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2023-11-08 03:15关北光
大学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改革

关北光

[摘 要]为高中教育培养高水平师资,是高校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使命。时下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校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几十年来变化不大,教学理念较落后,课程设置的部分内容脱离实际需要,导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所学理论与实际需要相差较远,不能满足高中教育的需求。为此,高校应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强化教育实践研究能力,形成新的培养体系,以凸显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色。

[关键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4-0036-04

2009 年3 月,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1]。 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是目前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但是,这些高素质人才在逢进必考的进人制度下,经常败下阵来,究其原因多是教育教学能力不合格。

一、挑战:高中教育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培养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高中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理解、运用,就不可能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也不可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更难以适应基于学科素养的高考形式。

(一)新理念是高中课程改革的生命线

高中课程改革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升学率”导向。2017版(2020年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政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 因而,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

2.课程观。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要求把知识作为获取方法和形成能力、品格、价值观内容的载体。强调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概念,以及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性,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3.教学观。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学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注重生活应用情境的创设,使教学内容情境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落实。

4.质量观。新版高中课程标准与以往不同的是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分级细化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从而完成“怎么评价”的问题,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

(二)课程意识是高中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意识主要是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包含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意识等方面。课程意识主要关注课程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的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即“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学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即 “怎么教”的问题[3]。因此,不能一味地只教教材而忽视掉课程的教育价值。备课要从备教材转到备课程,要从过度注重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转变,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强调课程与生活实际、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强化知识的应用性。

(三)教学设计能力是高中课程改革的硬功夫

高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整体性,以主题为引领,开展大单元教学改革。以完成真任务、解决真问题,转变课堂的教学形式,变革育人的方式,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课程教学设计不是一个个孤立知识点的设计,而是围绕课程主题将相关知识结构化,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元[4]。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点不是学习的单位,教学的形式也不是以教知识点为中心,而是以大任务、大问题(真实的)来组织课堂教学。构建真实问题的教学情境,以学习学科核心概念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四)教学研究能力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保证

新高考形式倒逼高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育是專业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提高对教育、学生、课程、教学、评价等专业性的认识和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借助校内外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学习共同体,解决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问题,实现教育跨学科整合的目的。

二、问题: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滞后于高中课程改革

目前我国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与高中教学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明显滞后于高中新课程改革。

(一)教育理念滞后

从整体上看,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对高中新课程的理念认识比较模糊。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的发展关注不够,只致力于自身的专业研究和教学工作。部分学生前期为了备考研究生,经常以各种理由不参加院校组织的正常教育实习,因而多数学生即使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对基础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的课程改革情况也了解不深,或者说一知半解。而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的研究生对高中教育的课程改革更是不了解。这就使教师和研究生的能力离社会的需求相差较远。

(二)课程设置的职业化不足

一个优秀的中学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研究能力都需要教师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对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和强化。但事实上,基础教育所需的教师基本能力在本科教育阶段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与培养,其在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中,突出表现在:

1.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差异性不大。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由于学生从业的意向不同,在课程的开设方面本应当有所不同。但事实上,一些学校除了缩减了学术性课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与学术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5]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化、职业化特色不突出,远没有达到引领或推动高中教育发展的要求。

2.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部分内容脱离实际需要。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早在2001年初就已经展开了第八次课程改革,教育部也相继颁布了2001年版、2011年版、2022年版课程标准。尤其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较以往有较大的区别,更多强调的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课程标准需要从业教师具有解读课程标准的能力及课程的理解力,在教学中需要基于核心素养落实育人方式的转变等。但是,部分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行动迟缓,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需要,既不研究新的课程标准,也不关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教育教学。学校层面缺乏相应的措施,教师缺乏相应的研究,学生缺乏相应的接触和实践,导致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虽然名头是“高层次人才”,但由于其知识能力脱离实际而很难就业。

3.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利于培养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所需要的高素质教师。从逻辑上讲,高校是引领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发展的教育机构,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本应站在人才培养的顶端,为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输出“高层次”“专业化”的人才,以解决或矫正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发展中的偏差,从而促进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发展。但由于极少数高校自身观念的固化,割裂了与基础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的联系,只注重学科知识和研究的技巧,参与社会实践“走过场”,无心关注社会实践问题,相对封闭地办起了“象牙塔”,脱离了社会需要。一些学生走出校门后一缺乏理念,二不会思考,三不能解决问题,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反映出高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中的“不合理性”。

(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方向有偏差

专业硕士研究生也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6]。 学术研究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的能力训练,它不仅是学术研究能力的体现,更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反映。高校本应为不同类型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训练场,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主要以教育实践为研究范畴,而学术硕士研究生应以创新为研究方向。但目前,部分高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学术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方向上没有太大的不同。2013年发布的《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指出:“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7] 。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论文的选题上却与学术硕士研究生趋于雷同[6]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即目前仍是一个导师既带学术硕士研究生又带专业硕士研究生。一些导师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背景,在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做课题或项目研究时容易偏离实际问题的需要,使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方面缺乏对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不知道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究竟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既没有这方面的训练,也无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其研究也就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最终导致他们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中很难挑起重担,无法达到推动教育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对策:适应高中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改革

高中教育和基础教育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就业领域。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如果脱离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高校硕士研究生教育就会失去办学的方向,也会失去办学的动力。为了进一步引领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业质量,高校应从自身观念、课程设置、知识结构、研究方向、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明确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

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能够将知识应用到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6] 。设立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类别,目的就是解决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明确了这一培养目標,高校就应该更新已有的教育理念,主动研究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培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把论文写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实践中。

(二)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需要一系列专业化知识体系的支撑。按照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高校重构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是当务之急。可通过增设课程标准研读、学习方法研究、学习心理学研究、作业研究、高考研修、教学评价研究等课程,强化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的使命。

(三)完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

胜任教师岗位,教师首先要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其次要具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高校是培养师资的摇篮,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输送优秀师资的任务。因此,在区别专业属性的关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方面要与时俱进,改变被动“跟跑”的现状,切实做好高校引领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发展的工作。高校应增加教师教育内容的课时,强化教师教育基本功,严把教师教育学业质量关,突出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的能力。

(四)强化教育实践研究能力

“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高校在提高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同时,应强调教育实践的研究能力,紧紧围绕解决课程“五育”并举、学生“阅、思、达”能力、课程指导能力、学生深度学习、转变思维方式、跨学科融合等一系列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高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的站位。

总之,高校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走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前面,把培养能力强、素质高,能在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独当一面,起到引领或推动作用的人才作为己任,查找和弥补自身的不足,积极投入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课程改革当中,争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流砥柱。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2] 田心铭.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J].红旗文稿,2018(19):4-7.

[3] 百度百科.课程意识 [EB/OL].[2023-02-20].https:

//baike.baidu.com/item/%E8%AF%BE%E7%A8%8

B%E6%84%8F%E8%AF%86.

[4] 崔允漷.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助力各国进入“素养时代”[J].上海教育,2021(32):22-25.

[5] 郑湘晋,王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15-19.

[6] 马健生,陈玥.专业学位教育中学术能力培养的错位问题检视[J].教育研究,2015,36(7):40-48.

[7]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EB/OL].(2013-11-13)[2023-0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311/t20131113_159870.html.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教育改革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