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才培养契合专业认证的多元实效路径研究

2023-11-08 04:46刘景军史宝玉邓永平
大学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刘景军 史宝玉 邓永平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理念和专业建设标准,助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文章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分析数据统计各高校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对比普通院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提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成果产出导向的理念,对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从学校定位的辐射度、成果产需的匹配度、调研渠道的宽广度、核心课程的支撑度、实践环节的融合度、教学平台的保障度、校企育人的协同度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目的是在持续改进中逐步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工程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4-0122-04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之一 ——《华盛顿协议》,通过认证协会认证的工科专业,毕业生学位可以得到《华盛顿协议》其他成员组织的认可[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牵头,面向工程类专业,组织实施认证工作,这从战略发展的视角来看,可通过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来提升中国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从现实的视角来看,可通过提升成果产出质量来提高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能力。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参与度和导向性

高校需要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大胆改革,努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通过持续的改进,建立标准化的专业训练和质量监控机制,提高专业竞争力。工程类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和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任务,在融入行业轨道的基础上提升教育质量、加入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专业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融入国际工程教育的必由之路。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各高校参与认证的专业领域涵盖机械、材料等23个大类,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物理等87个专业。可以看出,各高校的认同度和参与度逐年递增,充分体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

二、工程类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认证启示

(一)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不高,需树立成果导向新理念

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存在周期性的滞后,原本应具备的超前预见性没有得到体现。《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做出了预测,为我国工程教育界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2]。部分高校顶层设计应有的引导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不高的问题较突出。

(二)要素支撑不充分,需构思课程设置新框架

部分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应不精准,关联复杂问题或前沿技术的课程设置存在滞后性或偏差。基于专业知识逻辑形成的课程体系框架,既要与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对接,重点突出工程标准和创新特色,又要符合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现状,突出专业传统特色和科研优势,更要保证有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有格局、能承担社会责任的育人目标。

(三)实践训练不到位,需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色

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训练不足。具体体现为实践课程设置比例偏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3];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产、教、学融合不够充分,没有深刻领会并融入专业认证理念和标准。应注重综合性实践科目的设置,将培养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素养教育融入其中,形成以实训为特色的产、教、学相融合的机制,逐步建立企业、高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提升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多元路径

(一)创建契合专业认证的三体联动协同育人模型

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形成多维联动的系统,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明确目标、具体培养途径和方式,以及人才实践效果反馈等。本研究构建了人才培养契合专业认证的三体联动协同育人模型(见图1),提出高校、企业和协会联动协同的理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提供系统科学的培养训练;企业是检验和应用人才的主要机构,也能最直观地反映市场需求;而协会起到将前两者融合的作用,及时发现并整理社会的需求变化,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行业人才的针对性需求,制定专业认证的程序和标准,为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

(二)构建契合专业认证的科学人才培养体系

1.契合市场需求,凝练人才培养特色

高校要围绕培养国家和区域建设者的服务方向进行定位,同时要契合学校办学类型和资源,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凝练特色。齐齐哈尔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实践过程中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为“四重”,即重品德、基础、实践和创新精神,同时兼顾现代制造业对创新型、智能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养符合行业技术领域需求的工程人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见表1)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宗旨,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对标高级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行业要求,适应新材料行業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瞄准石化、能源、材料等领域人才缺口,在与社会经济及行业紧密相连中巩固和凝练专业特色,确立了面向材料、化工、能源等领域培养从事高分子材料相关的技术开发、材料制备、加工成型、分析测试、质量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的目标。类推工程类其他专业,均需要跟踪关注成果产出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凝练和培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并在教学中增强人才的竞争力。

2.持续改进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可执行教学文件,其修订工作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和培养能力等原则,坚持动态性与周期性相结合,做到行业研究与校友反馈相结合。周期性修订方案需要拓展调研渠道的宽广度和辐射面,修订方案的主体部门要建立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专家跟踪、反馈、评价机制(见图2),面向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行业专家等群体进行调研,采取问卷、座谈、走访等调查方式,广泛收集建议并进行数据分析,反向对照和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客观、多元的信息来源;要拓宽和延伸调研渠道,形成信息反馈机制,尊重校友和专家的宝贵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及现代工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目标再明确和支撑点再设计,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具前瞻性、更合适、更科学。

