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礼 张欢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优秀传统家风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苏洵、苏轼和苏辙是备受赞赏的文学名人。他们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而且在家庭教育等方面也是楷模。三苏家风具有深厚的内涵,包括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和为官清廉四个方面。三苏家风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对于加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弘扬三苏家风必须久久为功。
关键词:三苏家风;廉洁文化;家庭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3)04-0078-09
一、引言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准则,具有榜样性和传承性,影响着家族世代子孙。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2]。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一大特色就是读书人要“己-家-国”三位一体,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家庭成为连接个体与国家的桥梁,是实现“治国”和“平天下”的重要环节。因此,良好家风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家族繁衍发展上,更是体现在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之中。
“蜀中自古多才俊”,随着历史向前发展,巴蜀大地上产生了一批文韬武略之人。古有诸葛亮、李白、杜甫和黄庭坚等文化大家,近现代以来则有朱德、陈毅、聂荣臻等政治军事家。毫无疑问,这些名人大家创造或者弘扬了各自独特的家风文化,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的延续。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莅临眉山三苏祠进行考察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滴水见太阳”的论断,三苏文化就是“一滴水”,通过“一滴水”足以窥见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三苏文化为何出彩?苏氏家族为何经久不衰?这和三苏文化中蕴含的家风文化息息相关。
二、三苏家风的形成及内涵
“三苏”一词首先出现于宋代官吏王辟之的著作《渑水燕谈录》中,其在第四卷《才识》卷中写道:“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3]此后“三苏”一词广泛使用并延续至今。三苏家风便是指以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为代表的苏氏家族中形成的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和为官清廉的家庭风气。
(一)三苏家风的形成
正如唯物辩证法所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三苏家风的形成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家族内部因素的影响,在量变和质变过程中成为流传至今的家教典范。
从外部环境视角看,北宋统治者躬先表率,营造重视家庭建设的社会氛围。纵观历史,政治较为开明的皇帝一般会看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子孙后代乃至天下黎民百姓的影响。例如,宋太宗以自身为示例,“朕持俭素,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4]12,向皇室子孙强调要保持节俭的家风,要“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食一餐,则念耕夫”[4]12。统治者身体力行的示范效应促使社会上形成重视家风的良好风气,这为三苏家风的形成提供优渥的土壤。
眉山优良的社会风气涵养三苏家风。苏轼将眉山视为“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5]3096。在眉山,士大夫通经学古,注重家族的完善和发展;黎民百姓遵纪守法,即使是处罚很轻的小罪都不会去犯;农忙时共同耕种,待收成共同庆祝丰收。在苏轼的描述下,眉山百姓是“易治而难服”[5]3097,即容易用礼治理,很难用强制的命令来制服。眉州的风俗能源远流长,得益于年长者的身体力行的示范以及管理的官吏孜孜不倦的教诲。在这样宽松包容且强调“礼”的环境,必然促使苏氏家族形成良好家风并永续发展。
此外,苏氏家族历来与德才兼备的君子相交,例如欧阳修、刘景文、李公麟、任孜、司马光、米芾等。苏氏家族文化底蕴浓厚。苏洵在《族谱后录下篇》中记载了太祖母李氏多才多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6]166;祖母宋氏“事上甚孝谨,而御下甚严”[6]166,母亲史氏“慈仁宽厚”,苏洵之妻程夫人“孝恭勤俭”[6]207,苏轼之妻王氏“始知其敏而静”[5]3220。三苏在人际交往和结为姻亲关系中自然受到优良氏族风气的影响,进而促成本氏族家风的形成。
从家族内部因素来看,苏氏家庭内有求仕风气。“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5]3247天圣(1023-1032年)以前北宋朝廷注重以聲律取士,川民难以借此踏入仕途。但是这并不妨碍四川好学的风气跨越阶级、普遍的出现于平民之中,社会弥漫着好读书的优良氛围。苏涣考中进士获取功名归乡,家族内外都以此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5]3247,这说明苏涣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此外,苏氏家庭内有良好的文化氛围。程夫人鼓励苏洵专心致志学习,提出“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6]208;承担起教育年幼的苏轼和苏辙的责任,常常“引古人名节以厉之”[6]208。程夫人和苏洵也注重开展品德教育,将子女培养为德才兼备的君子。苏氏家族也注重言传身教,苏序向苏洵讲述先人优良品行的故事,苏洵记录先辈故事藏于家,“以示子孙”[6]168。由此可见,三苏家风是在每代人中形成和发扬光大的。
三苏家风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表征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重文轻武的政策、科技和经济发展以及儒家思想创造性转化等的影响下,家庭成员具有高度的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因此诸多氏族家庭注重家风家教家训等家庭建设诸多方面,以期实现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阶级跃升,三苏家风就是对苏氏家族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和优良品质的转化和升华。
(二)三苏家风的内涵
1.读书正业
