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颖 王永慈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职业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获得实践本领。当前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存在产教融合不够深入,课程教学偏理论,双师型师资缺乏的问题,导致学生未能成为真学徒,缺少真本领。劳模精神的内涵是劳动模范在生产实践中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品质,劳模的先进思想及其模范影响力与职业教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理念相通。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将劳模精神融入现代学徒制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以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育人目标,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2021年,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了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水平是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指标。劳模精神是一种高度进取、敬业、创新、勤奋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可以激发人们的职业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劳模精神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劳动本领,提升职业技能。而现代学徒制则彰显“能力核心、系统培养和岗位成才校企‘双主体育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应用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践工作中,了解职业技能的实际应用,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对于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现代学徒制学生人才培养目标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中首次提出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阐述了我国建立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意义,并就试点工作的内涵、培养形式及保障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指导意见。近年来,现代学徒制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及有效途径,该改革成效将决定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及走势。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职业技能素养培养为目标,侧重实践实操教育的育人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和技能培训,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專业知识,还能够掌握实践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目前,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状况已经日趋成熟。现代学徒制也成为拉近劳动用工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距离的最佳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用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因此,现代学徒制能够在社会各界资源的支持下,加强教育和就业的联系,对培养职业人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劳模精神和职业能力融合培养的必要性
劳模精神是指以劳动模范为榜样,具有敬业、责任、创新、进取等优秀品质和精神。而职业能力则是指一个人在特定职业领域中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能力。这种精神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现代学徒制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中,劳模精神与职业能力的融合培养显得尤为必要。在高职院校中,劳模精神和职业能力的融合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通过向学生传递劳模的典型事迹和精神,鼓励学生踏实工作、勤奋学习,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同时,劳模精神也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敢于担当的工作态度,以及不断创新、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从而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劳模精神与职业能力的融合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劳模精神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传递,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深入体验。通过向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机会和挑战,让学生在实际岗位的工作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方法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创新思想和职业能力。此外,劳模精神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使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因此,想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在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环节中融入劳模精神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当前的各个行业的职业环境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毕业就能直接胜任岗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劳模精神与职业能力的融合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出广泛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劳模精神和职业能力的融合培养在高职院校中非常必要,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是衡量我国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标准。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现代学徒制中,学生需要具备能够快速适应职场环境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包括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职业道德、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抗压能力等方面;职业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然而,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职业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现代学徒制探索、1+X证书制度改革,再到最近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及专业群建设。但是,各院校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及模式选择,而缺乏对于学生(学徒)职业能力的培养。
3.1 产教融合程度不够深入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产教融合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行业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快速融入岗位劳动创造价值。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模式在育人过程中存在专业认知层面的欠缺,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程度低等问题,导致学校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用人需求的适配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学校对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需求不明确,学生参加企业的实训技能存在走马观花的观摩式教学,不能深入企业实际生产。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训条件不够完善,与实际的生产环境差异较大,设施陈旧老化,不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求;实训课程内容侧重理论层面,不能与新业态发展同步更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有些学生在实习岗位上无法获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培训,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现代学徒制需要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实际生产相匹配的实践环节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3.2 专业课程缺乏职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过程。高职教育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用性、应用型为导向开设专业课程教育,致力于解决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高职院校课程普遍没有把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纳入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课程项目化和模块化缺乏改革与创新,且少有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体系的设定。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主要依托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创新创业指导”等公共基础类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集训,以实现在思想层面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其他专业课程教育往往过度依赖此类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只重视专业知识的讲解与专业技能的训练,未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作为主责主业,忽略了对学生在知识应用中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理想的引领教育,存在“袖手旁观”现象。而劳动观念的树立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往往是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教育会有更好的育人成效,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接受劳动观念的熏陶。需要把劳模精神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以此弥补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3.3 双师型师资力量缺乏
