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2023-11-02 06:27陈奕如
国际公关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文化服务社区养老互联网+

摘要:在信息高度化的今天,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日益加剧,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精神和文化需求已成为养老工作的关注热点之一。基于老年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健康和娱乐、认知和育智方面的文化需求与现有社区制度和环境、行为和精神供给之间的不平衡性,建议通过“互联网+”技术链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多元服务主体的责任,使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的供给更加高效、便捷,帮助社区老年人更好融入智慧社会,做“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三有老人。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养老;文化服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8.7%,随着老年人群体的不断壮大,老龄化社会悄然而至。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养老服务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自2015年政府提出 “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学者对 “互联网+社区养老”的关注和成果也逐渐成为社区养老研究焦点。2019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我国养老事业要与 “互联网+”联合起来,打造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由2021年12月的26.8%提升至30.8%,互联网应用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在跨越 “银色数字鸿沟”。

社区养老文化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内为老年群体提供基于文化价值和养老需求的服务,通过丰富的社交互动、文化活动、精神慰藉等方式使老年群体融入社区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杨朵 (2020)在研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时发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供给的文体娱乐服务主要包括观影、传统节日活动、电子产品学习等几个方面。[1]在以往学者针对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相关研究中发现,传统文化供给服务较多,新兴的产业服务供给较少。而当今社区多元化养老服务要求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也应该紧跟时代技术潮流,将服务方式由 “线下”转为 “线上+线下”,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的供给更加高效、便捷,促进服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并提供新的服务渠道和平台,使老年群体也能将日常生活学习融入互联网虚拟空间,培养 “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三有老人。

一、需求与供给现状

(一)老年群体特点及需求

1.健康和娱乐方面

在健康需求方面,老年群体普遍对健康养生问题十分关注。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老年人对于上网查询健康保健知识并不陌生,健康养生和疾病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资讯主题。社区在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中 “互联网+”的供给较为多样,具体可分为 “医养康教”四方面,社区在 “互联网+”推进过程中更多是发展关于 “互联网+护理”方面的服务,比如推行社区定期体检、中医义诊、智能手机免费课堂、银发助餐等一系列智慧养老服务。

当前,在众多学者的研究里老年群体除地域、年龄、城乡等划分方式外,还有 “新老人”群体的涌现。与传统老年人相比,“新老人”群体心态年轻,乐于尝试新事物,有一定物质基础,有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价值,再社会化程度高。[2]他们的兴趣已不再只涉及广场舞、太极、社区文艺演出等传统活动,更乐于参与新型的休闲娱乐活动,如摄影、舞蹈、瑜伽、绘画、书法、短视频制作等。他们有自己的社交群体,也能熟练掌握和使用互联网,积极地在网络中展示自我。互联网时代下的社区养老服务需要开始探索老年人年轻化、多元化的兴趣爱好,用多彩精神文化活动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提高服务质量。

2.认知和育智方面

老年群体在生理上身体器官功能下降,逐渐转向衰老;在心理上感知觉、记忆力、情绪情感都会发生变化。但是,老年人在智力上一般不会发生减退,智能活动随着经验增加而增加。[3]社区养老文化服务开展的讲座旨在对老年人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进行教育,除科学普及外还涉及爱国主义、法律知识等领域。这些讲座单一、枯燥,社区开展的养老文化服务活动的内容有时也过于幼稚和简单,老年人更希望能够自己选择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社区养老文化服务进行菜單式梳理,让老年人自主 “点单”,仍是当前社区智慧养老中欠缺的一个领域。

此外,社区老年群体涉及退休老人、老党员同志,在社区内举办活动时他们通常是忠实的参与者。这类人群热衷于参与社区党群活动,也乐意发挥个人作用,如帮助宣传社区新活动、积极宣传传统文化、主动宣讲红色故事等。在他们看来社区党群建设是社区管理的核心,[4]同时对于互联网、数字化也都有更好的接受能力。但是党建活动与互联网融入水平比较低,通常是线下举行,既没有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为载体传播,也没有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开展服务,仍在延续传统的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缺乏创新性。

(二)供给

1.制度和环境供给

我国政府部门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作为引导者,通过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明确 “互联网+”技术在社区养老文化服务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目标;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相关机构、社会团体在服务过程中融入互联网技术手段,促进发展;通过制度化、标准化的监督评估机制,对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的过程和结果予以评估,对其他服务供给主体予以规范。国务院2020年发布 《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地政府强力推动,探索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的现实路径,效果显著。社区作为基层组织,为保障社区文化活动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很多社区或物业成立社区文化部门,负责活动建设,引导、扶植相应的文娱活动组织,对于服务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程序等方面予以规范。

各个社区也都基本配备相应的社区活动室、健身场所和社区文化广场,但社区间养老服务环境差异较大。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养老服务规划占地面积较小,养老文化服务并不全面;有的社区非常重视社区环境的营造,积极导入环境识别系统,通过社区环境、文化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方面体现社区理念,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整合社区周边资源,积极引入智慧养老,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2.行为和精神供给

