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舒莹 侯燕燕
1 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庭和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压力也愈发沉重,随之而来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愈发突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都在积极探索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途径以及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正念因其方法独特并且能有效地减轻个体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逐渐成为心理治疗领域的重要技术,也逐渐进入了我国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正念是“一种有目的、不评判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的方法”。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的国家(地区),尤其是美国,已经将正念融入了各层次教育中,且效果显著。正念干预在西方国家学校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实践和评估,并在改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缓解生理症状和精神症状上取得了好的效果。我国研究者也开展了正念在大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各层次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不再只局限于特殊学生群体的研究,研究对象开始大众化,研究的问题趋向普遍化,但整体来看,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我国关于正念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和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及有心理问题的特殊人群上,目前国内关于正念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上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2)研究内容上。关于正念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研究较少,只有个别研究者进行了课例设计研究和正念训练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现有的正念教程大多翻译自国外的研究,且面向成人,课程时长和内容不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实际,无法直接使用,目前还没有研究者进行本土化的完整系统的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这导致系统性和干预有效性欠佳。
因此,鉴于正念不仅在应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上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对于专注力、主观幸福感、记忆力、乐观等积极心理方面的培养也有重要的价值,以及本土化系统化的正念课程在我国缺失,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研发并开设正念减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在我国文化环境下如何建设义务教育阶段正念减压心理健康课程,并进行实践应用。
2 义务教育阶段正念减压心理健康课程构建
2.1 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正念减压心理健康课程,缓解广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并帮助其培养正确的情绪认知和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提升自我接纳水平,能够珍惜当下,并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最终促进学业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
2.2 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活动的设计和素材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内容有趣,不枯燥,学生愿意参与。
(2)活动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验从而生成感悟,在每节课中有一个主体正念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度体验。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担任活动素材的提供者、活动环节的引导者的角色。
(4)发展性原则: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具有启发意义。
(5)整体性原则:每节课可以独立开展,是完整的一节课;同时,又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所有课程在设计上具有相对一致的环节。
(6)融合性原则:每节课中,正念活动与非正念活动融合,互为支撑,相辅相成。
(7)科学性原则:遵循正念课程设置的一般规律,正念课程的课时周次控制在8~12周以内。
(8)可行性原则:课程面向常规班额的班级,因此,活动设计要求不受场地的限制,能够在教室内完成,且对器材物品的要求少。例如正念瑜伽类活动、需要很多物品准备的活动应该排除。在时间上,学生课后时间较少,因此,减少课后任务的布置,将精华浓缩在课堂内。
(9)有效性原则: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很好地完成课程目標,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2.3 课程内容
结合文献及学校教学实际,遵循本研究的课程设计原则,规划设计教学课时和内容。经过不断完善反复修订,最终整个课程共包含8节主题活动课,每节课1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义务教育阶段正念减压心理健康课程概览见表1。
2.4 课程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方法为主,讲授式教学法为辅。如几乎每节课的正念主体活动均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学生在经历过自身体验和自我对话之后,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和辅导、总结。当然,对于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如“正念”的内涵,也需要教师在学生的理解后进行讲授澄清。
3 义务教育阶段正念减压心理健康课程实施建议
3.1 课程实施对象
基于取样和实施的方便性,本研究的课程实施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经过实践检验以及小组研讨,课程对小学高段、初中生、高中生均适用。
3.2 课程实施方式
适用于社团课或常规班级授课。本课程所涉及的全部活动对场地的要求小,适用场地的范围广,灵活性大。学校教室内即可授课。
3.3 课程实施时间
既可以每节课单独使用,也可以连续使用,完整使用效果更佳。建议每周一次或者每两周一次。
3.4 课程实施过程
每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遵循以下四个阶段。
(1)创始阶段:通过轻松有趣的活动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课程内容。
(2)过渡阶段:设计创设情境开展一些小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工作阶段:通过正念主体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参与体验,感受正念活动带来的变化。
(4)结束阶段:分享与总结,表达祝福或布置练习活动。
4 义务教育阶段正念减压心理健康课程效果评估
4.1 教师自评与互评
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自评与互评。评估标准参考课程设计原则。整体来看,最终版本的课程实施的效果符合课程设计原则。
4.2 学生评价与反馈
通过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形式进行。学生对上课的内容、形式、自己的投入度、对自己的帮助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并收集学生的改进建议,见表2。另外,也可以利用相关心理量表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如运用儿童、青少年正念量表(CAMM)评估学生的正念水平。
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到同学们对课程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喜欢,在课堂上能够跟上老师的引导投入到体验中来,感受到内心平静。一部分同学在上完关于正念吃葡萄干的内容后体会到正念饮食给自己带来更丰富美好的体验,之前听到父母说吃饭要细嚼慢咽觉得烦,现在会主动并愿意细嚼慢咽,认真品味食物的滋味。一部分同学觉得睡前通过身体扫描和正念呼吸的方式练习后有助于睡眠。多数同学表示,在上完正念心理课后,自己会更专注于当下,对未来的忧虑和过去的执念都减少了很多,会更以感恩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心态更平和,也更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5 反思与展望
本研究共经历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在接受正念师资培训基础上,以“八周正念之旅”为蓝本开展课程设计与实施,发现学生大部分能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参与活动,但存在以下问题限制了课程效果:其一,课程重心放在了正念练习上,弱化了课程设计,致使练习的音频较长。其二,课程内容和素材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缺乏趣味性。其三,课后练习任务学生没有动力完成或者没有时间完成。基于此,第二轮行动研究以心理课的基本流程(创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为基础开展课程设计,重视活动的趣味性,重点放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上,减少课后练习。本次课程设计和实施效果取得了很大的飞跃。第三轮行动研究重在完善设计和应用到其他的场景中,例如线上直播的正念课程、正念微课的录制上,实践验证了课程从线下到線上的可行性,打破了场地的束缚。
总的来说,本研究构建了我国本土化系统化的义务教育阶段正念减压心理健康课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是一次积极的尝试,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和推广意义。当然也存在一些局限,未来将继续加强研究者的正念培训和行动研究,不断完善该课程,开发和积累能够灵活变通的正念心理课程素材,更加有层次、有梯度地开发本土化系统化的正念减压心理健康课程的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强师工程)项目“义务教育减压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YQJK583;深圳市教育科学2021年度博士课题“学校精神的形塑与扩散机制研究——以深圳某公办教育集团为个案”,课题编号:bskt21022;深圳市宝安区2021年度名师专项课题“学校文化的生成与建构研究:基于创新扩散的视角”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