困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供学业支持。首先,对于存在学业困难的经困生,应该加以重视并及时给予帮助,如通过学习资料赠送、团体学业辅导、一对一学业提升等方式提供支持,也可以通过建立学习交流中心、开展学业咨询服务等及时解决其学业困惑,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其学习满意度。同时,对于努力学习且成绩优异的经困生,高校可以建立学业发展激励机制,秉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规范选拔标准,完善选拔流程,公示选拔人员名单,为选拔出来的优秀经困生提供出国交流、继续深造等学习机会,避免学习成绩优异的经困生因家庭经济和资源等客观因素导致学业发展受限,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助力他们学有所成,使他们将来能够回馈社会。
(四)提升就业能力,助力做好就业准备
有研究称,经困生由于就业环境、社会偏见等原因,在就业市场上相对不占优势,并且由于家庭经济负担重,他们主观上更倾向于早日找到工作,早日分担家庭的负担[9]。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经困生就业压力相对更大,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点。因此,高校要重视经困生的就业问题,明确就业帮扶不是毕业季的“临门一脚”,而是功夫在平时的不断积累,应助力经困生做好就业准备。一是明确就业目标,做好生涯规划。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经困生不明确毕业后打算,而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讲座、行业人物访谈等,让经困生明确就业形势,充分了解个人的就业优势和劣势,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并全力做好准备。二是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大部分经困生的专业技能及办公技能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可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打造校内外兼职、实习平台,给经困生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其相应就业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三是掌握求职就业知识。受成长环境影响,经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偏被动,平时不好意思直接联系老师求助。高校可以打造线上求职就业信息交流平台,围绕就业常见问题如简历设计、面试技巧、岗位信息推送等构建主题模块,引导经困生提前了解求职就业知识,付诸实际行动,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五、结语
笔者通过对家庭经济水平不同的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高校经困生除了经济困难,还普遍面临着缺乏自信、希望水平较低、学习满意度低且压力大、毕业后打算不明确、就业压力大等困境。因此,文章就如何从经济、心理、学业、就业等方面对经困生提供针对性发展支持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高校优化资助育人模式、提升资助育人效果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21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OL].(2022-08-28)[2023-02-09]. http://edu.people.com.cn/n1/2022/0828/c1006-32513070.html.
[2] 吴海燕.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69-70.
[3] 李廣玉,蒋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行为特征与支持策略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5):118-123.
[4] LUTHANS F, YOUSSEF C M, AVOLIO B J. Psychological capital: 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5] 朱嘉蔚,朱晓妹,余文婷.经济资助对贫困大学生人力资本提升影响:基于江西省1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实证数据[J].教育学术月刊,2020(1):79-86.
[6] 都丽萍.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3(7):75-79.
[7] 马腾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0(18):30-31.
[8] 余鸣娇,徐吉鹏.新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效果的评估研究[J].高教探索,2012(3):128-131.
[9] 施旋,徐振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112-113.
[责任编辑:吴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