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菲 邱雨露
摘 要:家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家风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从内容体系上看,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包括涵养家国情怀、浸润伦理道德和构筑五育基础。从价值意蕴上看,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有利于凝聚共同理想信念,铸牢全民思想基础;有利于传承“优良”伦理道德,推动和谐社会进程;有利于回应时代发展所需,构建人才保障机制。新时代的家风建设路径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润家风培育内容,以德育导向重塑家风生成基础,以家、校、社协同助推家风落地落实。
关键词:新时代;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 D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3)04-0087-09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1]良好家风建设有助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作为传承家庭传统、弘扬家庭美德的文化现象,家风建设一直广受关注。从传统的家族宗法制度到现代的家庭教育,家风建设一直在变化和发展,学界关于家风建设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梳理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研究关注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学理基础,着重于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思想[2-3];第二类研究聚焦具体人物或现象来陈述家庭建设的文化内涵,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家风建设多元化理解[4-5];第三类研究围绕家风建设对社区治理[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7]、思想政治教育[8]、乡村振兴[9]、党风廉政建设[10]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第四类研究侧重于从实践层面总结家风建设的实现路径[11-12]。以上研究成果为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从立德树人的家庭视角来探讨新时代家风建设仍有待深入,其理论视域的宏观性、理论探索的深刻性以及理论回应实践的时代性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新时代的良好家风应回应个人、社会和国家所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并进行适当的变革与调整。基于此,笔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尝试澄清新时代家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探寻其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二、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家风是家庭成员经过代代相传,最终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等一系列价值观念和家庭意识[13]。家风自古便有,是家庭的根基和重要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呈现出新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家风家教家训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新时代良好家风内涵丰富,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项内容。
(一)涵养家国情怀
涵养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家风的首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14]。总书记一直强调“把爱家和爱国統一起来”[1]354,小家连接大家。家庭和国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关系。没有国,何来家?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爱家爱国本为一体,家国同源、不可分割。一方面,个体的生存生活、成长成才离不开家庭的教养培育,家庭的和谐稳定也需要国家的秩序和法律来保障;另一方面,家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二者都需要个体不懈奋斗和努力建设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浓厚的爱国情怀是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前提,家国情怀是培育和践行爱国情怀的重要基础和路径。因此,要厚植家国情怀,热爱家庭、热爱祖国。
家国情怀的核心是“爱国”。“爱国”即热爱拥有灿烂文明、悠久历史的中国。一言一行以“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爱国是底线,更是红线。底线不可逾越,红线不容触碰。爱国情怀由来已久,一直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有“精忠报国、忠君爱国”之家风,无数爱国志士“士为知己者死”。昔年,杜甫历“艰难苦恨”,忧国忧民不变初心;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抗金万死不悔;文天祥被敌俘获,誓死不降英勇就义。近代,中华儿女传承“家国一体”的家风,不畏艰难、浴血奋战、保卫国家、守护人民。革命时期,李大钊、刘胡兰、赵一曼等无数先烈舍生忘死,誓死抵抗,“舍小家保大家”。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杰出的海外青年科技人才,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冲破层层封锁,回到祖国投身于“两弹一星”国防事业,把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新时代,中国人民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主人翁意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仆后继。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但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必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千千万万坚实的臂膀托起这一重担。所以,新时代的爱国担当便是“振兴国家、复兴民族”[15]。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每个人最初认知世界的视角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家风隐存于家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是家庭教育的关键课题。以良好家风聚焦爱国情怀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家国情感,培养家国责任。涵养爱国情怀能够凝聚家庭成员团结心,增强家庭向心力;培养家庭成员责任感,保障家庭稳定性;激发家庭成员创造力,拓宽家庭素质面;帮助家庭成员知历史,强化家庭归属感。同时,爱家是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基础。爱国情怀是在家庭中涵养和形成的,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爱国教育的场所。个体只有从家庭中孕育出承担责任的品质和爱心,学会关爱家人、尊重长辈、参与家庭事务,才会有为祖国献身的自觉性、责任感。以家庭涵养爱国家风,旨在以良好家风为载体,营造爱国氛围,让爱国意识在头脑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激励个体心念祖国繁荣发展,行以家国利益为先,做到思想不缺钙,道路不走偏,行为不悖国,进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期、可盼、可待。
