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摘 要:农民工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民工群体的养老问题也日渐凸显。根据年龄结构推算,目前面临养老问题的农民工主要是第一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由于不具备转化为市民的能力,大多数在年老之后会选择返乡。对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模式进行研究,从而完善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模式,不仅关系到解决第一代农民工养老风险,更能够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模式;家庭养老;自助养老;社区养老
一、返乡农民工养老模式现状
(一)家庭裂变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随之转型,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自实行计划生育制度以来,农村人口生育率大幅下降,家庭丧失了坚实的家庭成员相互照顾的人口基础,使得农村“养儿防老”为主要养老观念的养老基础坍塌。目前出现的“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结构可以形象描绘出家庭裂变对养老的冲击。农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赡养所需要的资金、精力和时间也很难满足农民工年老之际的养老需求。
(二)代际分居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挣钱,由于市民化的程度低且“乡土情结”浓厚,年老之际多数会选择返乡养老。而第一代农民工子女年幼之际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务工或求学后,由于与乡土社会缺乏文化纽带和情感联系,而且具备市民化条件,他们中的多数倾向于在城市长期定居。因此,在第一代农民工家庭中会出现代际分居。结果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后留在身边的子女减少,导致老年农民工家庭供养资源减少,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
(三)制度性养老资源缺失
养老资源是指可以用来进行养老保障并能产生保障效果的东西。由于农民工群体长期外出务工,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导致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更容易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第一,远离家乡导致他们对政府针对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缺乏敏感性,具有滞后性;第二,第一代农民工大多收入来源不固定,流动性强,雇主不愿意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农民工自己也不愿意购买社会保险。制度性养老资源长期缺失,使得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后养老更无保障。
二、基于对贵州省部分乡镇返乡农民工养老模式的调查。
(一)调查方法及调查地的选择
本文的调查对象是第一代农民工,调查内容是返乡养老模式。因此,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对调查对象进行了界定选择,只对在改革开放之初,外出务工10年以上的60岁以上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共收到有效问卷共计80份。本文研究所选取的调研地点多为外出务工人口多的贫困县及贫困乡镇,包括大方县双山镇、贵阳市下坝乡等。
(二)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基本状况、经济状况及养老状况。对基本状况进行调查主要是调查性别、年龄、户籍、子女情况、以前务工所在的城市、所从事的职业及居住情况。对经济状况主要是调查第一代农民工目前的收入来源、收入情况、支出情况及消费情况。对养老状况主要是调查第一代农民工的养老观念。
(三)调查情况的评述
从收集到的80份有效问卷来看,第一代农民工目前主要有家庭养老、自助养老、及机构养老三种模式。家庭养老模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后与子女共同居住在老家,一种是在子女嫁娶的乡镇与子女共同居住。自助养老模式是农民工独自居住,自我养老,养老费用主要来源是自己经营收入或储蓄存款。机构养老模式是农民工在养老机构养老。
三、返乡农民工养老障碍
(一)非正规就业导致缺乏社会保险保障
农民工年轻时并未购买社保,年老时就不能领取养老金,调研中仅有10%的第一代农民工购买了社保。缺乏养老保险的支持,农民工养老风险加大。这成为农民工年老时的养老障碍。
(二)长期流于城市弱化了回乡养老情感基础
第一代农民工在青壮年时期就进城打工挣钱,长期流于城市,很少返乡,调研统计第一代农民工每年返乡的次数为2—3次。由于第一代农民工很少返乡,不懂应用现代化的聊天工具,感情维系自然减少。导致第一代农民工在城镇务工与亲戚邻里在生活上情感上的长期分离,降低了传统乡土社会的感情凝聚力。返乡养老的情感基础弱化,返乡养老缺乏精神保障。
(三)缺乏储蓄积累弱化了养老的经济保障
调研中发现48%的第一代农民工在青壮年时期打工所赚的钱,仅有一半形成年老的储蓄存款,因为大部分钱都用于子女的教育、维持家庭生活开支及寄钱回乡盖房,没有作为存款积淀下来,因此在老年期没有足够的储蓄存款。调研中发现虽然每月给父母赡养费的子女家庭占比69%,但每月定期定额给父母赡养费的家庭仅占42%,弱化了第一代农民工养老所需的经济保障。
四、返乡农民工的养老观念
(一)家庭养老是返乡农民工的首要选择
调查数据表明在第一代返乡农民工中有43名表示希望能够在家中养老,占总调查人数的54%,而实际只有32人。由此可见,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模式的主要选择。
(二)对机构养老十分排斥
调查数据显示在第一代返乡农民工中,仅有21名返乡农民工表示能够接受机构养老,只占调查数据的26.25%,而其他人都不同程度的表示不愿意在机构养老,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将父母送进养老机构是不孝的表现。
(三)自助养老是返乡农民工的主要选择
调研中发现第一代农民工老年的经济收入中,有30%来自其自己创造的经济收入,包括再就业收入及农耕收入。调研中有68%的第一代农民工表示只要身体健康就会一直工作,这为自助养老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精神基础,因此返乡农民工也愿意将自助养老作为养老的主要选择。
五、返乡农民工以机构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返乡农民工选择机构养老的必要性
第一代农民工在家庭裂变和代际分居的冲击下,机构养老成为家庭养老的首要替代品。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第一代农民工家庭裂变成空巢家庭,为了获得老年护理的服务,第一代农民工只能选择机构养老,依靠机构养老提供养老服务。另外为了促进养老机构的发展,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及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以此鼓励社会各界兴办福利机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养老机构的专业性、服务性及公益性会不断增强,有益于养老机构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二)养老机构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的养老质量
农民工可以在养老机构中得到专业的疾病护理服务。养老机构可以从多方面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条件的农民工提供养老服务,满足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养老物质需求。机构养老中老年人之间的相互照顾,养老机构中工作和管理人员的关心能够部分替代和补偿老年人精神需求。
(三)推行机构养老的建议
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更需要子女对老年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提高第一代农民工养老质量。社会文化舆论要帮助养老机构将它大力宣传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养老机构消除芥蒂。政府要对地方养老机构的建设进行科学统筹规划,对于兴办养老机构进行政策扶持,从而推动村镇养老机构的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 熊易寒.新生代农民工与公民权运动的兴起[J].开放时代,2012(11).
[2] 王萍,李树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变迁和老年人的健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15.
[3] 刘金华.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基于老年生活质量视角.[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89.
[4] 李雪士,马效恩.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发展现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7.
[5] 谭宗胜.破解“养老困境”的体会.[N].中国人口报,2014-0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