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珍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尤其在经历大范围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党中央把就业放在“六稳”“六保”首位,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医学生相较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特殊性,不仅在校期间理论课时量大,同时比较注重校外实践技能的培养。校外实习是医学生向就业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而高校就业指导更多的是聚焦在校生,针对校外实习生的就业指导开展的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完善医学生实习管理模式,确保学生顺利毕业和高质量就业。
1 目前实习管理模式下主要问题
1.1 双重角色冲突
医学生校外实习期间,他们既是实习生又是“医者”,同时肩负着学生和工作人双重角色,生活环境、授课教师、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变化,部分同学在工作上缺乏对自身角色的明确定位,往往在双重角色之间不能兼顾。主要冲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成本差异。学生实习期间不仅无工资补贴,在校期间可以安排的兼职时间也被压缩,而且面临要自己租房等问题,食宿等生活成本相对在校期间都更高,特别是原本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济上的压力会更大。实习期间医学生会有一种工作人的心态,一方面开始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不主动再跟家庭要生活费,而此阶段由于生活成本高却需要家庭更多的资助;(2)实践经验缺乏。在校期间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将理论知识运用在指导实习实践中则较少,这期间更需要实习单位带教老师和学校的联合指导,譬如在实习中会面临处理人际关系、医患沟通、面对死亡心理辅导、操作技能较弱等问题,相对在校期间比较单纯的学习生活,对实践经验少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挑战。再者因为全国大范围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实习过程存在不连贯、不系统,也将影响学生的实习完成质量以及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3)归属感较低。个别实习医院缺乏实习前的集中培训,在校期间统一的实习培训跟差异化实习医院的情况又不完全契合,对实习单位管理制度等状况不清晰、同事关系不融洽、轮转科室频繁等也影响了实习生的适应效率与归属感,进而影响实习质量。
1.2 实习与就业方向矛盾
实习是每个医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阶段,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从业者的必需环节。而医学生的实习、升本和求职就业三者处于同一个时间段,矛盾主要在于三者的时间高度重合。首先,实习这一时期也是医学生求职就业的黄金时期和备考升本的冲刺阶段,但因为实习单位跟医学生意向就业的单位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就业与实习难以兼顾;其次,存在选择性对待实习的情况,部分同学会按自己就业意向有选择地对待实习,如在与自己就业意向一致的科室认真实习,而不重视其他科室的实习。这种实习现象不仅仅在同届同学中相互影响,还会影响同专业或者同校的实习传统,从而形成一种不当的功利性的实习观。目前,因为医学生实习、就业和升本相互之间的矛盾凸显,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可能会形成一种不良循环:实习质量低导致医学生就业技能弱,就业能力不够强又引起就业率低迷;而就业形势不好导致升本热,备考本科又会占用医学生大量的实习时间,导致实习质量下降,用人单位对实习生表现的不满意又会使得实习带教工作流于表面,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进一步恶化。
2 实习期间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2.1 实习安排不够合理
目前的医学生培养方案与就业单位的结合不够紧密,且联合培养单位有限,医学生往往会被安排到跟学校有合作的单位实习,而不是自己意向的求职就业方向。但让医学生根据个人意愿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又存在实习质量把控难、考核难等情况而很难具体实施。实习作为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学分占比重,学生必须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完成实习内容才能达到毕业条件,而因为实习内容和部分医学生的就业方向不一致,按时完成实习则必然挤压了医学生的就业求职时间,增加了医学生实习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2.2 就业指导不足
就业是学生生涯的最后一步,部分学生在就业和升本之间徘徊,存在选择迷茫。在此阶段若没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帮助与引导,极易引发学生焦虑、逃避等心理问题。但因为实习点多,位置较分散等原因,医学院校老师对于毕业生求职动态的跟踪变得困难与复杂,而学校有限的就业指导老师也很难深入实习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变得零散和无序。
(1)课程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医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一直都是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但在课程的具体设计和时间安排上,经常会出现不合理的问题。如课程的内容缺少专业化差异,没有真正地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的需求进行专门的授课。另外,此门课程大多安排在大一下学期,但在医学生需要就业知识的实习阶段却缺少相关课程。此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因在校期间课时量大,就业指导课程被边缘化,课时也被严重压缩,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较少,很难保障教学效果和医学生的学习质量。
(2)指导专人化和专业化不够
医学生因受其自身专业特性的影响,具有就业渠道窄、跨专业就业难等问题。再加上部分医学类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性不足,如很多是非医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兼任,且相关理论和就业技能指导等培训较少,职业社会对于医学人才的最新技能和专业化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指导效果也大打折扣。另外,因为就业指导人员不足,学生的就业率往往关系到学校专业发展和办学声誉,所以存在重就业结果、轻指导过程的现象,很难为学生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譬如升本或创业等,整体上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
(3)心理疏导不足
现阶段的医学生由于对职业社会认知不足,部分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等心态。同时,部分学生过于依賴学校老师或者实习带教老师的指导,或者被动地等待家长帮忙安排,而因实习地域的分散、实习科室轮转频繁等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导致学生就业迷茫等现象。部分毕业生缺乏被拒绝录用的心理建设,在前期就业受挫后容易丧失就业信心。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就业心理疏导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2.3 实习生个人层面
