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探察压力知觉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作用机制。通过对调查获取数据的分析发现:压力知觉可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在二者的关系中不仅发挥单独中介作用,还发挥着链式中介作用。由此,可通过减轻压力知觉、合理宣泄情绪、调整应对方式等措施,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
关键词:手机成瘾;压力知觉;影响机制
2022年6月,我们国家上网的人数达到了10.51亿,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9.5小时,其中使用手机设备上网的比例为99.6%。[1]由此可见,手机已经深度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大学生是使用手机最频繁、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手机成瘾倾向可显著影响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水平,并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2]所以,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探索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现象的措施非常必要。
一、研究假设
(一)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
手机成瘾,也称手机依赖、无手机恐惧症或问题性手机使用,是指痴迷于使用手机从而影响了正常生活的状态。相关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两类:一是受易感性和人格特质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在成年早期,有着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即个体想摆脱孤独感,获得亲密感,大学生会为摆脱孤独感而造成手机的过度使用。二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手机本身特点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手机本身特点是手机成瘾的因素之一;在家庭因素方面,父母心理控制、父母低头症都可以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学校因素方面,学习氛围与手机成瘾显著相关。
压力是指内外在刺激导致个体出现失控感,表现为心身紧张和不适。个体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每天都会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个体本身会对这些刺激作出一定的的认知和评价,当个体认为刺激事件不在自己控制范围内时,就会产生压力的感受,出现恐惧、焦虑等内在体验,并可能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变化。压力知觉就是通过对感觉到的紧张程度来反应压力程度,是自己感受或感知到的超负荷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压力知觉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交回避和苦恼,负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对于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人格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也有研究表明,自我控制与学习倦怠在压力知觉和手机成瘾中有序列中介效应。[4]基于以上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假设1:大学生的压力知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手机成瘾倾向。
(二)负性情绪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情緒可以划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正性情绪是指那些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的情感体验,能够让人感到高兴、热情、精力充沛,增加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而负性情绪则正好与之相反,它会让个体有着消极的情感体验,如果不恰当处理,则会使个体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甚至一蹶不振,最后感到崩溃。
情绪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包括认知水平、抑郁程度、焦虑水平、物质依赖程度等。对于压力知觉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间,女大学生的压力感知可以正向预测负性焦虑。[5]在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中,负性情绪可以在孤独感和手机成瘾中起中介作用;负性情绪在特质拖延和手机成瘾起部分中介作用。[6]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在压力知觉与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中,负性情绪可能具有中介作用。
(三)消极应对方式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
应对方式是指当个体处理压力事件与感受的方式,可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但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对,反映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积极应对方式是指个体采取直接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寻求帮助、认知重组等,又常被称作适应性应对和问题取向应对;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更倾向于采取逃避或回避的策略,又被叫作非适应性应对、逃避性应对和情感取向应对。
消极应对方式和青少年手机成瘾之间关系密切,两者存在同时性的正相关和继时性的正相关,前测的消极应对方式对后测的手机成瘾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7]大学生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在手机成瘾和无聊倾向性之间有着部分中介作用。[8]基于以往关于消极应对方式和压力知觉以及手机成瘾倾向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假设3:消极应对方式在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消极应对方式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关系密切,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应对方式在依恋焦虑与负性情绪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依恋回避与负性情绪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9]基于以上实证研究证据,结合假设2和假设3,本研究提出假设4: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法,采用的调查工具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负性情绪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调查对象为采用随机取样获得的527名大学生,其中男生205名,占38.9%,女生322名,占61.1%。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总体情况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得分在16—80分,理论中值为48,总分达到48分便被界定为手机成瘾。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手机成瘾得分大于48分的有310人,占总数的58.8%。由此可见,一半多的大学生都过度使用手机,具有手机成瘾的倾向。男、女生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以及戒断症状、突显行为和心境改变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但男、女生在社会抚慰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压力知觉与手机成瘾倾向关系分析
以大学生的压力知觉作为预测变量,以手机成瘾倾向作为结果变量,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压力知觉可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路径系数为0.45,可解释手机成瘾倾向24%的变异量,验证假设1。
(三)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使用SPSS统计软件的Process插件中的模型6,检验结果显示,压力知觉能够正向预测负性情绪 (β=0.55, p<0.001),正向预测消极应对方式 (β=0.21, p<0.001),但对手机成瘾正向预测不显著 (β=0.08, p>0.05);负性情绪对消极应对方式和手机成瘾都有正向预测作用 (β=0.35, p<0.001; β=0.45, p<0.001);消极应对方式正向预测手机成瘾 (β=0.30, p<0.001)。
