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忠
摘 要:文章基于“双减”背景,首先概述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变化,然后分析了加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意义,最后结合实例探讨了具体的教学策略。文章力图促进语文习作教学与“双减”政策目标的高质量融合,提升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背景;习作教学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小学生学好语文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还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阅读和写作是学习、巩固、拓展语文知识的两种主要方式。其中,阅读是实现写作的基础,写作是检验阅读效果的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应当注重读写结合,以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变化
1. 主体要求发生变化
教师和学生是语文习作教学的主体,“双减”政策以学生减负为核心,要求教师不能过多地干预和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这就要求教师从多方面提高教学效率,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确保高质量完成习作教学任务,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要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积极配合教师,高效保质完成各项课堂学习任务。总的来说,“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课堂效益要求有所提升。
2. 教学模式发生变化
“双减”背景下,为实现减负不减质,小学语文教学要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语文教师应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传统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从以往的“一言堂”转向“大家谈”,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翻转课堂、微课等手段,以构建高效课堂。
3. 作业结构发生变化
颁布“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随着学生课后作业量的缩减,会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都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影响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开始将书面作业调整为口语表达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类作业,不仅丰富了作业的类型,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补充作用。但是,由于其形式开放且难以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不便于给予学生充分的评价反馈,阻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习作教学旨在锻炼学生整合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内容主要以话题作文和看图作文为主,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拓宽联想、深入思考和回忆总结。“双减”背景下,为了保障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社会观察类任务让学生围绕明确的主题进行资料搜集、采访调查和观察比较,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以获得写作灵感,这种方式既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又可以激发其积极探索,主动获知的热情,让学生对习作意义的认识由浅到深,学习心态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2.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
“双减”政策提倡减负,但这是建立在提质增效基础上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从传统习作教学中以量取胜、刻板施教的状态中走出来,通过合理设计习作主题,以及开展文本延伸阅读和范文精讲等习作教学的组合模式,着力于对学生文本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持续不断的有效训练很难实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坚持不放松、不中断,强调习作教学的质量,强化学生对习作重要性的认识,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同时,语文教师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不断优化和调整习作课的教学方法,以及课后作业设计和布置的形式,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训练内容,在学习中给予了学生及时且准确的指导,在思维上给予了学生引领和启发,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减负增效的策略
1. 生动再现文本情境,引导学生模仿写作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文章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素材。为了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深刻印象,充分理解文本内涵,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形成直观体验,同时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人物的行为,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熟悉文本组织设计形式,然后鼓励学生尝试仿写。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播放这则故事的动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他们更加专注于故事情节。然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和小鸟在对话过程中的神态,分析青蛙话语中表现出来的傲慢和无知,体会小鸟的志向高远,同时认识到这篇课文的文本结构为对话形式,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是形容目光短浅。最后,让学生尝试选择一个成语,同样以对话的形式仿照文本来编写一则哲理故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习作学习的趣味性,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发和引导作用,有助于学生产生写作意愿和灵感,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2. 鼓励学生随文续写,提高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好的文章能够吸引读者关注、深思。开放式的结尾可以为学生留下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续写文章的方式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性写作的能力。在具体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内涵,让他们细致阅读、品味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写作思路,以文本主角的身份把握文本表达的情感,并尝试顺着写作线索继续写作。
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讲到小鹿从狮口逃生后就结束了,很多学生还意犹未尽。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对小鹿心理和后来的行为方式等进行续写。学生可以从正面续写:经历上次危险后,小鹿开始放下自己对外表的虚荣心,它吸取上次教训,不再关注鹿角而是苦练奔跑,提高了自己的奔跑速度。学生还可以尝试从反面续写:很快小鹿就忘记了上次的经历,一天它又去河边喝水、照镜子,在自我欣赏时被一条大鳄鱼拖下了水。通过续写的方式,既可以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其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3. 搭建课外习作课堂,丰富学生素材积累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选题新颖、结构合理,还需要内容充实、情节生动,这样才有更强的可读性。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下笔无文”,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日常生活的觀察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写作时总是找不到充足的内容支撑,要么东拼西凑,要么蜻蜓点水,文章品质不高。基于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语文习作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注意观察、思考并积累相关素材,还要养成随时记录、阅读的良好习惯。学生可以随身携带笔和本子,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事物、新鲜的话题,以及当时的内心感受等及时记录下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广泛阅读各类优质文本,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学生的习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双减”政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出台和实施促使教育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师只有注意教法革新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教材文本锻炼学生的仿写和续写能力,又要通过拓宽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莉.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优化策略[J]. 教师博览,2021(33).
[2]蒋玉东.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小学生(下旬刊),2021(11).
[3]周彬. 小学语文体验式习作教学策略析谈[J].考试周刊,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