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对“双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角色。当前职业教育普遍面临“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生源扩招,相对应的师资力量也在不断扩充,近几年招收了大批青年教师,其中应届毕业的年轻教师占据较大比例,理论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但是生产实践的经历几乎为零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高校在此基础上培养“双师型”教师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有较少教师有精力补齐自己的实践短板,更多教师存在因为客观原因不能脱产到企业学习、实践的问题。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仅限于其自身的专业理论背景,大多数教师对本专业相关的新资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和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的了解仅存在于理论层面,在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稍有滞后,不仅缺乏应用在实践环境的实践经历,对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不具备“双师型”教师要求的素质和能力,在实际承担实践指导类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而高校也有部分企业的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他们虽然拥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一线实践经验,但却在理论知识和科研方面有所欠缺。而学校的专职教师虽然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却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学校需要平衡好“双师型”教师群体的人数比例,保障“双师型”师资力量的教育价值。
4 现代学徒制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施路径
4.1 深化产业+教育资源汇聚融合
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中具体表现为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本质在于推动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的跨界融合,是一种资源的融合,实施现代学徒制就是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使职业教育聚集更多的优质资源,并将其全部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的同时,可以有侧重地与劳模、工匠共建育人机制,通过开展拜师学艺、跟岗体验、走近劳模、“我与劳模的一天”等形式丰富的活动,了解学习劳模的事迹,在工作实践中体悟职业精神,感受劳模精神的实质,用生动的形式丰富现代学徒制教育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劳模工匠实际生产工作的环境氛围、工作内容,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劳模精神,更深入地了解岗位特色,行业需求,加强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和对未来工作的热情与憧憬。在共建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实习实训融入劳模精神教育,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形成“弘扬劳模精神,走技能报国之路”的产教融合工作品牌,构筑现代学徒制下校企育人的命运共同体。
为了实现产业与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需要采取一些指导性的措施和做法。首先,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和实训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其次,学校可以加强与产业协会和行业组织的合作,借助协会和组织的资源和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行业研究和技术创新,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再次,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劳模精神,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这些措施和做法的实施对于现代学徒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化产业与教育资源的融合,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技能和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树立劳模精神和职业道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4.2 构建职业能力+劳模精神课程体系
将劳动模范精神纳入职业能力、劳动模范精神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领悟劳模精神。通过劳模进课堂,融思政,强实践等举措,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针对不同岗位具体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课程内容,构建以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同时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培训和实际经验的机会,包括实习、学徒和其他形式的勤工俭学计划,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并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
让劳模技能融入进课堂教学环节,让专业课程更加接地气。劳模团队结合学校专业开设课程,组织开展专业直播课程和直播实践。亲自参与直播筹备,从选品到介绍,从备货到邮寄,劳模与学生一道进行彩排试播,耐心指导学生做好直播前的样品准备,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商品上架等平台操作。并带领学生完成复盘工作,保障带货成效。共完成直播带货33场。学生在操作的配合中也逐渐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不仅增加了知识储备,也提升了自身素养。
在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劳模精神教育,以此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全方位引领。学院专业教学将劳模工匠精神作为专业思政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确定。专业教师依此建设自己的思政课程。学院与劳模团队共同制订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在线导购、新媒体营销等融入式创新型课程,理实一体,德技并舉。
加強在教学过程中对实习时训练技能的指导,更要直接带领学生参与一线生产环节,促进学生对专业更加了解,对行业更加热爱。劳模团队直接参与实习实训教学,身体力行技能成才。学院与新百合作开展直播带货、在线导购等项目实训;依托永辉、小厨娘、沃尔玛等众多企业合作开设“学徒制班”“订单班”; 与孩子王、小厨娘、百胜等企业合作开展“兼程似锦”勤工俭学项目,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做实劳动教育,培养能工巧匠。
4.3 组建校内+校外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院大力推进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与劳模拜师学艺,将劳模事迹融入课程,落实在课堂中。三年来聘请的班主任中有20余人与劳模结成了师徒关系,所带班级各具特色,涌现出一批技能竞赛、志愿服务、户外徒步、就业创业等特色班级,一批教师获评省技术能手、校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学院以党建共建、校企合作项目为纽带,建设企业导师队伍。聘请全国劳模吕雪瑾为学院产业教授、特聘辅导员。聘请合作企业高管、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和技能导师。发挥劳模和企业导师的育人作用,运用个人品格魅力、专业技能优势和职场经验优势,以传帮带教的方式,做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依托深度党建共建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加强“双师型”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创建劳模班主任工作室、组建专业教学的混编团队,依托企业的实践基地,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挂职锻炼的机会,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水平,同时将教师参加企业培训的表现与成果作为“双师型”教师评定职称、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现团队成员职称或职业资格提升,以此来提高“双师型”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学校“双师型”师资水平,建立人才流动的常态运行机制。通过聘请全国劳模为学校产业教授、聘请劳模群体担任学校特聘教授,扩充学校“双师型”师资库。让劳模精神通过学校的思政课堂等活动进一步渗透到教学环节中,以此加强思政和专业群的建设,打造党建+德技双馨型师资队伍。
5 结语
劳模精神和职业能力的融合培养是现代学徒制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之一,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是促进教育衔接就业的有效手段。高校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劳模精神、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提供实际的工作机会和挑战,以及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竞赛和评比活动等方式,可以促进劳模精神和职业能力的融合培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实现现代学徒制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的跨界属性,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利益的协调共享,实现在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上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保障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效益最大化,发挥了教育链和产业链协同育人的优势。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融入劳模精神教育,形成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提供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本文系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校企党建共建背景下的劳模群体进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284。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