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学中“减法”与“加法”的课程实践

2023-11-01 13:34张欣宇庄葳
知识文库 2023年20期
关键词:减法教学活动思政

张欣宇 庄葳

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其教学范式正接受着全面而严峻的挑战,对教学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将建筑设计行业常用的“减法”与“加法”设计方法,融入高校教学发展与教学实践优化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等几个层面,探索高校教学中“减法”与“加法”的深刻内涵、逻辑关系,寻求平衡点,即教学中运用“减法”去除烦冗,直击痛点;利用“加法”融入情感,丰富认知,实现教学简约不简单、轻量不轻质,从而推动教学内涵式发展,回归育人的教学本质。

中国与整个世界正遭遇和面临着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冲击着各行各业,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党中央对高校、对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等。高校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教学回归到教与学这个根本问题上,即教什么、谁来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面对高校传统教学范式受到的挑战,高校教学方法亟待优化创新。

1 大变局下高校教育面临新挑战

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各种变量正影响着我们所生存的社会、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些看似无序的变量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无限的可能性。如何在这些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冲击中寻求出路,在可能性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之路与教学创新之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人工智能、数字化的重重挑战,教育工作者更应前瞻性地以国家未来所急需的人才,以及学生未来5年、10年的现实需求为目标,深入思考教学的深刻内涵,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号的层面。

在目前高校普遍的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应该学习知识、技能的课堂上,反而甘愿做“低头族”,课上不听,课下不学,到期末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甚至课下报补习班来二次学习,分析存在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很多课堂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兴趣不高,参与度自然不够。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尽可能地改变这种态势。首当其冲就是要明确育人目标,对教学进行重组与重构,用“减法”去除冗余、繁杂、枯燥,用“加法”增加精髓、精炼、生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让高校教学真正服务于、有助于学生。

2 教學中“减法”与“加法”的内涵

“减法”“加法”本是数学运算术语,“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泛指是在原有数量中减少或增加一部分;在建筑设计领域,“减法”与“加法”同样是建筑体型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即对建筑形体进行建构与解构,改变原始形态,创造丰富、灵活、生动的建筑空间形式美的过程。结合高校授课现存问题,将“减法”与“加法”的相关理念引入到复合的、复杂的教学活动中,然而这里“减法”与“加法”的引入,不是局限于教学的某个单一层面的加与减,而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优化、重组、融合、创新等。

2.1 教学中“减法”的内涵

世界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提出“Less is more”的建筑设计理念,即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这种理念对现代主义建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减法”是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更优选择。教学中的“减法”,虽可看作是对教学活动的“瘦身”,但并非是粗犷的删减,而是基于教学目标,将教学活动中无关的、烦冗的劣质元素进行删除、重构、优化,从而使教学目标更精确,教学的指向性更明晰,教学重点更清晰,使学生能够直击教学要点,以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2.2 教学中“加法”的内涵

人类具有天生做“加法”的本能,加法带来了文明,文明带来了积累,所以当人遇到问题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用“加法”来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加法”,可看作是对教学活动的“增肌”,但并非是简单的扩充,而是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融合有助于知识传授、能力塑造与情感培养的教学新理论、新方法、新工具、新环节、新环境,融入价值塑造,从而打破传统教学“学生低头率高”、主动学习差、情感关注不足等弊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等。

3 “减法”与“加法”的辩证关系

“减法”与“加法”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矛盾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减法”亦是“加法”,“加法”亦是“减法”,此消彼长,“减法”与“加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关协调的。在教学中,减少了教师为主导的时间,就增加了学生为主导的时间;精简了教学内容讲授的时间,就增加了情感引领的时间;剔除与教学核心目标无关内容,就使学生精力集中于核心内容上;删除了冗余低质量教学活动,就提升了教学活动品质等等。因此,处理好教学活动中“减法”与“加法”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以“减法”促“加法”,以“加法”促“减法”,推动教学活动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成效。

