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进(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石桥镇阳坡小学)
虽然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内容,但是其实践教学结果并不理想。此外,虽然本文已提出了传统优秀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价值,但是如何实现渗透、如何推动德育的实施仍有待探究。比如在当前小学德育中,教师过于强调德育理论性内容的重要性,忽视了生活实际行为。就算是面对传统文化,也是只关注了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哲学道路,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导致德育教学局限于传统的讲述方式,而不能促进学生的现实发展。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独特性的活动成果,是特有的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括:勤俭节约、诚信、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民族精神则是包括爱国主义、团结、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不论是理论文献还是民俗技艺,又或者是各种传统,其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精神。所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认知基本都是对优秀的文学作品、技艺等的学习,比如学习四书五经、背诵古诗词等,而在现代,普遍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内容。面对新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其中就包括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越发具有文化自信,同时也越发需要优秀的教育资源,需要实现精神需求,而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其优秀的精神品质、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而,教师应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到德育中,以此促进德育的开展。
传承优秀文化是当代人的共同责任,而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将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小学德育贯穿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传统文化与德育的整合强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其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的文言文古诗词,让学生在长期接触与学习各种传统文化时,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最主要的是此举有助于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为传承发展提供新思路,落实到学生今后发展和日常生活中,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如《论语》,能够让学生知道“吾日三省吾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让学生加强自我监督,反思自我不足,实现自我优化,在促进思想境界水平提升的同时,让《论语》作为人生格言,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使其意识到在生活学习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学习别人的长处,面对别人缺点时不仅要自己反思还要积极改正。在学生自我提升的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得以实现。
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与认识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感受到民族的悠久历史,从而产生民族骄傲和自豪之情。而且优秀文化蕴含着精神观念,可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了解,各种名人故事、名篇佳作都展示着我们独特的民族精神。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其文化自信,如此才能让其在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辩证看待,提高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展开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讲就是对学生展开的道德教育与培养,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与保证,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与保证,也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与保障,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德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目前小学阶段的德育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即通过具体的教学培养学生成为爱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在德育中引入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德育内容,增长德育厚度,充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为德育实施提供更多优秀素材,促进德育水准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中华优秀文化非常丰富,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论是名人名言,还是寓言故事,又或者诗词歌赋,其中都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都可以作为德育素材以丰富德育内容。
小学生还处于发展基础阶段,学生受到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各方面能力不足,比如认知能力不足,理解能力不足等。所以小学德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多深的人生哲理或者了解多少的概念,德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进而促进其健康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引入,教师可以利用多彩的文化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传统寓言小故事、神话小故事、有趣诗词、古人的生活、思想等,让德育内容更加立体、具象,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知识。比如面对诚信、自信、自强,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传统小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探究故事时学习其精神,更好地凸显德育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
为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德育素材,即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德育教材相结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比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材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选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爱国”“敬业”等等。教师完全可以借助经典作品和典型故事,带领学生探究与学习故事作品,感受其背后的思想寓意,真正了解优秀文化,从而受到其良好熏陶。挖掘传统文化的一般方式是直接引入教材内容,比如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经典作品,其适合小学生,因而都可以作为德育素材,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拓展素材,引导学生探究。
比如爱国,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爱国文学作品,如李清照《夏日绝句》和王昌龄《从军行》《初赛》等,比如屈原、岳飞,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爱国情感与为国奉献之情。之后可以利用互联网播放我国近代史的战争片段或者故事《狼牙山五壮士》等,让学生更为真实地感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而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如今的生活,让其在现实发展中探究如何爱国,围绕文化思想的多元化,提升其文化自信与国家自豪感,从而更好地应对外来文化和思想。
在传统德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倾向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将德育理论内容通过讲述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并让学生去记忆。比如:诚信,道德名词,指的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必备的优良品格。此时学生完成对概念的记忆,而不是理解。这种讲解简单内容和寓意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甚至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厌烦心理。所以,本文建议教师可以基于传统文化创新教学方法,综合采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认知力,进而提高其积极性。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即将传统故事引入到德育中,加深学生认知。1.当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奋斗不懈的坚毅意志与精神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精卫填海》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对故事中人物进行探究时,学生自然会深入学习其精神品质。2.集体主义教育,认识集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融入集体。教师设置一些集体任务,以合作模式完成,由此让学生在参与中明确集体的概念,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培养其集体意识,比如小组默契大考验的游戏。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比如上述提到的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激发情感,获得直观形象的感触,从而达到德育目的。选择爱国主题的视频片段时,可以播放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等,以同龄人去触发学生的情感,让其主动思考。4.优化活动,及时利用社交软件,实现文化分享,比如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发送到班级微信群,鼓励学生整理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并进行分享、讨论,加强师生之间对传统文化的讨论交流,提取文化中蕴含的哲理,从而达到德育目的。
德育的最终归处是生活,即让学生更好地生活,成为一个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在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历史长河中的生活积累,进而成为后人的精神财富并不断丰富和优化。整个教学开展更不应该因局限于理论而脱离生活。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增强其实际体验,使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由此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
比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中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比如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古人眼中的美好自然景象,认识到古代人如何环保。如管仲认为“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孟子认为“数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走进实际生活,去寻找和观察生活中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且记录,了解生活环境污染,学会变废为宝、低碳生活。又如介绍亲情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动画故事,让学生从动画故事中学习道理,然后作用于现实生活。百善孝为先,我国古人对孝的认知非常深厚,因此教师可以从古往今来的故事入手,通过搜集或制作一些小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到古人是如何尽孝,进而思考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尽孝。此外,要走进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分享自身对孝的看法,然后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反思是否做到了“孝”以及应该如何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比如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陪爷爷奶奶聊聊天等。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传承中华文化,渗透德育。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宣传栏、广播、黑板报等多种方式,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建设校园文化的独特特色,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德行素养。就如课堂强调要团结同学、和谐相处,即使学生下课之后不一定记得,但是如果校园里面到处都透露着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那么这种思想自然会让学生铭记在心。比如每一个月确定一个德育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通过多种方式,基于传统文化进行主题展示,如通过广播讲故事、宣传栏名人名言展示等,使其生活在积极健康的氛围中,促进其健康成长。
此外,还应该创新校园实践活动,深化教育价值。通过具体的活动促进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的检查和运用,引导学生在理论框架中自主探寻到更深层次的内容。1.节日主题活动。临近一些大型民族节日时,学校可以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如端午节的爱国主义主题活动,春节的团结、和谐、友爱主题活动,由此指导学生去挖掘节日中包含的文化要素及内涵,通过各种活动达到德育目的。在端午节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认识屈原的生平事迹,播放有关的视频和设计有关活动,在实践参与中从活动上升到文化,再从文化转移到德育,进而深化教育价值。又或者在劳动节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劳动教育。2.竞赛活动,以德育内容为主体,传统文化为基础组织演讲、辩论、作文等竞赛活动。比如演讲,以“社会公德”为主体,要求内容必须引经据典,能深刻说明主题。而在评价的时候,就可以以主题展示或演讲中是否有应用经典、是否可以从中解读其主题内涵、是否作用于生活实际、是否对现实生活提出建议等方面来打分。
总之,对于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本文首先明确了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升学生文化自信,还能丰富德育内容,凸显德育重点,提高德育质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此外,本文还从内容、方法、实践生活、环境四个方面探究了渗透策略,希望能为实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