(1)就业期望值过高
调查发现医学生存在就业期望普遍高于实际就业情况的现象,期望选择高平台三甲医院、高知名大城市和高薪水岗位的“三高”目标,导致求职目标与实际岗位需求不匹配。因此,出现了在大城市岗位竞争激烈求职较困难,而农村和偏远地区医学人才难求的现象。《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文中多次提及“基层医疗”,表明了国家高度重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在全面建设健康中国视域下完善基层医疗单位的人员配置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2)就业心态不积极
随着社会经濟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且伴随着信息化发展成长起来的“00”后新一代,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长期以来,高校、家长等都很注重大学生应届毕业的首次就业,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但新时代的一些高校毕业生更注重追求“自我价值”,憧憬着更高层次更个性化的就业需求,在刚毕业选择工作时,若不能满足个人预期,可能会选择“慢就业”情况。导致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慢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群体越来越多。
(3)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较弱
由于医学类学生培养目标和方向明确的独特性,绝大部分医学生从入学开始即自我认定并期望毕业后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普适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被重视。形成就业思路相对单一,忽略了其他职业方向或自主创业的可选择性。对升本需求和观念缺乏理性认知,存在跟风升本的现象,在实习期间把大量精力用于升本复习上,而部分学生升本失败后才开始着手找工作,此时不仅错过了黄金求职就业阶段,而且就业需求减少,加之信息源不足和缺乏就业技巧培训等情况,难免陷入求职经验缺失的被动境地。
3 以就业为导向的医学实习生管理新模式探讨
3.1 进一步优化实习就业管理体系
早动员,实习工作早谋划部署。依托校媒、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动线下教学活动与线上配套资源的同步融合化,如在微信公众号设立“学思践悟”“实习就业”等子栏目,“学思践悟”栏目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正能量素材,激励医学实习生在面临实习、就业和深造等多重压力下坚定信心,勇于挑战,不断突破和实现自我价值。“实习就业”专栏收集优秀实习生案例和心得,展示实习生活和工作风采,分享如“原来实习是这样的”,分享每个实习岗位职责与心得;“实习生必须注意的那些事”,讲述医学实习生需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通过唠唠“为什么医学生实习没有工资”让在校生提前了解医学生实习的特殊性,引导医学生提前做好实习准备,顺利适应实践学习。
全过程,加强实习就业技能培训。在校期间,增加医患沟通技巧、生命关怀教育、恋爱心理等选修课,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培养“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下实习前,宣讲各项规章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实习结束前,开展就业技巧各类讲座,在微信公众号“实习就业”专栏推出如“实习和升本如何平衡”“简历制作指导”“面试礼仪”等专题辅导;针对升本同学,在考试前期,与实习单位协调,灵活调整实习考察时间,设置升本冲刺假期,助力医学生高质量完成实习的同时顺利完成升本目标。
精准帮,做好就业重点帮扶工作。针对医学生的特殊性,就业指导围绕长期性和精准性进行,构建有效的指导方案和机制,满足医学生的多种就业指导需求。第一,做好就业选择宣讲,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学就业岗位、升本和创业等不同选择,引导医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选择;第二,优化实习过程,通过加强与实习单位交流对接,结合所学专业和就业需求,改进实习过程,创新实习模式,创造更有效更精准的实习环境;第三,加强实习阶段关怀辅导,做好在外实习生的跟踪指导服务,切实让实习生虽不在校园但仍然能感受到学校的关怀指导。针对面临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升本复习困难和心理困难等多种情况的医学生建立台账,长期跟踪帮扶,有效指导医学生渡过就业期间难关。
创新业,推动新型就业模式的推广。互联网医疗已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且有较大的岗位需求,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00”后新一代有着特殊的条件优势,且契合他们个性化、较自由的工作方式,是社会发展为医学生提供的新型创业方案。另外,我国偏远地区的医疗建设仍需要大量的医学人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基层服务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政策。总之,医学生的就业指导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实习管理模式和就业指导方案,引导医学生根据时代发展创业,实现自我就业的同时还能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
3.2 共建实习就业联动平台
深化与实习单位合作,实现实习就业零距离。深化与医疗、医药卫生机构的合作,是培养医学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关键。学校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交流,扩大实习合作单位的规模,改进实习生培养模式,优化实习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如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或修订医学生实习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校和实习单位资源,让实习岗位更符合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学校指导老师“挂职”实习单位+实习单位辅导老师“外聘进校园”等相互交流学习模式,让实习指导形成校内和实习单位的“多线”辅导模式,让实习指导队伍更加了解医学生的学习、就业和心理情况,推动实习生的精准实习,有效进行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促进实习生健康、专业地完成实习,为将来就业做好技能储备和心理建设。