(二)浸润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基本要义。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家庭传统伦理道德维系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哺育了中华民族亿万家庭的“文化基因”。从古至今,维护伦理道德一直都是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他指出:“伦理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16]。伦理道德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宣扬中华优秀道德风尚,让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崇尚德行、向善向上的社会风气[17]。这些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体现。
以德性为本的家风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崇德向善”“德教为先”的优良传统家风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家庭是爱与被爱最初的来源,是建立善恶观念的发端。家庭中的亲情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互动交流,都会对个体的道德品质产生深远影响。失去了家庭这一重要的德育场所,人就会迷失最初的人生方向。20世纪以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入我国,逐渐地渗透到各个家庭,对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选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挤占了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生存培育空间。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加剧了德育空间被挤占的态势。二者内外夹击,致使部分家庭呈现出“重智育而轻德育”现象,对下一代道德培育重视程度不够,辨别能力不高,传承意识不强,传承能力不足,形成 “重利轻义”的价值偏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18]。社会文明现代化程度越高,良好家风对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交往越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和谐的社会依赖于和谐家庭的构建,而温馨、和睦、有爱的家庭氛围及家人关系需要以家风浸润优良伦理道德。因此,优良伦理道德是以家风为桥梁,内润家人家庭,外促社会和谐的基础。
家庭是伦理道德哺育的实践场。个体最初的人际关系是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话语和行动传递“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爱弱者、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家庭内部的互动可以强化伦理道德观念。这样的实践有助于加深下一代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其伦理道德素质,进而提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程度,今天我们对传统优良道德伦常的传承是对其进行优化发展的过程。伦理内容一直在因时而变,但其主要内容依旧与儒家“五伦”中“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重要关系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为:忠党爱国、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兄友弟恭、责善辅仁等精神品质和行为规范。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在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引领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谐、进步的方向发展。以“孝”为例,“孝”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改善家庭亲子关系、形成尊老爱幼社会风尚有着其他内容不可比拟的重要积极作用,但“尊老”不等于盲从、唯上,“爱幼”亦非片面的溺爱、放养。新时代,应该从“顺”转变为“亲”,从“养”转变为“爱”,以“小爱育大爱”,让新时代家庭伦理道德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和引领,才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三)构筑“五育”基础
构筑“五育”基础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关键核心。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广大青年要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9]。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这一育人观点为时代新人指明了奋斗方向,为新时代育人工作提供了道路指向。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就要求人们在个人道德修养、能力素质、思想理念、学习知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中国的“五育”概念始于蔡元培先生1912年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21]。新中国成立至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一直受到重视。“五育”的主要内容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着,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再到“德智体美劳心”,从“三育”到“六育”,学界一直未有明确定论[22]。在此期间,中国将“五育”融入中国学校活动中,并开设了与之相匹配的一系列相关班级和研习社等活动平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五育”作为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从而达成“五育”共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發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23]。这标志着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发展转向,体现了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化、全面性要求,明确了未来教育导向。
