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西安鼓乐文化发展境遇与创新实践路径

2023-10-28 10:12李夏鲁小艳
国际公关 2023年17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互联网+互联网

李夏 鲁小艳

摘要:“互联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不仅引发了非遗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也促使非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探索新的、有效的实践路径。有中国鼓乐“活化石”之称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西安鼓乐,面对“互联网+”,其传承与传播的方式也面临着改变,从非遗网站、手机等自媒体、互联网App等艺术平台的非遗普及到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西安鼓乐文化正在“互联网+”时代探索创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西安鼓乐;创新路径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包括西安鼓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走向。王一川教授在谈及互联网对艺术的影响时指出,互联网可以让大众便捷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趣味、爱好和选择,“但另一方面,一个幽灵也如影随形地跟踪而至:你只要不会上网或不善于使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那么,你的艺术生活乃至整个日常生活都会陷于不便之中,甚至产生严重的被生活抛弃之感”。[1]对 “被抛弃”状态与 “存在感”的思考,是西安鼓乐文化在 “互联网+”时代的真实体验,而如何在这种 “被抛弃”状态中寻求发展的路径,直接关系到西安鼓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互联网+西安鼓乐文化”的姻缘

“互联网+”的中心词是互联网,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后信息时代传统产业提升的重要媒介。“+”强调的是创新实践路径,是互联网与工业、商业、文化、金融等的融合过程,是实现全新的产业形态的一种探索。

(一)文化当代性要求

西安鼓乐文化与互联网的嫁接与联姻是文化当代性的必然需求。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杰姆逊曾谈到主导文化时指出:“假使我们缺乏对文化主导的普遍认识,在分析问题时难免显得故步自封,片面地把现阶段的历史状况视为多元文化的简单呈现,视之为文化差异的随机演变。”[2]杰姆逊认为将传统与互联网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取得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互联网思维应当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对于西安鼓乐文化而言,“互联网+”是泛审美时代中国传统鼓乐文化转型升级的机遇。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结构,它不排斥西安鼓乐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而西安鼓乐文化的发展实践证明,它的演进过程也是开放的,从庙宇道观的二元欣赏结构到互联网时代大众传媒和数字化平台的多维互动方式,西安鼓乐的传播模式和欣赏模式也在顺应时代的要求而发生变化,“互联网+”契合了西安鼓乐文化的自我更新需求,因此互联网与西安鼓乐的联姻成为必然。

(二)传统媒介局限性要求

传统西安鼓乐的传播方式无非是在庙宇道观中的 “当面”传播,传统舞台这种媒介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受限的。而互联网却弥补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对西安鼓乐文化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互联网+”与西安鼓乐文化结合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够通过互联网和虚拟世界的传播,打破传统的传播模式。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的生存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安鼓乐从农耕时代文化消费的 “大众”主流文化变为当前网络时代文化消费的 “小众”文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对时间与空间有着较高要求的舞台表演,正逐渐被分散化、私人化观看的网络数字化表演取代,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生存危机,西安鼓乐文化需要顺应时代发展作出改变。[3]西安鼓乐文化与互联网的嫁接与联姻并不乏成功的例证,如西安曲江文旅出品的 《鼓》,该剧将西安鼓乐与舞台剧相结合,应用互联网现代光影技术模拟古代宴会等多种场景,赋予西安鼓乐表演故事性的同时,让舞台场景惟妙惟肖。

(三)传播方式创新性要求

“互联网+”时代西安鼓乐文化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模拟与再现了西安鼓乐的现场表演,也创新了传播方式,如通过图文、视频、实时直播等形式,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进行传播,通过浏览量、点击率直接提高西安鼓乐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鼓乐社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也是西安鼓乐文化与互联网嫁接的成功之处。通过在具有社交属性的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与观众进行线上的沟通与互动,将鼓乐文化与日常生活、鼓乐迷与鼓乐社连接起来,有机整合鼓乐迷、鼓乐社、媒体等多方面资源,形成以西安鼓乐为中心的互联产业链。目前,西安鼓乐现存鼓乐社之一的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社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包含东仓鼓乐表演、乐社介绍、传承人访谈、纪录短片等内容,多方位展示西安鼓乐文化与僧派代表东仓鼓乐的风采,其中点赞率最高的一条短视频高达27万赞,视频下的互动评论也高达1.5万次,视频制作者积极参与评论区互动;同时,该短视频账号还兼顾鼓乐表演票务发售,这种集艺术家教学、名家互动、鼓乐欣赏及票务发售等于一体的形式就是 “互联网+”时代西安鼓乐文化成功突围的范例。