在“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取得功名、步入仕途、实现心中理想,成为古人的毕生追求,苏氏家族也不例外。史书记载了苏轼的祖父苏序“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的殷殷期望。这名宋朝初期的农民,不仅继承和发扬着苏氏家族流传已久的讲求孝道、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更是有意识地将后代引向读书做官的康庄大道。苏序作为家庭中的话事人,在求富与求贵中选择以读书求贵,他对读书的重视,奠定了后代读书求仕的基调。
在苏序的教导下,苏澹、苏涣都高中进士,一度带动本地的求学风尚。《三字经》中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7]“苏老泉”就是指苏洵。相比于其余苏家子弟,苏洵虽然奋发读书的时间较晚,但其潜心学习也获得相当成就。在家庭读书学习氛围的熏陶下,苏洵不仅重视向子女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还注重对苏轼苏辙的学习教导,采用引导式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苏洵“藏书教子”的典故,就是苏洵通过挖掘其子的好奇心诱导其念书。同时,苏洵也注重言传身教,经常陪同苏轼苏辙读书为两人做出正确的行为示范。苏洵寓教于乐培养了二人阅读的兴趣,通过文学探讨和争论抒发各自见解,提高了三人的文学素养。
苏氏家族“读书正业”的家风,除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之外,还强调读书的目的,即“正业”。“正业”类似于成语“经世致用”,指读书不仅用来修身养性更重要的是用以指导实践实现人生抱负。“经世”是儒家文化的固有标志,也是士大夫社会责任意识的文学化标志。
苏洵有志于功名的志向,可以从其数次上书中窥见一二。他在《上富丞相书》中写到,“洵,西蜀之人也,窃有志于今世,愿一见于堂上”[6]127;在《上田枢密书》中写到,“在我者,吾将尽吾力之所能为者,以塞夫天之所以与我之意,而求免乎天下后世之讥”[6]1130;在《上余青州书》中写到,“尝有志于当世,因循不遇,遂至于老”[6]134。“有志于功名”非常准确的概括了苏洵的人生理想,尽管苏洵一生中有不如意和遗憾,但是他对政治时局的关注无一不影响苏轼苏辙对于“正业”的思考。
苏轼“正业”思想还受到其母亲程夫人的影响。宋史《苏轼传》中写到,“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若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5]2613程夫人通过范滂与范母的故事,鼓励幼时苏轼做范滂那样刚正清白忠于国家之人,激发了苏轼“奋厉有当世志”的决心。程夫人也时常劝诫苏轼和苏辙二人“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6]208。苏辙在苏轼和苏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奋力科考,积极入世,创造了“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的佳话。其后,三苏后辈苏元老、苏符等人也相继进入仕途,达到了科举求仕的高峰,在此过程中塑造了“读书正业”的家風。
三苏“读书正业”家风的形成,还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文化政策,提倡“以文化天下”。同时完善科举制度,对屡试不第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更加坚定了文人入仕的决心,整个社会盛行以文治国、读书求官的风气。亲族中苏涣、苏澹和程濬等人高中进士,更是增添了三苏父子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的信心和决心。宋代理学家张载曾提出“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8],三苏家风恰是这种精神风貌的展现。
2.孝慈仁爱
孝和仁自古以来就被古人所重视。苏氏家族素来重视家族整体性和互帮互助,强调族中成年人要担负起幼小的孤儿,富有者要收养贫穷无家可归之人,否则“族人之所共诮让也”[6]170。苏洵在撰写的《苏氏族谱》中记录了祖辈的嘉言善行。例如苏洵祖父苏杲,乐善好施,孝顺父母,广受乡邻乡亲的爱戴;苏序在战乱中执行丧礼,“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5]3246苏轼所做的《异鹊》中“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5]1753,体现了苏洵作为父亲在家庭中充当实行仁孝的典范,这也深刻地影响了苏轼和苏辙,创造了“苏轼停职守孝6年”“苏辙辞官救兄长”的佳话。
在儒家思想中,忠和孝相辅相成。“君子之事亲者,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9]这是指具有孝德之人也会忠于君主,能够将对家庭的孝顺意识转化为对国家忠诚的观念,对国家“忠”则是大“孝”。三苏父子秉承着“语言必谨,事君必忠”的家训。例如,北宋在面临强敌侵扰边境时,苏洵怀着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写下《六国论》,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将六国灭亡的原因作为本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奋力反抗侵略者。在苏洵的榜样影响下,苏轼和苏辙同样心怀天下,忠君报国,留下了徐州抗洪、惠州引水、杭州修堤、儋州办学等事迹。不管是升迁还是贬职,苏轼始终将“济苍生,安社稷”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拓展了“孝”和“仁的范围,将黎民百姓也作为实施“孝慈仁爱”的对象,形成了普世仁爱的价值观。
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三苏家风中“忠孝仁爱”的思想也和统治者所提倡的“仁孝”思想相一致。宋朝以孝治天下,政治上,宋朝选官制度注重从个人孝悌出发选任官员;思想上“程朱理学”让人们内心树立尊老爱亲的思想;在法律上加强对道德约束,保障孝的地位,同时通过教育形成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风气。如此看来,三苏“忠孝仁爱”的家风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其形成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3.非义不取
义与利之辨,是关于道德和利益的选择,是不同的价值取向。重义还是重利,成为先贤争论不休的议题。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兴起,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之下,更多百姓乃至达官贵族也加入商业活动中,为义利之辨增添了时代色彩。
苏洵主张义和利相结合。苏洵认为“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拂天下之心”[6]107,即义可以作为道德标准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并以伯夷、叔齐和武王的例子强调不能仅“徒义”或者“徒利”。苏轼继承了苏洵的义利观,也借鉴了北宋及以前儒者的义利思想,强调要自觉遵守“义”,主张“以义正身”,更加注重“义”在道德价值层面的重要作用[10]。但是要发挥义的规范作用,还需要满足黎民百姓对“利”的要求,只有充实仓廪而后才能对人们进行教化,匡正道德行为。