构筑五育基础要发挥家庭“先遣队”和“奠基石”作用,即在家庭中通过“抓早”“抓实”为下一代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难看出,部分家庭没有意识到自身在“促进下一代全面发展”这一过程中理应承担之责,渐渐淡化“育”的功能,逐渐呈现出“养而不育”之状,仿佛家庭的职责只是单纯地养活孩子,给予金钱上的支持。毋庸置疑,如果仅靠学校教育承担是无法独立完成培育“时代新人”这一重大任务的。家庭教育的“缺位”和“错位”,导致个体的幸福感、获得感不足。家庭是根基,根基不稳,自我锤炼不够,个体就会缺乏奋发向上的勇气与魄力,最终造成发展“片面”、成长“偏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教育的诸多相关文件和法律都指出,要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2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5]。事实证明,学校和社会对个体成长的介入发生在学龄期之后,他们对个体人生初期乃至一生发展的影响力或许都远不及家庭。家风的浸润是个体全面发展的活力源泉,个体的自我成长成才、自立自强、自律勤劳等许多观念和行为都受到家庭中家风熏陶的影响。家风教育奠定了个体一生成长发展的基础,影响着个体看待事情是否全面客观,遇到事情能否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甚至决定着个人未来的发展走向。新时代,家庭应该重拾家庭责任,让“五育”重归家庭视野,发挥基础性功能,以新的方式协同学校发挥好教育主体功能,长久持续地促进个体“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家长必须严格要求子女、全面发展子女、适应时代进步、回应国家期许;个体要实现品德素质和科学素养并重,做到劳动技能与美商“双管齐下”,目标远大、立志高远,诚实守信、不忘初心,努力奋进、勤劳勇敢,争做时代新人、承担时代重任。
三、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的价值意蕴
良好家风可以约束言行,涵养三观,提升素质。现代社会不断变革创新,家风也应不断开拓新思路、尝试新方法、适应新要求。
(一)有利于凝聚共同理想信念,铸牢全民思想基础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26]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7],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我们要树立的共同理想信念。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世界日益开放,各种信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突破时空局限涌入我们的生活,这些信息参差不齐、真假难辨。因此,在全民心中筑牢爱国信念,奠定全民思想基础至关重要。家国情怀是思想安全的重要抓手,关系到国家是否能够长治久安,人民是否能够幸福安康。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是一国发展之根基,是党保国家之安稳,带领人民奋进前行的坚强后盾。家国情怀,永远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以良好的家风涵养家国情怀,让家国情怀蔚成风气,将良好家风融入骨血,刻进基因,可以让家庭成员认识到初心使命的重要性,激发出对初心使命的认可和执行的热情。家庭成员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会逐渐树立共同的理念,提升爱国主义情怀,夯实全民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将家风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发挥出来,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报国之心,汇聚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力量,鼓舞他们向着相同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28]。以个人链接家庭,以家庭链接社会,最终便能汇聚千万人的共同信念,为国家构筑起一个牢不可破的思想屏障。从而保证个体理智科学地厘清外界信息中蕴含的糟粕与精华,自觉抵制那些恶意混淆视听、扰乱民心的不当言论,看透其本质,坚定信念跟党走。家风建设可以营造一种共同的责任感,使每一位家庭成员都为达成目标负责,共同追求梦想。家庭成员将个人梦凝聚成家庭梦,再将家庭梦融入民族梦、国家梦,自觉背负国家重担。在个人与国家发生利益冲突时,以国家利益为先,绝不扯后腿、掉链子,做国家信念凝聚、思想奠基的呼吁者。
(二)有利于传承优良伦理道德,推动和谐社会进程
家风建设可以维持家庭、社会稳定。家风建设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是一个家庭的基础。家庭和睦需要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的良好家风,使家庭成员之间始终保持和谐的相处方式,而和谐稳定家庭关系可以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基础。反过来,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提供给个人安心工作、安静学习、安乐生活的环境。在家庭和社会中,良好家风的建设,维持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这些良好家风通常都涉及道德伦理的方方面面,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团结友爱等。在这些制度和规范的基础上,家庭和社会可以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风气,传承和发扬伦理道德。
新时代家风建设使得优良传统伦理的创新落实成为可能。家风通过在家庭教育中浸润道德伦理,加强家庭成员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中的家庭成员自觉履行职责,安守伦常,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首先,家庭给家庭成员树立了道德尺度,让家庭成员知道什么是道德行为,什么是不道德行为。在个体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为其认知框架和言行标准提供道德标尺,为家庭成员竖起知敬畏、有戒惧、守底线的道德底线,从而避免个体无所约束、任意妄为地行不道德之举。这些准则包括诚实、守信、尊重、关爱、责任等,它们不但是家庭教育的道德准则,更是社会的行事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话做事要有“度”,这个“度”虽有硬性法律“保底”,但更多是以家庭道德标尺为“标准”,要以个体内在修养来控制个体外在行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避免失德、失范。敬畏和戒惧的标尺可以推动个体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不欺本心、不祸他人、不负国家。其次,家庭教育通过伦理实践能让每个个体更加明晰自己在家庭、社会等环境中的角色定位,更加清楚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应当担负之责并自觉践行,做维持制度秩序、构筑和谐社会的实践者。
(三)有利于回应时代发展所需,构建人才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29]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人的发展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们这一代承担着振兴民族、繁荣国家的重担,这也要求我们的能力必须与肩负的使命相匹配,做到“供需平衡”。马克思主义构想的理想社会是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们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无论是政治层面的社会待遇,经济层面的物质条件还是社会层面的公平享有,只有物質与精神皆备,个体才能真正如马克思所构想的蓝图中那样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物质层面,中国近年来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之一。同时,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5G通信、人工智能、航天技术等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因此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在精神层面,中国也在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三大文化为载体,形成了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体系。近年来,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等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得到极大提升,但仍未能得到全面满足。推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质的飞跃,是民族复兴的要义,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需要强大的人才资源库予以支撑才能实现。