传统的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建设都是通过举办文娱活动开始的。社区积极举办各类丰富的比赛和文娱活动,如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健身项目;象棋比赛、掼蛋比赛等棋牌类项目;文艺晚会、趣味运动会等娱乐项目;书法、绘画展示等传统文化项目,老年人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反映出社区的养老文化精神风貌和文化风尚,体现 “老有所乐”的精神追求。作为 “互联网+”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的基础力量,社区既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广泛宣传,也可以设置健康养生、短视频剪辑、心理辅导等在线学习课程,为老年人提供数字化资源,满足其学习的需要。

老年群体不仅需要优质的居住环境、丰富的文娱活动,更需要情感的寄托,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的精神供给在于对老年人更多出自本心的尊重,向老年群体提供社区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活动。社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与社区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满足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在一些社区党群活动中,会组织多形式的评比、演讲活动,通过社区新媒体扩大宣传,如开展 “老党员讲红色故事”演讲活动、进行 “活动之星”“文艺之星”“社区十大歌手”等评比,既肯定和发挥了老年人的价值,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问题

(一)功能单一,创新性不足

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中偏向于乐于参加、接受程度高的社区老人。在社区开展的服务中可以看出社区活跃老人的身影较多,这其实与老人个性有关,而非是因为社区养老文化服务设置合理。在服务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于已经习惯并乐于学习的 “新老人”群体来说,是十分感兴趣的。但是对于对新事物接受慢的老年人来讲,服务不成熟、缺乏必要性和活动新意就会造成老年人的不信任和兴趣减弱,久而久之不关注此类活动。因此,要利用互联网平台为社区内老年人提供便于信息获取的渠道,宣传多元的文化信息,打通需求反馈机制,回应关切,促进社会参与,创新服务模式。

(二)资源整合能力弱

社区资源是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基础,社区资源的地域分布和利用情况直接决定了老年人获得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的便利程度。社区资源指的是社区内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 (如养老机构、医疗设施)、社会资源 (如社区居民、志愿者)和文化资源 (如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活动组织)。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当前社区资源分布不均衡,或者在某些社区缺乏某类资源,导致部分老年人无法便利地获得养老文化服务;二是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中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如年龄、健康、经济能力等,在开展服务时群体层次单一;三是社区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缺乏专业团队或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和资源配置,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更新。

(三)缺乏完善政策支持

虽然近年来政府在智慧养老、社区养老等方面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很多关于社区养老的政策也会涉及 “精神养老”“文化养老”等方面内容,但是关于 “互联网+”社区文化养老的制度设计并不多见,指导性、实践性不足。一方面,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网络平台、数据库、智能化终端进行资源配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依靠政府购买服务、企业依靠国家扶持补贴开展服务是远远不够的,理想的服务状态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对政府的先天依赖,服务结果往往采用指标、数据等方式进行评估,服务供给主体偏向于对于政府目标的完成,而非是社区老年人的真实需求。要加强政府 “监督者”角色,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标准,使互联网技术在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中有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5]

三、对策建议

(一)推动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逐渐树立和互联网技术的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文化服务应基于社区老年群体需求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全方位、全时空的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网络。通过建立信息化的养老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社区养老资源的集中整合和管理,方便老年人和家属获取养老服务信息,提供在线预约和咨询服务,以及定期推送健康、文化、娱乐等内容,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推动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的创新,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和智能设备,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种类和更高质量的养老文化服务。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老年人提供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包括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利用智能设备,可以提供老年人的健康监测和远程医疗服务,以及社交娱乐等功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此外,“互联网+”模式还可以促进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的内容丰富和更新。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便捷地获取和传播养老文化资源,引入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艺术表演,满足老年人对于文化的需求。

(二)加強服务供给的组织协调与合作

单一的服务供给主体难以满足当前老年群体个性化、特殊化的需求,需要政府支持、社区力量、市场、民间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互联网+”技术在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中的广泛应用,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做好顶层设计,通过资金、人才、场地等投入强化建设力度和宏观引导作用;社区和智慧养老机构、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建立基础数据库、服务系统,加强各方服务主体的联系,促进信息共享;民间组织最容易获得老年人的信赖,包括志愿者团队、邻里和家庭成员,在服务过程中积极关爱老年群体,帮助老年人克服对新技术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帮助他们提升信息素养,鼓励他们拥抱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构建良好的服务支持体系。

(三)促进服务过程规范化

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规范有助于提高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政策的制定和调整需要更加关注细节和实际需求。由于对老年人需求的不同以及政策执行效果的不完全预期,政策中的一些细节和规定可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

四、结束语

在 “互联网+”视域下,政府应当加大对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的关注,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推动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朵.老龄化视域下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供给研究:以G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J].人力资源,2020(04):261-262.

[2] 郭庆.“新老人”催生养老新变[J].人力资源,2020(08):68.

[3] 陈晓露.老年期生理、心理变化及应对[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 孙广民.老年服务供给与需求下的社区互助养老研究:以L市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02(09):167-168.

[5] 杜鹏,韩文婷.互联网与老年生活:挑战与机遇[J].人口研究, 2021(05):8-9.

基金项目: “互联网+”视域下社区养老文化的供给研究,项目编号:2021LYYB004。

作者简介: 陈奕如,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教学秘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社区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服务社区养老互联网+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论公共图书馆开办主题展览馆的必要性
社区养老模式下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定位
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模式研究
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
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品牌营销的创新路径分析
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和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