处理好“减法”与“加法”的辩证关系不是容易之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践者、评价者、承担者,在教学思维上就要树立“减法”与“加法”的意识,要明确“减在哪里?减什么?怎么减?减到什么程度”“加在哪里?加什么?怎么加?加到什么程度”等核心关键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反复衡量“减”与“加”的质与度,切忌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反思,审视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优化教学方案,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

4 “减法”与“加法”的课程教学实施策略

我国的教育正从“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迈进,这种变革对教学设计产生深远影响。教学中的“减法”“加法”可以理解为对教学各个环节内容、活动的增减、调整、优化,以此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思政建设等,实现高校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以建筑初步课程为例,进行“减法”与“加法”的课程实践教学探索,在课程的教学中,从教学目标出发、以教学主体的改变、教学环境的创新、教学方法发展、课程思政融入等层面,层层探讨“减法”与“加法”的具体实施。

4.1 教学目标设定下的“减”与“加”

教育回归到本质,即在回答“教与学”这一根本问题上,对于高校来说,希望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教会学生什么?是专业相关的诸多知识点吗?仅仅是日后生存的技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高校应该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而不仅是职业理想,需要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应基于国家、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加以修正,如在知识传授层面,减少知识点数量的强硬要求,扩充未来科技指引下的知识点;在能力培养层面,减少对学生被动吸收、被动接收方面的能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在价值塑造层面,弱化学生个人主义的培养,强调对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感、职业技能方面的引领。

在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首先需要根据繁杂、庞大的知识体系,梳理围绕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绘图方法、建筑改造利用、建筑分析方法展开的建筑基础知识体系主线,确定本课程的育人目标。课程的育人目标不仅仅包含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方面:培养新时期具有建筑图纸表达、建筑设计思维、建筑改造能力、建筑模型制作、方案汇报能力的建筑师基础能力的目标;还包括在授课的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工匠精神的中国建筑师基本价值素养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对建筑初步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定义与权衡,制订可能达成目标的课程设计项目,在课程设计项目开展的同时,达成本课程的育人目标。

4.2 教学主体改变下的“减”与“加”

教学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即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范式的改变必然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为自己的学习成效负责,那么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新时期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促自学、以兴趣促成效,同时,在教学中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特点,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力求多角度、多方面、多层级的关注,引领学生个性发展。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特点,减少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课模式,增加以问题导入的教学方法,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减少教师“独角戏”的知识结构体系讲授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学生分组讨论、情景模拟、课堂辩论、调研走访等方式,让学生将课程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激发学生主动、深入地思考等。在这里教师的责任更重了,应通过更好的教学设计,教会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和情感表达。

在建筑初步课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不爱说教、爱实践的学情特点,打破传统老师的授课方式,而是将部分授课时间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同时,邀请其他专家补充到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之中,使课程的讲授者不再是教师一人,而是教师讲、学生讲、专家讲。也就是说,教师在完成必要的知识点讲解后,将课堂的时间交还给学生,通过解答预设问题、完成方案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自学与辩证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并给予解惑。聘请专家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点评。这样在同一个课程设计项目中,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学生、专家三者共同的舞台,在这里,三者从不同的高度、不同角度来诠释同一问题,激发学生的设计思想,丰富了教学层次,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的孤独舞台。

4.3 教学环境提升下的“减”与“加”

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必然需要适宜的教学环境相匹配。教学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包含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可以看作涵盖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虽然当下各高校关注教学,使课堂教學硬件水平迅速提升,然而针对教学“精神环境”塑造的关注尚有缺失。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调动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校内资源、社会资源,将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小小的、刻板的教室之中、桌椅之间,创设多元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给予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改善教学环境的必经之路,即通过自建线上学习资源、引进优质金课/幕课资源,补充相关教学案例等方式,建设线上教学内容,将线上教学环境与线下教学环境相融合。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设计,预设其他可利用的教学环境,减少传统教学只在单一教室授课的时长,创设条件参与到校园、社会的实际环境中,创造实践与生活为情境的教学环境。

