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嘉琪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鲜明的变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视有效教学方案的构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作为关键科目,语文学科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在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面作用显著。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理应与时俱进,深入解读课程改革政策内涵,明确课程改革方向,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立足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形成教学分层观念,从教学、作业、评价等角度出发,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结合新课改理念,立足于作业分层层面,以部编版教材为例,探讨小学语文分层作业设计技巧。
一、作业类型分层,发展综合素养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大多通过强调多写多练来巩固学生知识体系。事实上,对于小学生而言,书面作业形式负担较重,且其所具有单一性、枯燥性的特点,容易令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作业完成情况差强人意。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这一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学生对作业的固有态度,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一是教师应先从作业形式着手,创新丰富作业形式,彰显作业的多样性特点,使学生能够对语文作业始终保持新鲜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完成作业;二是教师要凸显语文作业的趣味性,科学设置作业难度,使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产生成就感,强化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信心;三是要突出语文作业的价值,教师要确保自身所布置作业内容契合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基础能力的发展要求,同时兼顾学生审美能力、性格和道德品质发展。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可布置如下类型作业。
(一)预习类作业
学生普遍将预习等同为提前阅读课文。然而从本质上来说,课文阅读只是小学语文学科课前预习的一部分,学生不仅要在通读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文章内涵,同时也要预先学习课文内所涉及的生词、生句。以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为例,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可在预习类作业布置阶段,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可激发学生好奇心、阅读主动性的问题,推动学生以问题为方向,理解教材内容,形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在预习环节,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养成摘抄好词好句的习惯,以此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增加其字词掌握量。例如,教师在布置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预习作业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会在寒冷的大年夜卖火柴?”“小女孩一共点燃了几次火柴?每次点燃火柴后,她都看到了什么?”“本文一共提到了几次大年夜?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精准掌握文章核心内容。
(二)口头类作业
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为后续阶段各科目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此期间,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为互相协调、相辅相成的关系。但长期以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普遍关注学生写的能力发展,并未针对其他几项能力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训练机会。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期间,可考虑为学生布置口头类作业,学生在完成口头类作业过程中,他们的阅读、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也会有所强化。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篇文章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选择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拍摄朗读视频,并通过通讯群组将其分享给学生家长,让他们于课下播放给学生听,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朗读技巧,调动其朗读热情。
(三)观察、收集类作业
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其尚不具备观察生活中人、事、物的意识,导致其在进行写作期间常常无物可写、无感可发。语文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元素皆可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可为学生适当布置观察类、收集类作业。例如:在学生进行植物类、动物类文章写作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各种植物、动物特征;在学生进行情感类文章写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回顾其与朋友、家人相处的点滴,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友情、亲情等。
二、作业内容分层,满足学生需求
毋庸置疑,即便是处于同一年级、班级的学生,其语文基础也同样存在差异,其作业完成效率也各不相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掌握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布置不同内容的语文作业。在此之前,教师可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水平等,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即:学困生、中等生和学优生。在为学困生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这一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基础较差,为其布置基础性作业来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教师还需提升作业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热情。在为中等生布置作业时,不仅要夯实学生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还要训练学生的語言分析能力。在为学优生布置作业时,则可适当降低基础性作业比例,增加思维型、能力型作业内容。此外,教师在为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作业时,还可适当布置拓展性任务,学生可在完成对应层次作业的前提下,挑战拓展性任务。总结而言,在分层作业模式下,每一名学生都可经过自身的努力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
三、作业评价分层,推动学生发展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同时也要检验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因此,教师要重视作业评价,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作业分层模式下,教师针对性将学生划分为学困生、中等生和学优生三种,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相应影响。如部分学优生可能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而与之相对的中等生和学困生则可能出现自卑情绪,影响其学习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好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解释,使学生明确分层作业并不代表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自身语文学科存在的不足,了解当前语文学科成绩排名所处位置,明确后续努力方向,分层作业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语文学科发展。对于中等生和学困生而言,教师要鼓励其巩固语文基础,使其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对于学优生而言,教师也要严格约束学生,要求其戒骄戒躁,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
小学语文教师在正式进行作业分层评价工作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就中等生和学困生而言,只要其定时、保质完成作业,教师即可给予其肯定、表扬和鼓励,并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作业方法。就学优生而言,教师则要制定严格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学优生定期完成作业,还要保证作业质量。另外,语文教师也可结合具体情况,适当推出作业积分制,定期进行作业积分排名,对作业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奖励,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其学习能力尚需提升,学习意识尚不成熟,仍然需要教师加以培养。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即便为同一班级学生,其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也会存在差异。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还要形成分层观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特点等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作业符合各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教师还需注重作业评价,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监督和鼓励之下,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