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撑,而家庭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教育有助于保障人才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家庭教育,个体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参与社会事务,这些都是成为优秀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家风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家庭成员。良好家风有助于激发家庭成员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踔厉奋发、砥砺前行,成为有爱心、有道德、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未来人才,从而在不同领域中发挥各自所长。良好家风同样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是因为良好家风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构建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会,提供更多的才华和智慧,从而为社会构建一个强大的人才保障机制。因此,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努力,传承和发扬良好家风,以个体成长为社会建设奠定基础,为国家发展积蓄力量,回应时代需求,全方位发展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做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振兴的贡献者。
四、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更需要在实践中推动和落实,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润家风培育内容
核心价值观与家风虽然并不相同,但二者亦有重合之处。从源头看,二者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良好家风的延伸和拓展。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尊老、爱幼、守法、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和谐十二个方面。这些价值观的内容与家风建设的内容有很多重合点,二者都注重培养家庭成员的品德素质,看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重视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价值导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良好家风必须兼顾内化与外化。科学的理论只有经过主体认知、理解和掌握,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并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家风建设的内化即把社会所需内化为自己的想法,自己奋进的方向,把社会的要求变成自我的自觉认同[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家风建设就是指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递到千万家庭,并提炼出适合自己家庭发展的家风。首先,要以核心价值观赋予家风新内涵,将国家与个人的意志相结合,从国家层面的立场和观点视野审视全局,为个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奠定大方向,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把稳舵。其次,要弄懂弄透良好传统家风丰富内涵,在大致明白其要点的基础上发展,与时代链接,将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要点作为时代元素融入家风,因时而变进行完善补充,因地制宜挖掘当地资源,推陈出新,淬炼良好家风。最后,要尊重差异,以包容多样的态度推动新时代家风建设,客观地分析不同家庭家风形成的历史与现实,精准引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家风建设的外化即将家风与核心价值观结合,形成一定认知,并开展一系列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实践活动,如以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引导下一代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以社区环境整治、为弱势群体提供义务等家庭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培养家庭成员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责任担当;以传唱民歌、学习传统文化、制作手工艺品等家庭文化传承活动的开展培养家庭成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引领价值认同等。通过这些相关实践活动激发个体自觉行动,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力量。
将科学理论内化于自身,外化于行动,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达到育人良效。
(二)以德育导向塑造家风生成基础
家庭要重视德育教育。伦理道德关乎家庭、社会、国家的安危秩序。优良家风中所蕴含的勤奋节俭、忠诚、孝道、爱国、奉献等精神力量有利于塑造时代新人。家庭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转变过去“重智育、轻德育”的风气,为下一代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打下良好基础。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以德育作为下一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他们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真善美等。家庭要以优良家风中内蕴的德育精华、伦理道德作为倡导和传承核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家庭成员之间传递温良孝顺、尊敬长辈、勤劳节俭等优秀品德,营造良好的家庭品德氛围,让节俭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等优秀精神熏陶家庭成员,渗透新时代的家庭成员的精神世界,帮助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建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家庭要强调家庭文化建设,以德育文化作为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引导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历史和文化,传承优秀家风,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在精神层面上获得成长和提升。最后,家庭可以引导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节约资源,遵守家庭规矩。以优良家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推动家庭成员团结友爱,增强家庭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家庭成员的社交能力,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保持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
