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 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2023-11-03 03:39黄海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椎间隙椎板双侧

黄海

(临沂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山东临沂 276000)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由关节突关节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等原因引起的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内变窄,以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1]。临床治疗LSS 的方式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手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解除疼痛。双侧减压术是治疗LSS 的常规术式,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双侧椎板开窗减压对后方结构破坏加重, 后期可能导致竖脊肌、多裂肌萎缩[2]。近年来,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疗效十分显著。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临沂市人民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86 例LSS 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究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 对其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纳入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 例LSS 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组(n=43)与研究组(n=43)。传统组中男性22 例,女性21 例;年龄65~71 岁,平均年龄(68.42±8.71)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4.18±1.23)年;狭窄段:L3~4段2 例,L4~5段40 例,L5~S1段1 例。研究组中男性20 例,女性23 例;年龄65~73 岁,平均年龄(69.06±8.89)岁;病程3~6年,平均病程(4.20±1.37)年;狭窄段:L3~4段3 例,L4~5段39 例,L5~S1段1 例。 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LSS 的诊断标准[3];单节段病变;CT、X 线等影像学特征明显; 采取保守治疗>3 个月,症状无效缓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腰背部软组织或椎间隙出现感染;脊柱严重畸形;病理性脊柱疾病;脊柱滑脱超过Ⅰ度;有既往脊柱手术史。

1.3 方法

传统组行传统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术。全身麻醉,取俯卧位,腹部悬空,影像学确定责任节段定位椎间隙,于双侧棘突旁做3~3.5 cm 切口,剥离腰部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显露并切除上位椎板下缘及关节突关节,咬除黄韧带,清除脂肪组织,暴露硬膜外侧缘和外侧椎间盘,牵开神经根和硬膜囊,解除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压迫,将损坏的椎间盘切除。 止血缝合。

研究组行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 全身麻醉,取俯卧位,腹部悬空,影像学确定责任节段定位椎间隙,选择症状严重一侧椎间隙旁开棘突中线2~3 cm 处做切口,剥离一侧多裂肌,识别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缘,去除上位椎板骨质至黄韧带头侧及下方椎板骨质至黄韧带尾侧。 分离并切除黄韧带,暴露椎管及同侧椎间孔,牵开硬膜囊与神经根,经椎间孔切除突出椎间盘。处理椎间隙及终板,扩大该侧神经根管。调整床位向对侧倾斜30°,进行对侧减压(经棘突根部),分离棘突中线椎板与硬脊膜结合部的间隙,去除椎体棘突基底部部分骨质,以扩大中央管,剥离硬膜囊,去除对侧肥厚黄韧带、增生部分上下椎板里层骨质、关节突内侧骨质,以扩大对侧神经根管,彻底松解硬膜及对侧神经根。 恢复床位,将术中咬除的骨质修剪成颗粒状,选择型号合适的椎间融合器并填满骨粒,植入椎间隙,并于椎体前方填充打压自体颗粒骨。 确定融合内固定良好后,电凝止血缝合。

1.4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7 d、6 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评估,评分范围0~10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最痛。(2)腰椎功能:术前及术后7 d、6 个月,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进行评估,量表包括疼痛、站立、提物、睡眠、旅游等10 项,采用0~5 级评分法,腰椎功能与ODI 评分呈负相关。 (3)减压效果:术前及术后7 d、6个月, 采用德国西门子MRI 诊断仪检测硬膜囊横断面积(DSCA)。(4)脊柱稳定性:术前及术后6 个月,采用X 线测量椎间隙前缘高度(VH)、椎间隙后缘高度(DH)。 (5)术后并发症:包括硬膜囊撕裂、腰椎不稳、多裂肌萎缩、腰椎活动受限、神经损伤等。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VAS评分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减压效果比较

术前,两组的VAS、ODI 评分、DSCA 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6 个月,两组的各项指标均改善, 且研究组的VAS、ODI 评分均低于传统组,DSCA 大于传统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LSS 患者VAS 评分、ODI 评分、DSCA 比较(±s)

表1 两组LSS 患者VAS 评分、ODI 评分、DSCA 比较(±s)