相较于苏洵对苏轼苏辙在学问文化上的教导,程夫人更加注重品行的培养,教育子女不取不义之财。据苏轼所著的《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所写,“深数尺,有一瓮,覆以乌木板。夫人命以土塞之”[5]5282。虽然众人猜测瓮中可能存有金银财宝,但程夫人认为此瓮并不属于苏家,便命人填好埋藏,这是一种廉明公正人生观的身教。后来苏轼做官移居别院,发现“地坟起数寸。吾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5]5283,但是苏轼妻子认为“使先姑在,必不发也”[5]5283。意思是假如程夫人在的话肯定不会挖掘它,这使得苏轼“吾愧而止”。此外,程夫人還借助不残鸟雀教育苏轼要有仁爱之心、借助范滂的故事教育苏轼苏辙从小要担当社会责任。正是程夫人经常以小事教育苏轼和苏辙兄弟,才将两人塑造为品德高尚之人。在苏洵和程夫人的切身影响下,苏轼形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5]2770的理想追求,苏辙形成“诚达观之无不可兮,又何有于忧患”[11]414的超然心态。
4.为政清廉
《荀子·君道》有云:“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廉节者起”[12],不勤政的人难以获得成就,不廉洁的人难以聚集人心。苏氏家训也注重强调子孙要“守廉勿贪”“为官必廉”。苏氏家族历来以廉洁著称,苏序“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5]3246,苏洵在《上张益州书》中写道:“始进之士,其求富贵之者,踵相接于下。而洵未尝一动其心焉,不敢不自爱其身故也。”[6]233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时,苏洵不为所动,洁身自好。先踏上仕途的伯父苏涣,做官几年来从未给家人谋过一丝利益。受如此清廉家风的影响,苏轼与苏辙亦恪守清廉,做官后时时处处以清白廉洁为主。苏轼在其《六事廉为本赋》中写道:“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5]2787。苏轼认为,廉洁从政是为官的基本要求,为政也是“公废于贪行成于廉”,只有心中时刻牢记廉洁要求,才能真正做到心系百姓,秉公办事。
三苏“为政清廉”的家风,还表现为亲善爱民,勤政务实。“清正”要求为官不偏不倚,要做到“以民为本”。正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3],苏轼和苏辙正是如此。在位时劝导皇帝实施仁政,轻徭薄赋,让利于民;被贬黜之后仍然下沉到百姓中间,践行自己的民本主张。由苏辙撰写的《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记载了徐州大水“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14]19,而苏轼却言“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14]19,并召集禁军构筑河堤抵御洪水,苏轼则“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14]20;记载苏轼在杭州任龙图阁学士时适逢旱灾和疫病,苏轼请求朝廷减轻赋税,并且“复得赐度僧牒百易米以救饥者”[14]24,同时苏轼又“多作饘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12]24救活了诸多百姓。可见,苏轼为官数载,虽多次遭到贬黜但仍然心怀百姓,致力于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从苏序到苏轼、苏辙,苏氏家族始终将“廉”的要求落到实处,在一代一代人接续发扬过程中形成“为政清廉”的好家风。
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以及为官清廉的三苏家风,不仅是北宋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反过来也对北宋社会,尤其对眉山当地产生深远影响。最明显的是带动了当地读书入世的风气,营造了入朝做官的良好氛围。据苏序墓志铭记载,苏涣成功考中进士,蜀人以此为荣并改变原来不愿离开家乡求取功名的心态,以致出现“于是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5]4285、“一乡之人欣而慕之,学者自是相继辈出”[11]518的盛况,乃至“仕者常数十百人,处者常千数百人,皆以公为称首”[11]518。可见,在苏氏家族的影响下川民赴考的风气愈加浓厚。此外,三苏身上体现的爱国情怀也深刻影响着川民,激发出报效国家的雄心,涌现出例如程之邵、陈希亮、何栗等忠君爱国之才。三苏家风中沉淀的优良品质飞往眉山寻常百姓家,对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积极作用。时至今日,三苏家风仍然熠熠生辉,对于我们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三、三苏家风的时代价值
良好家风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家风具有可传递性特点,它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言传身教、家庭实践等途径对家庭成员施加影响,以达到传承与弘扬家风之目的。
(一)以三苏家风涵养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风建设,围绕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助推作风、党风和政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三苏祠时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15],这彰显了我们党对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视。三苏家风所展现的优良品质放在新时代对党员干部建设良好家风文化仍具有借鉴意义。
党员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其家风建设也应该体现其先进性,充当好表率。首先,党员干部具有的先进性要求其在家庭建设过程中也需要走在时代前列。党员干部及其家庭成员首先应该在政治立场、思想道德、政治情怀和遵纪守法等方面展现其先进的特质,进而展现在家风建设上。其次,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干部良好的家风,能在人民群众中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家庭建设好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是家风建设的关键对象,“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好家风建设的表率”[16]。所以,三苏家风文化就是党员干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一种精神食粮,以好的家风推动形成好的作风、好的政风以及党风。
弘扬三苏家风,提高党员干部自身修养,做好“齐家”的任务。要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少数引领大多数,只有自身清白高洁才能给子女做好表率,才能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发挥榜样作用。如果党员干部自身不能对子女起到示范和提醒约束作用,那么极有可能放纵其家人滥用权力违法乱纪,对党内的政治生态产生侵蚀和污染。回顾各地查处的党员干部腐败案件,一部分是由于党员干部的家庭成员持有特权思想,利用权力和头衔进行权钱交易等违法乱纪行为,由此产生“腐化父子兵”“受贿夫妻档”。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价不仅仅只针对干部,还会观察其家人的言行举止和生活方式。党员干部的家庭成员无视法纪违法犯罪也会影响干部的声望,进而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党要管党,首先应该管好党员干部。党员干部要积极地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做一个家庭美德的发扬者,汲取优秀的养分来培养自身家庭,并承担起带头营造良好的民风社风的职责。党员干部还要注重家风家教的建设,在家庭教育中,站在人民立场上,提高家庭成员倡廉思廉的素养,坚守住家庭清廉的防线。这样才能真正走在时代前列,提高自身修养,做优良家风的建设者,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带头人。