3.围绕学生主体,优化有支撑力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设计丰富的思政课、专业课、技能课、素养课等模块化课程平台,突出核心专业课和创新能力课。教育部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文件要求从严格管理的层面,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4]。高校既要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又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和产教协同育人导向;要基于OBE教育理念并符合工程教育知识体系和标准的要求,优化核心课程的设计与组合,突出实践与创新的专业特色,建立强基础、重实践、重创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支撑培养目标;要从体系规划的维度设计课程模块和结构,将课程主要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教育方向选修课、应用性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五大模块;从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层面奠定学科专业基础、工程基础,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专业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同时在课程体系上建立模块化、系统性的关系结构,设置合理的课程类别比例,核心课程、实践特色课程的比例分别占53.9%、20.1%,特色鲜明的课程结构比例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

(三)构建契合专业认证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

1.探索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拓展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途径,需要深入的思考和长周期的实践。齐齐哈尔大学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会学善用的专门人才,坚持成果产出导向,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科学的专业发展思路。一是面向材料大类,选拔有专业志愿的学生开设“英才班”,设计实施单独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厚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理论研究和科研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本科阶段实施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建立师生教学关系,由导师帮扶学生规划学业方向、设计专业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让学生接触研究性、创新性的实验,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组织基础;三是聚焦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课内强化加课外特色引领的培养机制。同时,学院集中组织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品牌项目活动,采用早宣讲、早结对的帮带方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导师团队和稳定的管理机制。学生参与了项目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所获得的诸多省市级奖项充分证明了品牌建设的效果。

2.建设体系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建设体系化的实践教学平台,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资源配置高效结合。一是建设专业认知实践平台,设计认知性实践环节,通过参观认知、劳动熟知、参与深知的渠道让学生了解专业。二是设置专业基础技能实践,通过化学类实验室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室协同建设,形成连续性的实践教育平台。三是加强专业专长技能实践,依托毕业设计的选题前序分解课程设计、专项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引领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等,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四是加强训练操作技能实践,合理设计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的时间节点和时长跨度,形成连续性参加社会实践的机制,促进学校与企业、专业与研发、学生与工程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五是拓展协同创新实践平台,以成果转化为导向,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申报、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增加向行业龙头、规模企业学习的机会,促进学院与企业开展协同育人的深度合作。

3.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

根据行业标准和领域技术需要,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加強基础教学;通过与企业的对接融通,加快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实现内容的深化和形式的协同。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当下高新技术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较多,需与高校通力合作。高校需要借助企业实践研发平台的优质资源,面向企业设置问题导向的课程及设计对应的教学内容。通过产教融合,实习学生参加企业的课程培训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高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方式向企业提供培训课程,以此形成校企共建共享的培训模式,逐步丰富教学与生产深度融合的内容。二是拓展实践教学空间范围,继续提升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拓展学校和企业间新型的合作机制。鼓励专业教师阶段性到企业挂职,在生产实践中提升研究能力,补足双师型教师的工程训练课;改革实习模式,将毕业班学生提前送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时做好时间上的规划,延长学生在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的时间,实现跨寒假的连续性实习模式;教师带学生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为校企在科研业务领域的合作提供结合点。通过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教师提升了教学和科研水平,毕业生也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社会需要,高校需要全面加速工程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深入理解工程教育内涵和评价标准,夯实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培育工程能力训练的专业特色,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简介[EB/OL].[2023-02-16].https://www.ceeaa.org.cn/gcjyzyrzxh/gyxh/jj/.

[2] 陈晓明,郑丽梅.制造强国战略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解读《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J].江苏教育,2017(44):23-25.

[3] 丁子珊 ,钱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7(4):20-2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10-12)[2023-02-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责任编辑:周侯辰]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m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课程改革
信息类专业硬件基础实践的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