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

2023-11-04 15:25张其庆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15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张其庆

【摘要】随着新课改教学任务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各学科的教育工作目标及教育重点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更新.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逐渐由以往的提高学生成绩转化为培养学生思维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奠定学生基础、丰富学生体验、引发学生思辨、调动学生兴趣、点燃学生热情、延伸学生困惑、强化学生能力七个方面分析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引 言

对于当代小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思辨能力是促使其发展思维、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教师需要聚焦于思辨能力的培育,主动创新教学手段并优化教学理念.具有较高的思辨能力,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条件.思辨能力较强的学生所呈现出的学习质量与学习能力要远远优于思辨能力较差的学生.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促使学生发展自身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使之有效增强自身的思维素养与核心素养.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跳出传统教学理念的固有局限,不能只将教学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学生的成绩方面,而要侧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一、遵循教育原则,奠定学生基础

第一,教师要遵循多元对话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与之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识别能力的逐步增强.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意识到,师生互动并不是简单的聊天,教师需要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内在想法以及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吸收情况,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与教学进度.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贯彻主体性思想,要全过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对话方式,以多元对话的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

第二,教师要遵循思辨融通原则.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难度偏低,并且包含着丰富的图形元素,在数字与图形的有效交织下辅助学生强化自身的数学思维.并且,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教师需基于思辨融通视角,合理地创设与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在图形与数字的有机结合下,展开自主探究,更进一步体会知识点背后的深意.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有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需要基于促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以促进其思辨能力的稳定发展.

第三,教师要遵循问题统领原则.俗话说,思源于疑.问题是驱动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重要工具.教师要统筹兼顾,构建完善的教学框架与概念框架,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线索.并且,问题统领思想的形成,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助力学生创新能力的稳定发展.

二、合理创建情境,丰富学生体验

思辨是两个个体,但二者之间又不可分割.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思、辨进行探究,明确两者的核心要点.其中思指的是学生的思考,是其在接收到新的知识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只有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探究,才能够对知识形成有效接受,并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相比于思,辩是一种外显性的行为,指的是学生将思过之后形成的知识认识,以多种不同的形式进行外显,以加强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及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成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积极重要的影响.并且,思辨会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内思与外辩的习惯,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但综合来看,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对较薄弱,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思维无序而无法正确地推导知识形成逻辑,无法对知识形成有效掌握.基于这一前提,教师需要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引发学生的质疑,促使学生有层次有条理的划分知识结构,掌握知识内涵.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对于余数的性质与特点,很多学生无法自发的形成理解.那么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小活动,创建实践情境,引发学生的质疑.比如,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若干棉签,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棉签拼出正方形,直至手中棉签无法拼出一个完整正方形.实践操作后,学生会发现手里剩下的棉签数量只有三种可能:一根、两根或三根.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手中剩余的这几根棉签是否还可以拼成一个小正方形,如果再给你一些棉签拼成正方形后,你手中的棉签是否会超出4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无论如何手中的棉签都无法超出4根,从而使之了解余数的概念,也能够感受到余数性质,也就是余数永远要比除数小.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很快对知识形成理解.教师也可进行变式,鼓励学生分析,:如果用你手中的棉签摆成三角形,那么可能会剩下几根棉签?如果摆成五边形,你的手里会剩下几根棉签?教师利用实践情境与变式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丰富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在迁移知识的过程中推导数学结论,并强化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辨

问题是驱动学生思考,指引学生发展思辨能力的重要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打造完善教学体系,必须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利用问题对学生加以有效驱动.

教师要注意所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与开放性,不能只集中在对或不对,是或不是,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为其思辨能力的发展提供充足助力.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字”时,教师可以提供问题引导:假如现在老师的手里有40只花,语文老师手里有10枝花,音乐老师手里有50枝花,那么哪位老师手中的花最多呢?为什么?当学生能够回答出正确的答案时,教师可以初步判定学生对于数字的大小已经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可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继续对学生加以引导: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音乐老师手里一共有多少只花,但是知道音乐老师手里的花是最多的,那么你觉得音乐老师的手里会有多少枝花呢?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对于学生来说,会因此而产生較高的探究欲望,会主动表达自己的猜想,整体教学氛围会相对较为热烈.而教师也可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将自己想到的一些答案书写下来,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在与其他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整体学习活动的思辨性质.总而言之,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可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提供人文关怀,调动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学科有较高的工具性价值,但在立德树人环境中,其自身的人文价值也逐渐凸显.所以,教师不仅要注重传递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要适当地提供人文关怀,并驱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进而为自身思辨能力的发展提供养分.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是教师需参考的首要教学准则.教师要尊重学生彼此之间的个性差异与能力差异,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尊重与信任、爱护与关心.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视角,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要立足学生的需要,为其提供适当的教学辅助.同时,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时,教师要考虑特有的教学条件与学生当下的社会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认识,以融会贯通的手段,大概率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培养及思辨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要立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创新教学手段及教学活动,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在浓郁兴趣的支撑下产生学习主动性,进而主动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思辨意识.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便可创建生活化的情境,鼓励学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哪些场景会出现百分数,这些百分数有什么样的作用.有的学生会联想到在超市的打折提示板上会有百分数,有的学生会联想到在很多统计报告中会出现百分数.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要及时表达肯定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以此提供潜在的人文关怀,并可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学习体验,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下,拓展思维,强化思辨能力.