在建筑初步课程中设置多种教学环境,共同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趣味性。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来创设更多的教学环境。在理论教学中,充分利用线上优质教学资源与线上授课平台,打造优质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环境。线下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学生、专家参与的理论教学与讨论式教学,主要发生在专业教室中;线上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学教师建立与提供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案例,主要通过网络授课平台等来实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教学环境从传统的专业教室延展到建筑模型实验室、校园内实地建造、校园外实地调研等多个环境,比如在模型制作环节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激光切割机等实验设备,制作小建筑模型;在场景搭建环节中,学生团结合作动手在校园内搭建空间模型;在建筑观察与分析环节中,通过带领学生走出去,在市内实地调研考察中让学生对建筑与建筑师的责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总之,通过创设更加多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借助不同的感官体验,切实地了解自我的真实感受,达到育人的目标。

4.4 教学方法发展下的“减”与“加”

由于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国内外教学研究者对教学方法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方法的根本是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是师生双方参与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虽然国内外已然形成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诸多教学理论,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是应根据所教授课程教学目标、知识结构特点、预期成果等对教学方法加以遴选,选择匹配度最高,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层面的“减”与“加”。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削弱传统教师一人讲授课程全部内容与知识点的教学方法比重,补充学生参与度更高的教学方法,譬如讨论法、PBL分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层层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参与其中的同时学会更多的知识、注入更多的情感。

建筑初步课程整体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大大缩短教师主讲时长,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采用了PBL模式的项目式教学法,对课程的整体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调整与内容重组。即根据育人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重构、重组为多个课程设计项目,每个课程设计相对独立,着重锻炼或培养学生每一方面的能力。而后,由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针对本课程设计项目预设多个相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通过教学资源自学、资料搜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讲授、自学、讨论中,共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设计思路,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辩证设计思维、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4.5 课程思政需求下的“减”与“加”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道德培养,课程思政已然是高校教学的基本要求,每门课程都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润物无声地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适当为“课程思政”留出时间,预留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让思政元素可以无声、无形、无感地自然融入知识点的教学中,使我们的课程更加丰满、有内涵。增加课程的思政元素不仅要从国家、行业、优秀代表人物层面出发,更应与所在高校的发展历程、未来发展方向、教学理念相融合,走出一条独特的、个性化的思政道路,以切身的实例塑造学生家国情怀、品格塑造、专业伦理、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建筑初步课程中,课程思政同样是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达到本门课程的育人目标,必须结合重构后的教学内容,即课程设计项目,凝练与提取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然后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师预设的每个分解问题之中,从而达到在课程设计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无形地渗透到学生的案例解析、小组讨论、实践体验、团队匯报、成果表达等各个环节,比如在场景搭建中引入榫卯结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及家具的设计精髓;在建筑观察与分析中,学生通过搜集与分析上海优秀工业遗产保护案例,了解我国的工业发展历程,思考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建筑师的职责所在等等。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与解答设定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情感价值的塑造与提升,从而达到建筑初步课程的思政目标。

5 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对高校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予了更多的机遇。高校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运用“减法”与“加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辩证思考与设计,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传统教学范式进行迭代升级,使教学整体优化提升。在教学目标上确定与学习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育人目标,切忌过于宽泛;在教学主体改变的情况下,增加学生讲与专家讲,让教学活动更丰满;在教学环境中,减少传统教师教学单一情况,增加线上、校内、校外等多元环境,将教学活动融入多元环境之中;在教学方法上,削弱单一教师讲授所占比重,增加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更加轻松愉悦;课程思政是每门专业课必须肩负的职责,课程教学中预留思政元素的融入关键点,让思政更易入耳入心。经过“减”与“加”的高校课程,将更有利于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兴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达到育人的根本目标。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减法教学活动思政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生产过程做“减法”农民收入做“加法”
用投资审批的“减法”换来市场活力的“加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