用Bootstrap抽样 (样本为2 000)的方法对来检验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压力知觉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总间接效应值为0.37,占总效应的82.2%。中介效应包括三个路径。路径1:负性情绪的单独中介作用显著,95%置信区间为[0.15~0.35],中介效应值为0.25,占总效应的55.6%,验证假设2;路径2:消极应对方式的单独中介作用显著,95%置信区间为[0.02~0.12],占总效应的13.3%,验证假设3;路径3: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95%置信区间为[0.02~0.12],中介效应值为0.06,占总效应的13.3%,验证假设4。
四、讨论
(一)压力知觉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所感知到的压力越大,对手机成瘾的倾向就越高,反之,个体所感知到的压力越少,手机成瘾倾向越低,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当今社会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这就造成了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的现象,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急剧提高。而大学生为缓解自己的压力,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手机因其有着便捷性、虚拟性和智能性等特点,能逃离现实,达到缓解压力的效果,成为很多大学生缓解压力的一个选择,但过长时间使用可能造成手机成瘾。
(二)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负性情绪的中介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压力知觉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又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手机成瘾作为行为成瘾的一种,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习惯或者嗜好。当生活中感知到的压力过大时,他们会产生焦虑、紧张、局促不安等负性情绪,为了摆脱这些负性情绪,他们可能会选择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来达到暂时摆脱掉烦恼的目的,网络世界里的有趣性会使他们有效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痛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造成手机成瘾。
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压力知觉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消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随着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内卷越来越严重,很多大学生出现消极的生活态度,摆烂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当自己觉得事情已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时,就干脆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而任由其向坏的方向继续发展,这就是一种极为消极的应对方式,有空余时间就会通过上网冲浪来弥补自己的空缺感,手机被过长时间使用,造成手机成瘾。
以负性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为链式中介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压力知觉显著正向预测负性情绪,负性情绪显著正向预测消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显著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当个体压力过大的时候,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緒,这些情绪会影响日常生活,使兴致缺失,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遇到问题时就更倾向于采取回避行为,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会通过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来远离现实,造成手机成瘾。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干预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压力知觉可以直接影响手机成瘾,由此可见,手机成瘾倾向的降低,可以从缓解压力入手。定期对大学生压力进行测评,对压力知觉水平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讲座、主题班会、团建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引导他们多与现实世界接触,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2.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要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绪,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绪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还可以通过开设 “倾听屋”“树洞信箱”等,让学生有地方可以诉说自己的心声,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尽早消除负性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校内外兼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或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付出和回报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这些实践经历,是他们人生中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有助于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勇于面对,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地逃避问题。
3.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
以往研究显示,造成手机成瘾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体自身因素、手机本身特点等。要减少大学生手机成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一起为大学生健康使用手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当个体有手机成瘾的倾向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到个体沉溺手机的源头,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手机的移动支付、娱乐、办公、社交等服务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加离不开手机甚至沉迷于手机。作为大学生来说,可自由支配时间多,时间更充沛、更灵活,与此同时,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所以与其他群体相比较,大学生更有可能产生手机成瘾。本文对于压力知觉、负性情绪、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关系机制的分析结果,为如何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大学生降低手机成瘾倾向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31(05):12.
[2] 高蕾,陈静,高晓雷.西藏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状况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04):621-626.
[3] 邱致燕,王小洁,张斌,等.大学生压力知觉、神经质人格与手机成瘾的关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21):131-132.
[4] 秦鹏飞,赵守盈,李大林,等.压力知觉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自我控制和学习倦怠的序列中介效应[J].心理科学,2020, 43(05):1111-1116.
[5] 牛雪婷,李汉学,李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压力感知对焦虑水平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1):1622-1626.
[6] 杨晓凡,李秀芳,胡平.特质拖延与手机成瘾:负性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6):1148-1151.
[7] 何安明,万娇娇,马瑞娟,等.青少年手机依赖与消极应对方式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3): 628-632.
[8] 同[7].
[9] 唐海波,罗黄金,朱传文,等.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神经质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6):904-906.
作者简介: 山显光,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