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路径选择

2023-11-01 19:17赵惠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3年15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

赵惠芳

[摘 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其治理成效直接反映国家的治理能力。作为中间环节,市域能够保证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引领基层治理专业化和现代化,破解基层治理的难题。本文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出发,分析了当前市域社会治理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推进社会治理現代化的路径选择。通过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弥补之前在理念、技术上的缺陷,将矛盾顺利解决在基层,使基层治理更容易进行。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治理现代化;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5.059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15-0195-04

0     引 言

“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大城市涌入,使得大中型城市在汇集了优势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社会风险和安全危机加重,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就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动力,促进了城乡二元治理体系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社会治理的新模式由此开启。

1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1.1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丰富,它是一个涵盖了“市域”“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等范畴的体系。“市域”是地级市所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包括市、区和县、乡镇地区以及农村在内的地域范围,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备和健全的全面性社会系统[1]。社会治理是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多元主体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治理。政府进行服务和引导,多个主体积极参与,完善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社会治理方式,反映各领域的诉求,共同应对治理路上的难点,实现多元治理的目标。所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将城市治理与农村治理相融合,在党和政府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市域内的社会各界力量运用社会规定的手段和社会先进技术开展的一系列社会行动。直接目的就是防止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产生,最终目的则是保证和维持所辖区域范围的长治久安。

1.2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特征

1.2.1   市域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首先,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对于群众以及其他主体对市域社会治理提出的方案都应积极纳入政策制定范围,保证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企业需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运用其技术和资源优势支持市域社会治理,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面结合。最后,人民群众要提高社会参与感,从私人空间转向公共空间,为社会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1.2.2   市域社会治理空间一体化

市域社会治理是将城市和农村都包含在内的治理。市域作为一个完整的单元,要采用城乡融合的手段,将城市与农村同时建构,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2]。空间一体化就是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将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社会更公平。这有利于从更高层面上促进人口的稳定流动、协调城乡之间的关系。

1.2.3   市域社会治理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和简约化

智能化就是市域社会治理充分利用城市的技术优势,将科学技术融入社会治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手段,打造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专业化是在某一领域的治理中,拥有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的专业人员去完成任务,做到人岗相适。社会分工的细化要求治理专业化,避免社会混乱。简约化是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保证治理程序的简化,将复杂的程序简单化,简单的程序条理化,简化行政审批过程,提高群众的办事效率,减少群众的跑腿次数,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1.2.4   市域社会治理理念民本化

市域社会治理注重以民为本的理念,这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价值。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治理过程的核心动力,“使市域社会治理这项工作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才可以做到将矛盾彻底化解在基层。”[3]任何时候,治理都是为了人民,有人民参与的治理才是好的社会治理。

2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治理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人民群众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至关重要的主体。在治理的过程中群众处于观望的状态,可能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重大的转型期,导致他们参与市域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尚未被激发出来。并且社区在转型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基层工作不能顺利展开,社会基层政治基础遭到腐蚀[4]。对于一些需要公共参与的事情,比如对于疫情的防控、扫码、测温等工作,有些群众的自觉性不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在招募志愿者时也有部分人以各种理由推脱,不论是群众还是干部,都是只注重与个人利益相关的事情,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这种对待社会事务的消极态度如果一直延续下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治理进程的推进。社会组织很大部分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但是其内部结构的不完善性,导致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5]。所以在处理一些复杂手续时,效率就会降低,渐渐地社区组织对于群众提出的各种需求难以及时满足,进而产生懈怠感。另外,社会组织成立的时间较短,体制方面还不是很健全,且缺乏一定的权威性,群众一般不会把这种组织放在心上,所以很难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2.2   治理效果不佳

基层治理过程中的效果可能与理想的建构体系有差距。首先,基层在使用智能产品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提早出现的问题,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另外政府在智能化推进过程中,可能受网络信息的制约,忽视了实际情况,从而造成政府做出的决策落后于社会发展,导致和民众的沟通也产生落差。其次,在城乡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城乡社会治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差异,导致城乡一体化不能顺利实现。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部分村回迁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公共卫生环境方面,部分村民可能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原因,对公共空间认识不是很清楚,在公共空间扔垃圾、抢占停车位等,整体而言比较混乱。而且回迁小区的机构设置也很混乱,总是出现岗位无人现象,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程序混乱、农村干部没有起好带头作用、各种所谓的职位和办公场所形同虚设等问题,导致治理较为困难。

2.3   治理理念存在偏差

在市域治理的过程中,治理理念不是很深入。首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认识到要以人民为中心,比如在一些办事机构,没有考虑老年人或残疾人的需求,忽视了对特殊群体的照顾。并且在一项新的政策出台时,没有很简洁明了地告诉群众具体的流程,导致群众由于自身的理解不足而不能迅速地办理业务。