在家庭中践行德育,实现德育教育生活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提高孩子的道德素养,让德育贯穿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们在生活中清晰地认识道德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尊重他人、维护正义、发扬道德风尚。首先,家长应该注重家庭的道德规范建设,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言而有信,带头践行道德规范。引导子女养成尊重、诚信、友善、守纪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风。在家庭内部做到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悌,在家庭外部做到睦邻友好、互帮互助,为子女树立榜样。其次,家庭要努力为下一代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如购置与德育相关各种经典书籍,创设实践德育的生活情境等,让子女在生活中接触、感受和体验道德的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家长可以在家庭中创设德育活动,如开展家庭志愿者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进行家庭文化传承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家庭成员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受家庭德育规范的意义和价值。让德育教育全面渗透贯穿到家庭生活的大小事务,培养个体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从而帮助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以家校社协同助推家风建设落地落实
家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状况。只有三者协同合作,才能产生“1+1+1>3”的效果,才能培育出可担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第一,强化家庭养育功能,为家风建设“奠基”。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发挥家庭成员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培养兴趣、塑造人格为前提,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注重言传身教,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言传身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在无形中传承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素质,为家庭成员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为家庭成员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高尚的品格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家庭成员做出表率。塑造优良家风,使其根植于家庭成员的内心深处,全面、深入地渗透家庭成员的精神世界,实现情感共振,思想同频,良性互动。细节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家庭教育要从“小”做起,从小事情出发进行引导,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第二,发挥学校教育职能,为家风建设“固本”。教师身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注重锻造自身师德,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为国育人的使命。教师们拥有知识基础,要以科学的方法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家庭,弘扬科学家风。在教学主阵地中,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家风。在教学主阵地以外,可以通过写家书、传家风、立师德,以家书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同时积极主动参与,践行优良家风,让师德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达到弘扬优秀家风,传播正能量,春风化雨,教书育人之目的。让学生在环境中切身体会家风的奥妙,其效果相比于课堂说教会好得多。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学生传承良好家风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标准之一,制定科学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自觉传承发展良好家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家长、教师两个主体共同发力,学校与家庭两个社会环境共同熏陶。构建学校感染家庭,家庭感染学校;老师影响家长,家长影响老师的双向链条涵养优良家风,从而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依托社会润育效能,为家风建设“铸魂”。每个地区都可以探索该地区深厚的家庭文化,建设优良家风家训展览馆,打造当地的家训家谱,以文字记载、图像影视为载体留存家风。让当地居民可以参观和阅读,既能看得到,又能摸得着,做到视听读写结合,从而达到教育良效。尤其是记在本子上的文字,给个体提供了反复研读的机会,可以弥补因时间的流逝而忘却的弊病。另外,还可以挖掘日常生活中良好家风的榜样,策划筹办类似于“感动中国人物”的节目,讲述优秀家风故事,共建共享社会家庭中的家风资源,展现和谐风貌,涵养向上的良好家风,向社会辐射延伸形成良好社风。最后,可以利用新时代新媒体大力宣传良好家风。以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直播等方法和平台推广良好家风,宣传其重要性及其典范。从而增加良好家风的大众关注度,营造传承发扬良好家风的社会氛围,掀起良好家风热潮,弘扬良好家风,助力良好家风建设。
五、结语
“家是最小国,国乃千万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家风建设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推手[20]。新时代的家风建设不仅关乎家庭的幸福与和谐,更关乎个体的成长与成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是涵育家国情怀以坚定文化自信,浸润伦理道德以维持社会稳定,构筑五育基础以助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以“育人”为导向的新时代良好家风建设可以从内容、观念、主体三个层面统筹并进,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润家风培育内容,以德育为导向重塑家风生成基础,以家校社协同助推家风落地落实。此外,良好家风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漫长过程,未来研究仍需进一步聚焦实践细节,回应育人关切、深挖痛点难点、疏通解决堵点,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经验总结与政策制定相统一,推动其不断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3.