五、开展思辨讨论,点燃学生热情

前文提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友好互动,但如果互动只存在于师生之间,那么对于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来说,并不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准则,要注重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要注重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小学生虽然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能力差异或认知差异,但大多在思维方面形成的认识比较统一.在教学期间,学生会站在统一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并提出不同的想法意见,达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不同的思辨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辨讨论,在讨论中点燃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教师可先不急于引导学生了解角的类别,而是可以拿出不同的角,鼓励学生探究这些角可以如何分类.有的学生指出可以按照角的大小,有的学生指出可以按照角的多少,有的学生指出可以按照角的长短.关于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不必判断对错,而是要求想法一致的学生自动组成一组,展开辩论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要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也会因此而明确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辩论活动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与思维开放性,促使学生思辨能力得到有机发展.

六、捕捉生成资源,延伸学生困惑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工作中,学生彼此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思维认识差异与知识基础差异,比如面对统一的知识点,部分学生可能当堂理解掌握,而部分学生会呈现出明显的吃力状态;在面对数学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快速地给出解答思路,而部分学生可能会过多地依赖教师,人云亦云.正因为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以教师可以接收到很多生成性资源.对于这些资源,教师应着重把握,利用资源进行教学,拓展延伸学生的困惑,通过适当的启发鼓励学生参与思辨,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讲解间隔排列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道练习题:现在有20棵树,每两棵树中间要种植一个小花丛.那么在这20棵树中要种植多少个花丛?整道题目的正确答案为19个,但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认识差异而得到错误的答案,21个.对于学生产生的这种生成性资源,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一次思考,或者利用画图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答案.很快的学生會通过画图,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对其加以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明确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在因势利导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得学生在自主创造的探究条件下开展数学研究活动,在明确问题以及问题产生原因的环境中加深知识理解,强化思辨能力.

七、渗透数学思想,强化学生能力

在小学教育工作中,运算规律是学生需掌握的一大学习技巧.由于很多运算规律都比较抽象复杂,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会承担着较高的压力.在指导学生学习运算规律时,教师可适当地导入数学思想,基于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由抽象过渡到具体,由一般过渡到特殊,在有效的归纳推理下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为了让学生客观地感受这种运算规律的特点,教师可提前设计特有的数学模型:已知某学校四年级共有6个班,三年级共有4个班.学校要给每个班分发20根跳绳,那么三、四年级需要分发多少跳绳?已知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50套衣服需要花多少钱?列出这两道问题模型后,要求学生列式计算并观察比较.在整个问题引导中,教师很好地渗透了乘法的思想,并使得学生能够基于本质理解运算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用自己可以理解的方法尝试展现运算律.如有的学生会用符号表示,有的学生会用字母来表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于模型思想能够形成初步的感知,自身的学习思维也会更加清晰,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数学思辨能力.

结 语

从立足现代育人思想角度分析来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促使学科育人价值的充分展现.教师需要在原有的教学理念及手段基础上做好创新工作,要把握学生差异,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要设计教学问题,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除此之外,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讨论活动,并发挥学生的生成资源价值,能够在教学中全面渗透数学思想,让课堂充满思辨气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秀娟.思而深刻 辨益智慧———浅析小学数学思辨式教学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2(28):10-12.

[2]范久田.小学数学教学中思辨意识培养的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2(23):49-50.

[3]李衡.课堂因思辨而精彩———浅谈小学数学思辨课堂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22(21):1-4.

[4]蒋洁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2(03):178-180.

[5]张海生.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2021(12):38-39.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大学英语写作思辨教学策略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