新时代注重党员干部家风建设,就是要增加对党员干部的“软约束”,促使党员干部从民族的先贤时哲汲取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滋养,学习、传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在优秀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的熏陶下,加强自身道德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进而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纯洁的党员队伍。
(二)以三苏家风培养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
在三苏家风文化中,三苏廉洁文化更为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17]。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更要学习三苏身上的优良品质,争做一名理想信念坚定、纪律意识浓厚、为政清廉的优秀共产党员。
弘扬“读书正业”的好家风,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党员干部精神之钙。理想信念高于天,缺乏精神之钙就会得软骨病。苏氏家族将读书作为每位家庭成员的必修课,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积极向统治者建言献策。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也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这要求党员干部能够在风险挑战中坚定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因此要弘扬三苏“读书正业”的好家风,党员干部要读原著、学思想、悟原理,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等,将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将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学到手,进而指导实践。革命理想高于天,党员干部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在大風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上有更多的志气和底气。
弘扬“孝慈仁爱”的好家风,坚持人民至上,永葆党员干部初心使命。“孝”和“仁”是古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苏轼苏辙等后辈更是将黎民百姓也纳入实施“孝”和“仁”的范畴。苏轼、苏辙在任职之处皆获得人民群众的赞赏和爱戴。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始终将百姓放在心上,清清白白做官、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事。我们党正是因为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同志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8]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沉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去考察民情,听取民意,甘当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办事的“孺子牛”。
弘扬“非义不取”的好家风,牢守纪律红线,增强党员干部纪律意识。苏轼曾在《赤壁赋》中写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之子苏迈即将赴任时,苏轼给予其一方砚台并刻文,曰“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5]3304,劝诫其学习圣贤思想时要如饥似渴,写文章时要追求进步,治理财务要常想着别人,写狱文时要给予生路。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红线,将造福于群众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党员干部心中服务意识和纪律意识不强,便容易滋生消极怠政和腐败的思想,使权力为个人所用,就会极大损害共产党员的形象。因此要提高共产党员的身份意识和拒腐防变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同时,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固本培元、返璞归真,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志气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使政治生态朝着清正廉洁的方向发展。
弘扬“为政清廉”的好家风,筑牢家国情怀,培育党员干部良好作风。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与生俱来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苏辙苏轼虽仕途上遭遇坎坷,但是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从未动摇、从未改变。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家国情怀,关系着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名利诱惑面前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能否以拳拳报国之心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党员干部要学习三苏的爱国情怀,将个人抱负、家国情怀和人生追求合而为一,发挥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将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维护党和国家利益、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真正将清廉落到实处。党员干部要学习苏轼“公废于贪,行成于廉”的为官处事态度和亲民、清正、勤政、轻财的工作作风,牢守红线底线,创造人民赞赏、人民爱戴、人民信任的好局面。
(三)以好家风支撑好社会风气