[2]朱献苏.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理论思维[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5):11-18.
[3]康凤云,张丕术.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154-159.
[4]曾建平,罗红平.习仲勋家风的伦理特质及时代价值[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01):38-43,112.
[5]吴雯雯.从革命烈士的家书看红色家风建设[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2,(1):43-50.
[6]鹿锦秋.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社区治理作用的评价体系[J].社会科学家,2023,(1):153-160.
[7]赵楷夫,房广顺.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85-91.
[8]于潼,王雅馨.红色家风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研究——以李大钊百年家风思想研究为例[J].文化学刊,2022,(5):145-148.
[9]李宗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良好家风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J].社科纵横,2021,36(05):58-62.
[10]张颖.把对党忠诚纳入新时代共产党人家风建设[J].毛泽东研究,2022,(2):85-92.
[11]靳凤林.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1):47-56,155.
[12]王鼎,武慧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优良家风建设路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4):440-445.
[13]杜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新时代家风建设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9):31-35.
[14]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1).
[15]唐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学阐释——基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分析维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3):33-40,182.
[16]赵信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2:80.
[1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
[18]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J].中国纪检监察,2016,(24):2.
[19]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2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22-10-17(02).
[21]田正平,潘文鸯.教育史研究中的“神话”现象——以蔡元培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个案的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4):76-82.
[22]童宏亮,吴云鹏.从并举到融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与行动逻辑[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5(4):51-60.
[23]宁本涛,樊小伟.成融合气象,育中国少年:“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综述[J].基础教育,2020,(2):107-112.
[24]肖巧玲,谢琪琪,汤祺瑛.以单元作业提升作业管理实效的方法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2,(9):94-97.
[2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7.
[2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J].中国人大,2017,(20):4-7.
[2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社会主义论坛,2021,(08):4-8.
[29]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N].人民日报,2023-03-14(01).
[30]杨威,朱献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家风建设探析[J].长白学刊,2022,(4):147-156.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the Practical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ood Family Virtues in the New Era
ZHOU Fei,QIU Yulu
(The School of Marxism,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Sichuan 610059,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 distinctive domestic culture is a crucial element in the broader societal framework.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fostering a strong family culture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wards establishing a robust socialist cultural nation, and further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From a content perspective, the development of a positive familial culture encompasses cultivating national sentiment, embedding moral and ethical values, and promoting holistic growth. As for its value implica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ealthy domestic culture helps foster shared ideals and strengthens the publics ideological foundation; it aids the dissemination of virtuous morals and ethics, fostering societal harmony; and it aligns with the evolving needs of the times, thereby bolstering the talent nurturing mechanism. The path to constructing a modern domestic culture necessitates enriching its content with fundamental socialist values, reshaping its foundation with moral education orientation, and fostering its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efforts of familie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Key words: New Era; Family Virtues;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National Sentiments
編辑:李春燕
收稿日期:2023-04-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SH024)
作者简介:周菲(1983-),女,成都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社会学;邱雨露(1998-),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