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2023-10-28 04:03张修天
国际公关 2023年17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

摘要:党的二十大勾勒出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的发展目标进行了阐述,指出新征程中必须在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办好中国事情,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凝聚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学生是最具创造力而又充满着希望的群体,他们不仅是社会的担当,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本文对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个体来说,精神文化生活是其生存状态与生存质量的主要表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关注。一个民族的进步,既要提高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提高精神文明素养。

一、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物质需求是基本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切实地解决了物质需要,才能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1]精神文化生活指的是真实的个人,在拥有一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为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在实际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种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活动,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文化状况,它包括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娱乐生活和理想信仰生活等。大学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重视他们的精神状态,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在求知生活中,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阶段,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他们对新的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也很高。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课余时间里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但是,他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种功利性的趋向。比如有的学生会认为学习是为了找到好的工作、满足父母期待等,他们的目标更多侧重于自身发展,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第二,在交往生活中,高校学生具有较广的人际交往范围,与家长、同龄人等群体关系紧密,但互联网也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平时交流最多的便是家人和朋友,除此之外还包括老师、网友等其他人,但大多数学生选择的主要交往方式是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这说明,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交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三,在娱乐生活中,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上课时间以外的其他时间都是可供自己支配的、都是自由的。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得到适当的放松和休息,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会选择读书学习、参加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休闲健身、勤工俭学等。但也出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混乱和低效的问题,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会选择打游戏、追剧、看电影、宿舍睡觉等,这说明了大学生对课余时間的使用与分配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随意性。

第四,信仰是人类所独有的精神现象,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或者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信仰一旦坚定,会产生十分强大的力量,对我们的言行及价值判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高校大学生能充分肯定信仰的作用,但对于自己是否有坚定的信仰,有的学生表示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这既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理想信仰问题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理想信仰的迷茫。

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不足的原因

人类的发展是人类自身的遗传和成熟机制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如社会发展、文化背景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活动的主体人,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除经济是决定性因素外,还包括政治、文化等,而历史的结果也就是这些要素相互交织的作用下产生出来的。

(一)社会物欲的膨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思想也逐渐渗透,包括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而大学生作为接受和吸收能力最强、但辨别能力相对较低的群体,社会上膨胀的物欲对高校一些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使其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趋于功利化。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总体思想和价值观仍保持着一种较为正面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大学生不断接收到国内外各种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但又缺少传统文化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陌生,没有认同,甚至不屑一顾。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价值观丢失,产生了价值观的偏离。

(三)多元意识形态和网络的影响

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急剧增长,不仅国内的思想文化得以传播,国外的各种思想文化也不断冲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环境纷繁复杂,不同国家各类人群的思潮相互交织碰撞。但多元的文化在拓宽我们视域的同时,也给青年人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困扰,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有些国外的文化与我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导致一部分年轻人出现了精神上的困惑。与此同时,伴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扩大,在我们的社会中也存在着一些的错误的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出现,认为自己生命中唯一的目标就是追求个人的享受和幸福,对社会毫无责任感,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快乐来换取自己的享乐。

(四)大学生自身焦虑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体精神生活状况的反映,是判断个体精神状态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体精神生活品质的体现。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激烈碰撞、社会激烈竞争等因素对大学生心态的冲击,使一些大学生感受到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学习成绩、就业竞争、人际交往等问题都给学生带来一些困扰,从而产生了焦虑的情绪。大学生初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家庭的极大包容导致他们抗压能力比较差,心理承受力也较差,如果事情的结果没有如他们所愿,他们的心态就会出现波动。

三、引导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策略

高校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复杂的、多变的,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在对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引导时,要努力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三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让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2]

(一)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从家庭的角度看,和谐稳定的家庭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自己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就显得格外重要。家庭环境无疑是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要遵从发展规律,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学会思考,从而有所收获。

其次,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自觉地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成长氛围,使孩子能被影响、培养。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生活的重要地方,父母要安排好生活,处理好家人间的关系,遵守道德准则,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构建一个有序的生活环境,从而陶冶孩子的美好情操。

最后,注重言传身教。父母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处理能力,在面对环境变化时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都会成为一面镜子,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坚韧程度和心理健康状况。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有重大意义的。

(二)高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无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对于当今的高校学生来说,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通过在校园中进行独特的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感染和锻炼,使其克服浮躁、焦虑、空虚等不良的情绪,获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创建有自己特点的学校文化是提高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的关键。

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校文化来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以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为目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利用文化节活动、图书馆文化展览、文化讲座、校园文化艺术展等,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学校还需要注重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如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等,树立校园文化精神和理念。这样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文化艺术,同时也是为他们树立起良好的文化风范,并以此传播知识、传授美德,有助于营造校园和谐稳定的氛围,更好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文化行为方式,提升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

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精神生活体验。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暑期实践,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心理健康、法制等教育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人格,从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需要,它既是一种普遍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命的需要。人们需要用文化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让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提升他们的素质,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快乐。一个人只有擁有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说是真正拥有了幸福生活和美好人生。精神文化对人们精神生活、精神世界的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教化、内化和涵养作用。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多元的思想和文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一个社会的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和核心,才能有效地应付各种意识形态、文化方面的冲击,确保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3]要增强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避免出现思想价值观念的扭曲和混乱。同时,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在这波澜壮阔的世界中立足的根基”。

四、结束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华文化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高校大学生的基础认知趋于完备,有更高的道德认识,有清晰的政治定位,有更丰富的文化活动,精神生活现状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并且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发展势头。但是,物质欲望的膨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焦虑的心理状态等,都是导致他们精神文化生活不足的原因。因此,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引导,提升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景晓旭,董伟武.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和谐问题探究[J].教育文化论坛,2020,12(01):89-93.

[2] 王圆圆.高校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特点及引导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8):5-7.

[3] 彭陈,杜世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历程、意义和实践路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01):1-7.

[4] 涂可国.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J].人文天下,2021(08):4-14.

[5] 张旭东,林晖,周玮,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纪实[J].台声,2023(11):16-25.

作者简介: 张修天,女,满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浅析高校大学生思想咨询模式的构建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特点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