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1-08 04:46李博向燕袁静
大学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新工科思政教育人才培养

李博 向燕 袁静

[摘 要]与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侦查学等传统公安专业相比,公安视听技术专业缺乏成熟的专业建设经验。现实生活中,社会民生的迫切需求与公安专业现有技术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做好公安本科教育传统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优化整合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的专业布局、推进新工科背景下的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建设、培养和输送卓越的公安视听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公安视听技术;人才培养;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4-0126-04

随着视听资料作为一种新的证据类型被广泛应用于公安、检察、法院和司法等领域[1],视听技术人才需求增加。公安、政法院校承担着布局和发展新兴专业、面向行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当前,无论是公安刑事侦查部门,还是基层派出所都迫切需要视听技术人才。公安院校需要做好公安本科教育传统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推进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建设和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2],填补全国公安技术专业教育空白,解决区域公安视听技术、警务技术人才紧缺问题。将公安视听技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进行布局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能够从事公安视听技术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不仅能为社会治安管控、打击犯罪提供专业人才保障,而且能助推科技强警的长远发展。

一、新工科背景下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建设背景

随着天网工程、平安城市、雪亮工程的推进,基于视频监控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成为治安管控、交通管理、警务预测的有力手段。同时,随着数码产品、视听设备的普及应用,涉及录音、图片、视频等视听资料的案件逐年递增,公安视听技术成为预防和打击各类犯罪的又一新利器,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应运而生[3]。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正式在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公安视听技术。随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江苏警官学院等学校陆续新增公安视听技术专业或开设公安视听技术类课程,开启探索公安视听技术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征程。

为扎实推进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的总体部署,深化“四新”建设,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对卓越警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批适应现代公安行业需求的学科专业,推动公安院校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各公安院校亟须深入推进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建设,探索实践公安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公安视听技术作为新兴专业,具有典型的交叉性,不仅融合了传统公安技术类专业、侦查学、法学的基本特点,而且兼具了警務大数据技术、公安信息技术、视频图像技术、声纹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特点[4],符合“四新”建设要求。以实战为导线,培养专业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新型警务视听人才,是优化公安院校学科结构、提升公安院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有力途径。

二、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途径

相比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等传统公安专业,公安视听技术专业面临建设模式不够成熟、专业体系不够健全的现实问题。立足国家专业发展战略布局、结合公安教育实际,公安院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专业建设和卓越警务人才培养。

(一)深化公安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积极布局符合视听技术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公安视听技术专业

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改造升级传统公安技术专业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发展新兴公安技术专业,主动适应未来安防行业发展和社会民生所需的人才战略布局要求,是当前公安教育的重要使命。专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开展教学改革必须要抓好专业建设,地方公安院校要把专业建设和优化作为教育教学“新基建”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新工科建设、推进新项目实践;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公安技术与公安学专业、公安技术与新领域技术的分类发展,探索建立公安视听技术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按照《“十四五”平安中国建设规划》《公安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进一步加强视频侦查专业工作的通知》等要求,构建公安视听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新时代公安院校亟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公安院校作为公安人才培养的摇篮,开设公安视听技术专业,是公安行业开展视听技术工作的现实要求,是维护社会安全、履行责任使命的重要手段,是当前信息化警务模式发展、科技强警的必然趋势,是全面提升战斗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求。

(二)深入开展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公安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优化公安视听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公安视听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法治精神、警察职业精神,熟悉相关政策法律和技术规范,能系统掌握公安视听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开展现场摄影摄像、声像资料分析处理、声像资料检验鉴定、视频图像侦查等专业能力,能够适应警务工作职业化、实战化要求,能够胜任信息化背景下视听技术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需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指引,探索公安视听技术专业的新发展理念,切实以学生为中心,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关注学生学习成效,以产出为导向,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实施多元化教学,注重综合性项目训练,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警务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警营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科技伦理意识与警察职业道德素养。打造公安视听技术专业的质量文化,建设专业持续优化改进的闭环机制。

