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宇
【摘 要】 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创新构建全学段一体化育人模式,涵盖从三年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最后到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全部学段,实现一体化育人。全學段一体化育人模式包括校本课程建设、德育体系建设、保障机制建设等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实践,促进盲生全面发展,保障每个盲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关键词】 盲校;全学段办学体系;一体化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61
一、项目背景
从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到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再到二十大“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国家对培养好残疾儿童少年,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承担南京市及江苏省部分其他城市盲生教育任务,但原有办学体系难以充分满足盲生的教育需求。一是只提供学前一年教育,缺少完整的学前三年教育;二是缺少普通高中教育,南京及江苏的盲生如果想上普通高中,需要去外省就读;三是原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属于专科层次、康复方向的高等教育,不属于医学方向,阻断了盲生向医学方向就业的通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创新构建全学段一体化育人模式,涵盖从三年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高中阶段教育,最后到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全部学段,实现一体化育人。一体化育人模式围绕全学段办学体系展开,包括校本课程建设、德育体系建设、保障机制建设等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实践,促进盲生全面成长成才,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路径
(一)逐步铺设全学段育人通道
学校分步改革,于1984年开办中职,1993年开办康复大专,2004年开设学前一年级,2015年完善学前三年教育,2016年增开普通高中,2018年联合高校办学(针灸推拿学升格本科),历经35年完成了全学段建设。
学校为盲生提供高中阶段教育双元选择。盲生既可以选择中职教育,也可以选择普通高中教育,参加普通高考,为多元就业打下基础。学校针灸推拿学升格本科,为盲生提供执业医师考试机会,打通行医资格和就业通道。
(二)协同多元主体加强教育资源整合
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成立江苏省视障教育资源中心,为全省8市、110多所普校、130多位随班就读盲生提供教育服务,一对一配备指导教师,免费提供盲文教材、汉字放大教材、助视设备。与商务印书馆、人教社等联合开发词典、字典、国规教材大字版。组织全省视障教育随班就读师资培训,支持各地资源中心建设,与省考试院组建省视障教育考试支持中心,保障全省随班就读盲生中高考、英语四六级和研究生等教育考试,帮助盲生顺利融入普通教育环境。学校以南京市残障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为平台,与医院合作解决实习就业问题。加强家校社协同合作,整合各类资源,为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成果运用
盲校全学段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满足特殊需求,创设适切教育,铺设盲生成长光明之路。该模式以教育与康复、学业与就业为两翼,以一体化德育、课程和资源为路径,促进盲生全面发展,保障每个盲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见图1)。
(一)实施追光行动计划,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在不同学段一体化统筹德育,推进全程育人,实施全员育人,建设具有统一、衔接、进阶和特殊性特点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体系。
1.德育目标
在德育总目标中,增加针对盲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如承认差异、缩小差距,克服残疾给盲生身心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地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2.德育内容
按照不同学段的德育目标分解德育内容,以普通德育内容为主体,以具有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作用的德育内容为补充,以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为德育重点,以特色德育项目“感恩心”“朗读者”“先锋杯”为载体,实施追光行动计划。以“感恩心”行动解决特殊身心问题,自爱自重;以“朗读者”行动发掘优势潜能,自尊自信;以“先锋杯”行动塑造健全人格,自强自立。一体化德育既有全学段“大课”,也有分学段“小课”,德育内容纵向衔接、横向融通。
3.德育评价
学校健全德育一体化评价机制,以进步为尺度进行表现性评价,引导盲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勇于面对、乐于改进。制定全学段管理制度——《学生手册》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分年级段编制盲文、大字版《学生成长手册》,记录德行表现和学业、特长等;通过自评、互评、班主任评价、任课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对盲生学业表现、思想道德、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艺发展等进行多方评价,并在各个成长阶段进行连续性评价,形成科学、真实、客观的形成性评价;在评优推荐、表彰奖励、入团入队等方面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作用。
(二)以国家课程为本,形成课程育人图谱
学校在《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导下,在国家课程体系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开发了衔接、特需和活动三类课程,实现了学科衔接、教康结合、社会适应和特长发展四个功能,成功构建了全程统一、满足特需、促进融合、指向终身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
一体化课程目标对标普校各学段课程目标,把盲生作为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完整的人来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加强普特融合。增加特殊性课程目标,配套分层、分类、小班化以及个别化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改革,满足盲生特殊需求。特殊性课程目标包括:注重缺陷补偿,加强康复训练,满足差异化需求,实现普适性成长;注重潜能开发,加强特长教育,开发多元智能,实现个性化成长;注重双业一体,加强职业教育,提升职业能力,双业创优发展。
2.课程类型
衔接课程即语文、数学、外语、美工、音乐、体育6门课程,按照不同学段盲生的学习能力、特点来设置不同难度和要求的教学内容,让同一课程在学段进阶中逐步深化,体现学科贯通,实现转段衔接。如语文学科衔接设计为:学前阶段“悦‘听绘本”课程,满足学前儿童听读启蒙;义务教育阶段“低视生汉字学习”“盲生汉字体验”课程,在盲汉混班中实现分类教学;高中阶段“朗读者”“文学社”课程,增加盲生高考知识储备;职教本科阶段“声音梦想社团”,提供播音主持专业指导,为多元就业提供可能。
学校开设了康复训练、感统训练、定向行走3种特需课程,实现教育和康复同步推进。如康复训练课程,学前阶段侧重盲幼童感觉统合和视功能训练,义务教育阶段则通过视功能训练让低视生保护性使用残余视力,高中阶段及以后则以个别化教育方式为有需要的盲生提供教育服务。
活动课程立足多元智能理论,开发潜能,发展特长,实现个性化成长。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普特融合活动课程,高中阶段及以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同时,学校根据已有的20个社团,开展特色选修活动课程,培养盲生职业能力和特长。
3.课程实施
学校打破学段分界,以学科为单元成立教研组,从全学段视角出发开展教学研讨、开发课程;安排高中教师和普校骨干教师结对,推进普特融合、共同成长;成立“苔花向阳”个别化教学项目团队、“盲生汉字学习”研究团队等,以点带面,骨干示范,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坚持集体与个别原则,为不同能力水平的盲生设计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坚持过程性与终端性,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
(三)以提升计划为指导,完善育人保障机制
学校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指导下,全学段调整管理机构,贯通资源配置,家校社合力,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一体化育人保障机制。
1.改革学校机构设置,提升管理效能
学校把原来的学小部、中职部重新划分成学前小学段、中学段、职教本科段,增设学段长管理层,负责各学段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管理;增设学生处、融合办公室,专人管理德育和融合教育工作;明确职责、管理赋能,加强各学段、各部门横向联系。
2.家校社聯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组织开放日,实现家访全覆盖;设立家长信箱,开展问卷调查和意见征求,多渠道收集与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与教育、残联、医疗、民政、街道、社区、公安、法院、疾控中心等的联合工作机制;推进教师志愿者联盟建设,在助残日、盲人节和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组织公益活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学校建设和学生培养,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3.资源一体化统筹配置,完善育人保障
学校以政策资源为基础、人力资源为核心、物质资源为保障,遵循“以生为本、一体贯通、共建共享、效果最优”原则,贯通全学段配置,以南京市残障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为平台,与医院合作解决实习就业问题,与高校共培师资,以网络平台共享资源。
本文根据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铺设盲生成长光明之路——盲校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整理撰写。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2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