家风正则社风淳。良好的家风不仅决定着家庭或家族的兴衰荣辱,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风气反过来也会影响家庭风气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需要优良的家风作为支撑。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土壤和底色,所有家庭成员在创造良好家风的过程,实际上也需要全体家庭成员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目前,社会上仍然存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这些情况的改善需要借力于家风的改善。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以和谐和睦友善的观念要求对方,那么家庭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中也会自觉遵循价值准则,为构建和谐友善社会关系的贡献力量。
构建良好的家庭风气实质上就是对新时代背景下良好社会风气的关注,家风在发展弘扬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社会风气发挥导向作用。每一个家庭都置于社会之中,家庭成员拥有不同的社会经历会产生相异的思想观念,如果社会是风清气正的,则有助于家风的清明和正派,反之则会影响个人乃至家庭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在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以此为引领,形成既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色彩又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家风。同时,社会对家庭风气的评价更是对是否具有良好家风的检验,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家风,更应作出及时的调整与完善,汲取传统家风家训等教育形式,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家风价值体系和秩序的建设,以好的社会风气规范家风建设。
新时代家风构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家风构建的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展的好,社会风气才能积极向上。我们弘扬三苏家风,既是为了讲好三苏故事,丰富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更是为了借弘扬优秀家风之机,继承传统家风家训以维护社会稳定,进而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风气。
(四)弘扬三苏家风文化,助力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三苏家训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剔除其中维护封建统治的尊卑桎梏外,该家训着重强调家庭和睦与和谐。“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家庭建设和社会建设也注重“和”的思想。
目前,我国家庭建设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西方社会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侵扰,人们思想活跃,社会意识呈现多元化状态,家庭建设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问题,例如家庭教育问题、养老问题以及家庭暴力问题等,都极大地影响了和谐家庭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美德贯穿于家庭建设始终,重塑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三苏家风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家风这一问题给出了参考答案。
弘扬三苏家风,学习三苏在家行孝的优良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提出了相应的伦理要求。于子女晚辈而言,“孝”就是要孝顺父母长辈,承担起赡养之责,向父母提供经济和精神支持。于父母长辈而言,也需要充分尊重子女表达意见的权利,破除以往“权威专制”的家庭模式,建立“民主自由”的家庭模式,并且以身作则,充当子女学习的榜样。如同苏氏家族中苏轼、苏辙主动赡养父母,苏洵和程夫人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子女,苏轼、苏辙之间互帮互助,正是由于家庭成员将家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注重整体利益,最终将家族带上康庄大道。共同的价值观是一個家庭的灵魂,新时代家庭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家庭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将忠孝仁爱的传统美德转化为家庭成员的共同意识,承担其所扮演的家庭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构建双向互动的家庭伦理道德新秩序,进而形成向上发展的合力,营造和谐友善的家庭氛围。
此外,当前社会也着力提倡以红色家风助推新时代家风建设,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类家风的关系。以三苏家风为代表的传统家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建立的家风,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展现。就两者关系而言,传统家风是红色家风的文化渊源,红色家风是对传统家风继承和发展,并增加实践因素、增添时代色彩。新时代家庭建设不能只注重传统家风或者红色家风单一的借鉴作用,应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汲取合理内核。
注重家风构建,其实质属于家国一体化同构的重要环节。弘扬三苏家风、讲好三苏故事,就是要让更多家庭以苏氏家族为榜样,回望自己家族历史,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提炼和培育自己的家风,吸纳汲取他人的优良家风,在全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氛围。
(五)三苏家风演绎和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思想精华、道德人伦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个人而言,家风承载着家庭的精神根脉,帮助子孙后代回答“往哪里去,怎样去”的问题。于社会而言,好的家风能够带动家庭向上发展,进而帮助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着眼于历史长河中,家风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三苏家风在形成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经典故事、家训、家谱和家规等有形的文化,还创造了“孝慈仁爱”“为官清廉”“非义不取”的道德操守等无形的文化,这种三苏家风无疑蕴含着“忠”“义”“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我们继承和发扬三苏家风文化实质上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目前,眉山市正在梳理宣传三苏名典、以三苏廉洁文化为基础打造廉洁文化基地,积极开展三苏家风三苏廉洁文化教育活动,让三苏家风“飞入寻常百姓家”,实际上也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9]三苏获得如此成就与其家风家教是分不开的,在弘扬三苏文化成就时也应该注重对其家风文化宣传,向更多人展示三苏成功背后所隐含的家庭因素。优秀家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国理政中仍然焕发着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四、结语