深入实地走访,提高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学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地走访,调研实习生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考察实习岗位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围绕医学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内容和生活环境做好科学的配套优化,如校外实习单位必须重视保障实习生的基本生活情况,提供健康良好的食宿环境,排除租住自建房等存在安全隐患的住宿条件。医学生在外实习期间,校方要做好实习生学习管理工作,保证实习生奖、助、贷、就业补贴等及时发放,解决医学生实习期间生活费的后顾之忧;整理收集实地考察情况,多方收集实习生和实习单位对实习培养、实习教学和就业指导的意见和建议,为不断推进实习管理改革、优化医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指导、促进医学生良好就业体系的完善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同时,加强实习生的个别座谈、访谈和群体交流,全面了解实习生的实习感受,及时排忧解难和心理疏导,降低实习就业心理压力。让实习生切实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心与温暖,强化在外实习生与学校及老师之间的感情联系,促进实习返校后毕业和就业等系列工作的顺利进行。
利用新媒体渠道,扩大就业指导的深度和广度。新媒体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相较于传统报纸、电视广播等更受到学生群体的广泛使用。特别是伴随着新媒体发展共同成长起来的“00后”新一代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具有较大的沟通需求和依赖,新媒体平台目前已成为师生获取和沟通交流信息、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渠道。实习期间由于地域分散和时间差异,给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很大障碍。此时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紧跟时代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交互性强且资源丰富等优势,提高学校就业指导信息化程度和就业服务效率。另外,加强学校线上就业指导平台的建设,除学校官网发布外,鼓励在就业指导部门的统筹和监管下,有效利用学生群体和社会招聘单位广泛使用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推进就业指导,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让校外实习生能够轻松获取关于就业的最新信息,同时也可对实习生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线上实时分析和解答,为医学实习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增加实习生的就业选择机会和增强其求职信心。
加强政策宣讲与解读,拓宽毕业生就业思路。第一,宣讲好大学生征兵入伍的基本条件和优惠政策,以及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重要就业帮扶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军营,引导医学毕业生去基层建功立业。第二,宣讲好大学生自主创业所享受的优惠配套政策。根据各层次医学类院校最新公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创业率在初次就业率中的占比普遍低于0.3%。“医学+X”是我国医学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要求积极引导医学与其他领域实现健康有效融合发展。因此,医学生应具备跨学科思维与自主创业观念,立志成为推动“大健康”全局理念的复合型创新型医学人才。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多方合力促安心。首先,学校帮扶促就业。校领导带头访企拓岗,为医学生开拓更多就业机会。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线上与线下、岗位就业与政策性就业“三个结合”工作机制,拓展毕业生就业新空间。第二,系部兜底保就业。针对需要帮扶的就业困难学生,专业负责人、辅导员与学生逐一沟通,制订就业帮扶措施,全力兜底帮扶毕业生就业。第三,老师帮扶促就业。专业负责人主动与合作企业对接,咨询用人信息,及时将用人信息发到毕业生群。第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校友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力量,如厦门医学院开展校友“面对面”“手牵手”“心连心”等系列活动,为毕业生提供经验交流平台,也带来大量优质招聘信息。第五,互助帮扶促就业。鼓励毕业生将个人收集的就业信息及时发布到专业群共享,尤其是鼓励已签约学生根据企业需求及时到岗,并主动了解企业用人信息,搭建起企业与未就业学生的沟通桥梁。第六,家庭全力支持。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多方位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更好发挥家校协同效应,帮助毕业生改变等、靠、要的消极观念,引导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
3.3 充分发挥榜样力量
强团建,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学生一旦进入实习阶段,因实习地域的分散,依托班级的管理制度则失效,因此充分发挥实习团队中学生骨干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校期间,锻造入党积极分子团队,充分发挥团建的作用进而促进更有效地开展实习期间管理教育。如厦医公卫医技系组建“信仰筑梦”团队,是由高年级党团干部组成,实习期的他们将成为散布在各实习片区的骨干力量,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校外团建,增加校外实习期间线下管理服务渠道。相同处境、相同阶段、年龄相仿的朋辈教育更容易引起同学共鸣。
树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榜样教育完全可以无意识地进行,而且它是教育中最早和最有效的形式”。厦医公卫医技系充分发挥优秀校友榜样作用,帮扶学弟学妹就业,以及快速适应、融入工作崗位,提高就业满意度。另外,搭建优秀校友榜样与在校学生互动平台,如厦医公卫医技系开展“JOB锦鲤”线上系列分享,邀请成功升本校友分享经验,给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充分发挥正面典型激励作用。厦门医学院官微“厦医好学生”“校园励志先锋”“厦医好医生”系列分享,充分重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彰显,引导医学生做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激励,做好典型案例的分享和先进事迹的宣讲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4 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形势下医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实习实践是医学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同时提高就业能力,是当前医学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应进一步优化实习就业管理体系,共建实习就业联动平台,实现实习就业零距离衔接,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与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医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医学生校外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难点和对策研究(JSZF2020065)(该项目由厦门医学院资助研究经费);厦门医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XBKS2020007)。
(作者单位:厦门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