另外,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乏法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治理的法律条例很少。治理中必须要有法可依,社会矛盾才会减少,必须要对适用范围内的各个主体制定严格的法律条例,社会治理才能顺利进行。例如在出现问题时,某些工作人员由于传统思维的束缚,不能有效地用法律手段去解决问题,这才使问题出现时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产生混乱,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及社会组织产生怀疑,从而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3     推進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3.1   加强党委和政府主导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挥主体的引领作用。党委加强领导,这种领导要深入贯彻至各个方面,加强党的队伍建设,净化党内环境,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要将这些理念运用于实际的社会治理中,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首先,政府要积极转变理念,消除“官本位”思

想,由主导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要加强对政府的绩效考核,优化政府治理职能,激发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真正做到赏罚分明;将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平日考核与年末民主测评相结合,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测评,其中群众的评分要占一大部分,对于加分的人员要有奖励,优先评优;对于减分的人员要取消评优资格[6]。如此,政府工作人员才会把人民放在中心地位,才会时刻想着群众,积极为人民服务,将事情办好。

其次,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对干部的选拔,提拔那些信念坚定、有干劲儿、有冲劲儿的年轻干部,并加强培训工作,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党委和政府积极主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制定各种政策方案,使群众能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3.2   打造全覆盖模式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一个整体的视角推动。“构建市级统筹、县级负责、联乡联村、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塑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模式。”所以不单单党委和政府有责任,社会和群众也有主体责任,要发挥多元主体治理作用。

对社会组织和群众来说,都要发挥团体的力量,让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在助残、助学、助老的社会公益活动中贡献社会组织的力量,在全覆盖过程中,要凝聚社会组织的力量,为社会提供精细化服务,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另外,全覆盖也体现在社会治理体系要贯通,市域作为连接国家和基层的桥梁,要“打通层级之间的向上沟通渠道”[7]。市、县组织,乡镇落实,将每个层级的责任都落实,将不该由基层承担的责任交到中层,减轻基层的治理负担,不再把基层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扔,当前基层人少事多的现象很普遍,基层干部苦不堪言,所以要明确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形成综合统筹发展模式。

3.3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通常在市域的中心地带,往往会汇聚这个地区几乎所有的优质资源。人民群众在这里也能几乎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在市域范围内统筹推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还能促进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将水利设施和城市交通设施同步建设,加强生态园建设,提高绿化功能。其次,要提供便捷化服务,提高老百姓的办事效率。社区要提供专业化、一体化的服务,将线下咨询和线上咨询相结合,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让老百姓能享受到政府的服务。最后,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坚持政府主导,发展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服务,同时,政府也可以制定一些政策,比如减免税收、贷款贴息等,鼓励社会企业积极参与文化服务。

3.4   加强法治建设

在市域治理过程中,要积极引导群众遵纪守法,把法治融入市域社会治理中。

首先,政府工作人员要主动、深入地学习法治思想。在实际应用中将其落实,用法治思维去解决问题,积极运用法治手段去开展工作,带头营造一个法治社会。其次,政府要认真制定法律法规。将法规制定得更加全面,做到有法可依,对于一些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勇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切实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治理过程中要做好安全工作。最后,要培育公民的现代法治观,通过加强普法教育,培育公民树立正确的法治观。让公民能够懂法知法,积极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积极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用一种大众都能接受的宣传方式,将法律普及给大众。

3.5   推动智能化建设

在市域社会治理中,要推进其现代化发展,就必须要做到人与信息相融合,用大数据技术处理社会信息,共同建设“智慧城市”。

首先,政府要更新传统观念,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进行治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处理社会中的问题,提高治理能力和效率,创新治理理念,优化网上服务,紧随时代步伐。其次,在利用网络处理问题时,应该加强对公民隐私信息的保护,防止其泄露,要在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保障网络的安全。最后,要建立决策智能化机制,使政府的治理程序简便化,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顺利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壮. 太原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D].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20.

[2]陈嘉欣. 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层实现路径研究:以郑州高新区沟赵办事处为例[D]. 郑州:郑州大学,2021.

[3]王阳,熊万胜.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结构优势与优化路径[J]. 中州学刊,2021(7):81-87.

[4]何阳,娄成武.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蕴涵及建构路径[J]. 求实,2021(6):71-82,109.

[5]孙丽.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J]. 现代交际,2021(13):229-231.

[6]徐汉明.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J]. 理论探索,2020(1):13-22.

[7]邱玉婷.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中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效能提升[J]. 理论导刊,2021(8):84-92.

[收稿日期]2023-02-06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市域铁路信号系统互联互通方案研究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准移动闭塞系统针对市域快线的适用性分析
轨道交通市域线越行站配线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