课程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在公安视听技术新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应重点优化知识体系、提升“两性一度”、夯实课程思政教育、强化实践教学。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具有极强的交叉性、信息化、智能化等特征,而目前公安视听技术的教学主要聚焦于对实战经验的总结和技战法的提炼上,缺乏系统性理论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尚不成熟。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应紧紧围绕“面向实战、贴近实际、务求实用”的理念开展教学改革,聚焦“视听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目标发现检验能力、信息化综合应用能力”三大核心能力,培养学生视听技术应用技能。围绕视听资料侦查实战核心能力培养,构建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程序设计基础、治安学基础、侦查学、痕迹检验学、刑事摄影与摄像、图像处理与检验、语音检验和视频侦查技术等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忠诚铸魂”与“务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课内容设置应包含视听信息侦查的基本知识、技战法等,并实时融入前沿的新技术、新应用,以此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实训内容设置以实战应用为导向,聚焦视听技术工作的核心环节,坚持“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案例教学、实战模拟训练等,切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课程思政贯穿公安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要立足公安院校办学特色,发挥警学融合、校局共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优势,深化“警、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育人机制[5]。积极完善公安机关、社会各行业机构接收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学生实践、实习的制度保障,建设教育、培训、科研、办案功能四位一体的共享型公安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和平台,构建协同育人项目实施体系,以公安行业、安防产业的最新需求助推警务技术人才培养改革。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多元统一的重要途径[6-7]。公安院校应发挥课程主阵地的作用,将思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授业与育人的有机统一。公安视听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始终坚持“公安姓党”、为党育才、为国育才,落实课程思政与公安院校政治建校、政治建警的总要求,在“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指引下培养“四个铁一般”的公安铁军。教师要通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品德塑造,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制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过程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育警铸魂”的公安教育根本任务,培养更多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创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指导下的公安教育教学方式,构建公安视听技术卓越警务人才培养模式

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建设需要以系统推进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为抓手,探索打破传统“小的全、小而散”的基于学科的院系设置模式。面向公安实战需求,建设与行业密切相关的教学组织,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大学科体系下的各专业实现深度交融,构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型卓越公安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做好教材体系建设。教材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剧本”。新专业建设之初会存在缺少成熟完整系列教材的情况,而新教材建设难度大、周期长。因此,公安视听技术专业要抓实、抓牢教材建设,优质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依据和知识传递的基本载体。

第二,做好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的双向创新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新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采用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方式,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新常态。积极探索以任务为驱动的目标分层级、教法分类别、学情差异化的教学设计。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创新指导方式,给学生留思考、留时间、留空间,创造创新环境,厚植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沃土。注重学生共性化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专业导师、研究方向、辅修课程的空间。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科创类项目训练,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深度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自主提升多维能力。教师需以现代警务信息技术为支撑,灵活运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其实战能力。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者,是卓越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要建立优秀校内教师及行业教官队伍。为应对校内专业教师短缺、培养周期长的问题,公安院校应发挥与公安实务部门协同育人优势,构建老带新、行业锻炼、培训交流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并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深入对口公安实战单位挂职锻炼,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占比。同时,聘请公安业务专家组建校外实战教学团队,遴选视听技术专家任驻校教官或课程辅助教官。以“四有好老师”标准培养教师团队,为公安视听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第四,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技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公安视听技术专业按照“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的层级式目标要求,探索“自主、协同、创新”三结合的分阶段实践教学设计,注重项目引领,开设设计型、研究型、综合型实训项目,探索教师科研成果服务教育教学的科教深度融合机制,建立校局实验室开放共享机制,构建校外公安实战单位见习、观摩、实习等实践模式,结合第二课堂和科技竞赛,激发学生对信息化警务工作的创新活力,从而培育具有法治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面对新问题敢闯会创的现代警务人才。

第五,强化学科交叉、科教融合。要注重公安视听技术专业的学科交叉性,把促进知识体系交叉、能力素质交叉作为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为学生参与跨学科学习创造条件。同时,要平衡好“专”与“博”的关系,为学生成长搭建“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架构。基于公安视听技术较强的专业性,建立公安院校与科研院所、公安科技部门的深度合作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工作室、行业实验室的工作,拓宽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

第六,加强质量监测和评估。针对公安视听技术的交叉性、实践性特征,将人才培养中以传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逐渐向过程性、持续性的评价方式转变。面向公安视听技术知识体系和实战应用的不同内容、不同环节,建立动态的、量化的以及多维度、多层级、多形式的考核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闭环。在终结性评价中,以实战案例为载体设计综合性的操作考核题目,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情况,避免所学与所用脱节。同时,创新设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评估方法:校内,通过学生科研项目监测数据、专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评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质量的变化情况;校外,通过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社会受众的评价,倒逼学校动态评估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优化培养环节。

三、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公安视听技术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深入探究如何全面构建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建设体系,是公安院校落实“四新”建设要求的现实需求,是新形势下发展公安特色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公安行业急需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的长期性重要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翟佳麗,王闯.新形势下公安视听技术学科建设的思考[J].林区教学,2021(7):44-47.

[2] 刘振天.“四新”建设是一场全新的教育变革[J].教育家,2022(22):6-8.

[3] 杨英仓.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思考[J].大学教育,2019(12):14-17.

[4] 蔡竞.视频侦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7(3):33-35.

[5] 叶东,陈春涛,李宗辰,等.公安视听技术专业校局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电脑与电信,2021(8):30-32.

[6] 秦冬杰.新时代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8(11):109-114.

[7] 孙晓冬,白雅楠.公安院校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以网络犯罪案件侦查课程为例[J].新疆警察学院学报,2022,42(1):64-69.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新工科思政教育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