二、“互联网+西安鼓乐文化”传播解构与重建

“互联网+”时代,西安鼓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它一方面丰富了西安鼓乐文化的共享空间,降低了传统舞台表演的消费成本,另一方面它也促使了西安鼓乐文化传播方式上的解构与重建。

(一)传播方式大众化

“互联网+”时代西安鼓乐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倾向于大众化,具有对话性特点。“互联网+”就是一种互联网思维,对于西安鼓乐而言就是重视传播的当代性与技术性,大众了解西安鼓乐文化与传统鼓乐知识的方式因为互联网变得非常便捷,深度和广度比纸质媒体时代更加深广。普通大众可以在电脑与网络上获取西安鼓乐的相关知识理论、传承情况、经典表演,以及近年来西安鼓乐的演出信息、各大乐社的演出剧照和视频。这种广泛的参与性消除了传统鼓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隔阂以及鼓乐欣赏的专业与业余之间的距离,并且大众也可以以个体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介入到西安鼓乐的表演和评论领域,这种介入性与参与性对西安鼓乐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毕竟艺术的生命力就是滿足大众的审美期待。

(二)审美空间扩大化

“互联网+”时代西安鼓乐的审美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表演空间抑或是舞台空间是传统鼓乐用音乐进行叙事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审美边界的宽窄程度。传统西安鼓乐产生艺术共鸣的物理场所是戏台、剧场、庆典现场,而西安鼓乐文化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些场所的空间与容量是有限的。但是,互联网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传统鼓乐发展难题。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世界是一种 “无限”舞台空间,这种虚拟空间的应用,完全打破了艾布拉姆斯的文学 “四要素”理论,“舞台—剧场—世界”所构成的环形扩展的审美空间是互联网给予西安鼓乐文化最大的发展理念。

(三)观演方式创新化

“互联网+”时代西安鼓乐文化的观演方式推陈出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渗透到文化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西安鼓乐的观演方式也在互联网思维下产生了更迭。布莱希特提出了 “第四堵墙”的理念,使得现代观演模式更加立体和多元。西安鼓乐的观演模式基本是二元对立的,而互联网时代观演双方的互动模式更新了传统西安鼓乐表演的对立思维。观众介入鼓乐情景剧表演,互联网多媒体应用到舞台场景的再现和营造上。当前,互联网同步互动的演出形式已经实现,如曲江文旅出品的 《鼓》,在赋予西安鼓乐表演剧情的同时,还加入了现场观众与演出的互动,依靠互联网技术使观众的参与成为表演的一部分,改变了表演与观众的观演关系。互联网的参与既为西安鼓乐表演提供了技术支持,也进一步完善了西安鼓乐表演叙事功能,创新了审美手段。

三、“互联网+西安鼓乐文化”传播创新策略

艺术形式大多伴随着特定文明时期出现,其艺术内容与载体都折射出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情况。西安鼓乐文化反映了农耕文明时期的祭祀活动,但进入信息时代后,祭祀、庙会等人文环境的缺失与现代新兴文化的侵蚀,使其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如何将 “互联网+”的优势与鼓乐文化发展路径结合起来,事关西安鼓乐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一)坚守内核推陈出新