三苏家风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它对于党员干部加强家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时代家庭建设以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弘扬三苏家风必须久久为功,只有在社会上大力弘扬以三苏家风为代表的优秀家风文化,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主动自觉地挖掘本家族的家风,在社会上形成重视优良家风建设的态势和氛围。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不管是弘扬三苏家风,还是进行新时代家风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优良家风资源挖掘利用不彻底、家风内容过于功利化、家风建设主体责任意识淡化、新媒体舆论宣传不足等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有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和国家“六位一体”的合力,各尽其责,才能发挥三苏家风等优秀家风的积极影响,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要。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5-02-17)[2023-05-2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7/c_1114401712.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7(02).
[3]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42.
[4]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第2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2.
[5]苏轼.苏轼全集[M].王文浩,注.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
[6]苏洵.苏洵全集[M].张玉霞,注.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7]萧史.少年读国学·三字经[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8:158.
[8]张载.张载集[M].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2:320.
[9]孔子.孝经[M].陈书凯,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6.
[10]王健.苏轼义利思想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8):76-81.
[11]苏辙.栾城集[M].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2]和兴文化.荀子[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90.
[13]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19.
[14]龙榆生.东坡乐府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5]苏门家风家教[N].眉山日报,2022-08-14(07).
[16]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2).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7.
[18]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6-30(02).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The Connotation and Time Value of Three Sus Family Virtues
GUO Shili ,ZHANG Huan
(The School of Marxism,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610059,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emphasized on many occasion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traditions. Excellent traditional family virtues are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u Xun, Su Shi, and Su Zhe are highly admired literary figures. They not only left a rich literary heritage but also served as role models in areas such as family education. The family virtues of the Three Sus have profound connotations, including dedication to studying, filial piety and benevolence, refusing to take what is not righteous, and integrity in office. The family virtues of the Three Sus have profound time value 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family virtues, anti-corruption and probity,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promotion of the Three Sus family virtues must be persevered in for a long time.
Key words: The Three Sus Family Virtues; Integrity Culture; Family Construction
編辑:邹蕊
收稿日期:2023-06-20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SC22A027)
作者简介:郭士礼(1982-),男,山东鄄城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张欢(2000-),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