注:与同组术前相比,*P<0.05;与同组术后7 d 相比,#P<0.05

组别传统组(n=43)研究组(n=43)t 值P 值VAS(分)术前术后7 d术后6 个月ODI(分)术前术后7 d术后6 个月DSCA(mm2)术前术后7 d术后6 个月5.85±1.02 5.77±1.01 0.366 0.716 2.75±0.55*2.06±0.51*6.032 0.000 1.26±0.44*#0.88±0.19*#5.199 0.000 34.98±3.64 34.95±3.62 0.038 0.970 18.02±2.33*16.22±1.88*3.943 0.000 11.24±1.26*#9.07±0.36*#10.859 0.000 44.59±5.17 45.61±5.48 0.888 0.377 92.06±11.61*98.54±13.23*2.414 0.018 120.31±17.51*#129.77±20.89*#2.276 0.025

2.2 两组脊柱稳定性比较

术前,两组的VH、DH 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两组的VH、DH 均增加,且研究组的VH、DH 均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LSS 患者脊柱稳定性比较[(±s),mm]

表2 两组LSS 患者脊柱稳定性比较[(±s),mm]

注:与同组术前相比,*P<0.05

组别VH术前术后6 个月DH术前术后6 个月传统组(n=43)研究组(n=43)t 值P 值6.23±1.17 6.30±1.20 0.274 0.785 9.67±1.65*10.82±1.84*3.051 0.003 7.68±0.87 7.74±0.88 0.318 0.751 11.30±1.36*12.66±1.67*2.330 0.02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LSS 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手术是治疗LSS 的只要方式,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但传统双侧减压术中,长时间剥离与牵拉双侧多裂肌,可能损伤局部肌肉组织,影响神经支配能力,造成术后竖脊肌、多裂肌萎缩[4]。而且,术中关节突关节和韧带的切除,会降低腰椎稳定性,破坏腰椎的生物力学性能,尤其减压范围过大时,影响骨质稳定性,术后发生腰椎失稳的风险较高[5]。 本研究中,传统组术后发生1 例腰椎不稳、1 例多裂肌萎缩。在此基础上进行TLIF, 将咬除的骨质修剪成小颗粒骨填入椎间隙,可有效防止腰椎不稳的风险[6]。

近年来,有医者对双侧减压技术进行改良,尝试通过剥离一侧椎旁肌肉完成双侧椎管减压,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保留椎板、椎旁肌、黄韧带等结构组织,将对脊柱后方的广泛损伤降低[7]。 张晗硕等[8]的研究指出,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LSS 的责任节段稳定性较好。刘金龙等[9]的研究指出,经一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 治疗LSS 的疗效与Open-TLIF 相当。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7 d、6 个月的DSCA 大于传统组,术后6 个月的VH、DH 均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 的减压效果及脊柱稳定性要优于传统减压术。这是因为,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 选择从症状严重的一侧入路,尽可能减少了肌肉剥离的范围,避免术中器械对肌肉的牵拉、分离导致肌肉萎缩,或对多裂肌的支配神经造成损伤, 从而减少椎旁肌萎缩的发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此外,TLIF 术中在椎间隙中植入咬碎的骨质,尽可能保证椎板的完整性,有效预防了术后腰椎失稳的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7 d、6 个月的VAS、ODI 评分均低于传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 能有效减轻疼痛症状, 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恢复。 王会旺等[10]提出,单侧入路双侧减压联合改良TLIF 单侧内固定能显著降低LSS 患者术后的腰腿疼痛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咬除棘突基底部时应注意仔细剥离硬膜囊,以免损伤,且LSS 患者多存在硬膜囊贴附紧密、粘连,切除过程中, 减压时要先剥离椎板与黄韧带再分离硬膜囊,分离后再切除黄韧带;(2)将椎间盘组织清理干净再进行融合术, 避免融合器挤压残余的髓核组织,损伤神经根;(3)避免反复多次牵拉分离硬膜和神经根,以免造成出血。

综上所述,LSS 患者行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减压的效果及脊柱稳定性均较好,术后疼痛程度轻及腰椎功能改善明显,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椎间隙椎板双侧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改良CT测量法在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中的应用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应用双侧髂腹股沟游离皮瓣修复双手背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椎板棘突切开复位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