在西安鼓乐文化与 “互联网+”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西安鼓乐的自身文化内核。进入信息时代后,网名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艺术的主导元素,而 “其构成身份多元而难以统一的网民本身所遭遇的他者导向困窘”[4]含义是,网民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期待总是随着时代、主流文化意识和消费理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时代变化,艺术也需随之改变,传统西安鼓乐文化也需随着互联网寻找新的形式,但也需注意不能一味随波逐流,不能仅仅停留在媚俗的层面,而必须在 “冷寂”的生活条件中,摒弃大众文化消费理念等传统文化功利主义的干扰,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文化元素,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出西安鼓乐文化的艺术特征与魅力。与此同时,要敏锐地发现西安鼓乐文化在传承与传播中的难题,结合主流意识形态和当下文化审美进行鼓乐艺术创作,将西安鼓乐中的传统民间乐器、曲体曲式、音乐结构融入主流文化中,从而引领当代艺术的价值建构,“旧瓶装新酒”或者 “借体还魂”都是西安鼓乐当代性的一种尝试。同时,西安鼓乐文化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改造其表达方式,并与当代新兴媒介相结合,用理性的态度迎接互联网,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的发展,真正走向当代。

(二)创新形式优化路径

西安鼓乐文化与 “互联网+”必须具有开放性的创新路径。“互联网+”的主导方向是经济因素,西安鼓乐文化与 “互联网+”结合,须借助互联网实现西安鼓乐的产业化。一种艺术形式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基金的扶持,否则这种艺术只能是 “艺术化石”或 “博物馆艺术”而难以传播。艺术形式需要重视信息时代下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让自身文化 “活起来”。大众文化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说过:“粉丝是民众中最具辨识力、最挑剔的群体,粉丝们生产的文化资本也是所有文化资本中最发达、最显眼的。”[5]因此,西安鼓乐文化与互联网的结合要做的就是西安鼓乐的互联网普及,如西安外事学院西安鼓乐团与 “国民级”手游 《王者荣耀》的联动,将游戏中的 “王者战歌”重新编曲,将原版乐器中的乐器换成双云锣、大锣、铰子、觱篥、笙等西安鼓乐代表性乐器,还加入了古琴、埙、箫、二胡、琵琶等中国民乐器。该改编曲不仅登上了央视的 《非常传奇》舞台,演奏视频还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了宣传,在B站、抖音等热门视频网站都获得了较高的点击量,是互联网传播较为成功的一次尝试。

(三)加速推进数字传播

要想更好地嫁接 “互联网+”与西安鼓乐文化,须推进西安鼓乐文化数字化进程。目前,西安鼓乐的数字化工作主要是针对乐社、传承人、乐谱、樂曲以及乐器的数字化记录与典藏。此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也对西安鼓乐文化进行了数字化博物馆建设,设有独立的展示页面。[6]很明显,加快西安鼓乐文化数字化进程是 “互联网+”时代西安鼓乐文化发展的必然,而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不仅要重视数字化记录与典藏,更应注重数字化传播,利用网络传播即时、高效等特点,拓宽西安鼓乐文化的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一要建设西安鼓乐独立的文化普及网站与数字典藏博物馆,将已采集的乐器、乐谱、鼓乐表演视频在网站进行展示,更有针对性地对西安鼓乐文化进行科普与传播;二要善用一些新兴的媒体手段,如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等,积极将西安鼓乐与新媒体嫁接,实现良性互动。此外,既要重视对现存六大鼓乐社的宣传,也要对民间团体或个体传承者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四、结束语

随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西安鼓乐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西安鼓乐文化必须深入研究互联网的载体意义,善用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时代最新技术,真正让鼓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技术支撑,从而在 “互联网+”时代完成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的当代性转变,让西安鼓乐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数字化时代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中国鼓乐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互联网时代的艺术传播偏向[J].民族艺术研究,2016, 29(03):5-14.

[2]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 徐丽娜,刘听雷.媒体融合视阈下中国本土歌剧的传播思维研究[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4):53-56.

[4] 同[1].

[5] 约翰·费斯克,陆道夫.粉丝的文化经济[J].世界电影,2008(06): 165-179.

[6] 景月亲.西安鼓乐数字化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兼及台湾黄均人教授 “音乐数位典藏计划” 的启示[J].人民音乐,2014(11):68-71.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安财经大学2021年度科学研究扶持计划项目:立项非遗视角下陕西道情戏音乐文化特质考察 (项目编号:21FCJH015) 项目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李夏,女,汉族,山西阳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影视传播;

鲁小艳,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博士,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互联网+互联网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