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铃光(福建省福安市第六中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向来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即通过古诗文学习可促使学生实现文字理解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并可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理念与手段略显陈旧,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包括死记硬背课文原文与词句注解,其难以适应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和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亟须引入全新的古诗文教学理念与手段。“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质量提升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高度重视,并应科学、有效地践行。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即教是学的基础,而学是教的目的。对于“少教多学”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因为少和多并非两个绝对的概念,需要二者之间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平衡状态,由此促使教学成效获得提升。为此,“少教多学”并不单单是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状态和境界。“少教多学”最早是由夸美纽斯所提出,其希望探索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减轻教学负担,促使学生能够在更多的自主思考时间与空间中去实现知识的深化理解与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下,讲究教学的针对性与学习的高效性,因此需要积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让其在自主观察与思考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成效。总体而言,“少教多学”的内涵思想在于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差异,促使其找到适合自身学习的方式方法,从而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将更为全面,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品质也将得到提升。为此,“少教多学”不仅是一种长远而高效的教学模式,更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教学内容上的少教多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因而并不能细致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的内容太多或太难,就会导致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的内容太少或太简单,就会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为此,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课堂上做到精准判断、科学取舍,即为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科学践行“少教多学”,如有的内容可以少教,或有的内容可以不教。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与探究的过程,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与组织者,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更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的引导,促使其学会思考、学会探索,最终学会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少教”,即少教死板性内容,而更多地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与探索,从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进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少教多学。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即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创新,突出学生主体位置,让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即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兴趣而不能积极参与课堂,需要教师契合学生学习特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灵活性,从而在释放学生学习压力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与趣味性,进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则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即“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困惑,需积极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来探寻答案、拓展思维,从而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基于此,“少教多学”的特征不仅仅在于教师的少教,更在于学生的多学,包括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可获得锻炼与拓展,同时学生的知识理解将更为深刻,以及知识体系构建将更为牢固,进而可提升整体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并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
在现阶段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依托教材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与填鸭,而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主体位置,无法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无法获得充分的锻炼与提升,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与质量不甚理想。除此之外,填鸭式、灌输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其与素质教学改革的要求有所出入,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佳,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受到一定限制。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是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学生的主体位置未得到凸显,即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多以自身为主体,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较少,同时也没有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因而在长期的被动学习状态下,不少学生渐渐失去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不够活跃、生动,即古诗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若教师不积极营造生动、活跃的教学氛围,枯燥、艰深的学习将导致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与组织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对古诗文有着深刻的理解,更需要教师对教学手段有着良好的把控。但就现如今的教学情况而言,部分教师严重缺乏教学创新意识,固守于传统教学模式而无法自拔。与此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尽管有着较高的教学创新意识,但在创新过程中往往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并没有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特点,以至于创新教学手段流于形式。因此,教师素养不足同样是影响教学成效的一大因素所在。
预习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初始环节。只有通过全面、细致的预习,学生才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带有针对性地听讲、思考与探究,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知识理解。在“少教多学”理念下,教师需要全面加强对课前预习的重视,尤其是对古诗文预习。预习并不是简单的提前阅读课文,而是需要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制作预习微课,以便提升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并就此促使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预习效果,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本课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点: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行联想与想象,从而体会其意境之美;2.通过字词句分析,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制作如下预习微课:首先,在预习微课的开端部分置入声情并茂的朗读环节,借此让学生充分感受这首词的情感与意境;其次,在预习微课的中间部分引导学生对这首词中的遣词造句进行分析;最后,在预习微课的末尾部分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最喜欢这首词中的哪句话以及为什么,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对这首词进行反复地朗读来更进一步体会这首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如此,学生就可以真正地走进这首词,了解并鉴赏这首词,从而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提升效率与质量。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尤其是对古诗文的学习,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时,其才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古诗文思考与探究中,从而实现更高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为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不能死板地向学生传输古诗文文意与注解,而是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为切入点,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积极融入。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生动有趣的视频情境,使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的同时也有效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促使其实现高效学习。
在“少教多学”的理念下,教师需要科学地取舍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积极提出教学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更多的学习、更多的思考,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通过提问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的活跃、融洽,也使得学生获得更加详细的指导。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需积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探究。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需要具有层次性与针对性,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深入思考与学习探究中获得知识的深化理解与思维的有效锻炼。
以《爱莲说》为例,本课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促使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同时感受作者对于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以及学习莲的品质。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如下问题的提出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如下诗句“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吴姬自唱采莲曲,君王昨夜舟中宿”“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并问学生这些诗句描写了什么,应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其次,教师需在上述基础上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知识的学习中来,向学生提出问题:1.这首诗中描写了莲花的哪些特点与品质?2.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的这些特点与品质表现了自身怎样的思想情感?3.在莲花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又该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如此,通过这一系列层次性问题的引导,学生将实现深入思考,并在与教师的交流探讨中全面掌握课文的文体特点,并充分感受到作者对于莲花的赞美和莲花的珍贵品质,进而实现对学生知识与品质的双重培养。
“少教多学”理念的实施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位置,旨在通过凸显学生主体位置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此,在“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将自身位置转变为引导者与组织者角色,并将教学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在全面凸显学生主体位置的基础上让其实现自主学习,并就此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在教学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即围绕某一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思考与合作讨论,从而深化小时的理解与提炼能力。
以《渔家傲·秋思》为例,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感受边塞风光与戍边生活,并体会作者慷慨壮烈的思想情感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为更好地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品质,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首先,教师需要契合学生能力水平与性格特点将学生科学地分成为3—4人的学习小组。然后,教师需要契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小组探究学习任务,即“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以及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整首词在写作手法与情感表达上有着怎样的特点?”针对这一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学生先需要自主阅读并思考,在思考过后与小组同学相互探讨观点,最终获得统一的结论。最后,教师需要让各个小组阐述本小组探讨之后的观点,并需要在其阐述完毕后加以针对性的点评。如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同时在相互探讨的思维碰撞中也获得了学习思维的拓展,从而能够在之后的学习中以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成效。
总之,“少教多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将其应用于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促使其在深入思考与探究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提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积极契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托“少教多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微课预习、情境激趣、问题探究、小组合作、课堂游戏、课后拓展、多元评价等教学方式来引导、组织学生高效、高质学习,从而有效推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发展,并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